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知识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是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了数学又用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知识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是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了数学又用于生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何体现生活化呢?
一、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就是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的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
1、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到处都有,谁都离不开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生活中,大至国家税收,小至买日常用品,没有不用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由数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衍生出来的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直接决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因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所需,学成之后,也必将为实际所用。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来,我们就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
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活动中提出假设—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
第二,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
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不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现出来。为此,教师要通过语言等手段把问题情境生动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三,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的“现实”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理解新知。
第四,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
2、选择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數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思维训练要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①组织学生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②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数学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组织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知识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是否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了数学又用于生活。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何体现生活化呢?
一、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就是找到数学学习的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所需掌握的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沟通抽象的数学与现实的实践的联系,强化数学的产生与运用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现实。
1、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数学就像空气一样,到处都有,谁都离不开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生活中,大至国家税收,小至买日常用品,没有不用数学的。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由数学的经验性和实践性衍生出来的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直接决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所以,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都是因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所需,学成之后,也必将为实际所用。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再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给学生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能够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来,我们就要让数学的新问题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到生活中去,就要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感觉自己学习的东西是有用的,有现实价值的。选择和设计富有现实意义的、来源于生活的、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具备一定探索性的习题,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的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
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活动中提出假设—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
第二,创设描述性的生活情境。
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不能在课堂上真实地展现出来。为此,教师要通过语言等手段把问题情境生动地模拟出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三,创设画面性的生活情境。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还原包含学科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的“现实”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理解新知。
第四,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
2、选择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也只应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它只是在预示,任何“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变课堂数学为生活數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思维训练要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
①组织学生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
②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数学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组织数学活动,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根据调查所得的食品价格帮助本组同学设计出搭配合理、经济实惠的购物单。调查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数学题,而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情景中,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分析现状、合理安排、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的现实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