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教了很多年的初中物理,对初中物理教学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现在与大家分享。
1.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较老教材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总结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2.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很多教师都深刻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
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更透。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效果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能明白。
3.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米化的时间是12.5秒,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规律计算平均速度V=100/12.5=8m/s。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离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4.加强直观教学。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上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获得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是重点,正是传统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探究学习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和现成的结论,而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过程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因此必须注意两个过程: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物理学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如电流的磁效应,通过实验揭示其本质属性,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些概念或规律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抽象才能得出,如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通过实验,对同一种物质不同质量与其所对应体积的比值研究,学生很快会发现:比值是一定值,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密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密度概念,又学会了比值定义法。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6.创设强化情景,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境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境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境,而且必须巧妙解决情境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梯度。
7.复习课要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基础知识是学生知识高塔的地基,所以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针对所学基础知识都做到了如指掌。只有学生基础扎实,才能向更难、更深的知识进军,也可以挑战更难的习题。而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那么学生根本无法针对更高层次的知识和习题进行理解和解决。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针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细致的复习,必须做到所有学生对基础知识都了如指掌。
1.新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较老教材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总结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前半学期的实验,一定要认真做、全部做、帮助学生做,而且要做得成功。这样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更加投入。
2.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在多媒体设备未进入课堂之前,很多教师都深刻体会到: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对学生来说确实很抽象,因此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对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同时教师感到比较吃力。虽然教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教学效果一般。如摩擦起电的教学,电流产生和导体导电教学,一些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或太慢问题的教学,一些微观或肉眼看不见的物理过程的教学,磁场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等等。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这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教学技能的自由空间。
尽可能想办法或创造条件把一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用常规教学讲解好,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因为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对如何教好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更透。对于有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确实对学生来说太抽象难懂了,或在课堂上难于看见或根本看不见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进行得太快的现象。此时恰到好处地借助多媒体,才能取得应有效果。
如在进行日食、月食形成的教学中,课本上只是用一个平面图表示出来,不够形象。如果只通过平面图给学生讲解,学生学习效果一般,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怎么形成的环食,在什么地方能够看到环食或偏食?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我用Flash软件把太阳、地球、月亮三者按天体中的坐标放好,使三者按实际情况运转起来,这样在什么地方形成什么现象就很明显直观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再如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不明白电荷怎么移动,如果做成动画如同水流,学生一看就能明白。
3.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速度,它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V=s/t。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也是V=s/t。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例如一个百米运动员在通过一半路程时的速度是10m/s,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8m/s,跑完整个100米化的时间是12.5秒,问该运动员在百米赛跑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规律计算平均速度V=100/12.5=8m/s。再说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问题有时也要注意选取“对象”,例如在用欧姆定律解题时,就要明确欧姆定律用到整个电路即整体上,还是用到某个电阻即离单独的某一个电阻上。
4.加强直观教学。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上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获得物理知识。“探究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是重点,正是传统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探究学习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严密性和现成的结论,而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过程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因此必须注意两个过程: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在物理学中,许多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如电流的磁效应,通过实验揭示其本质属性,学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些概念或规律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抽象才能得出,如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是很抽象的,通过实验,对同一种物质不同质量与其所对应体积的比值研究,学生很快会发现:比值是一定值,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属性,定义为密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密度概念,又学会了比值定义法。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6.创设强化情景,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物体的重力和压力的联系和区别后,可创设如下情境加以巩固。就重力大小和方向,对支面压力大小和方向讨论回答。这对理解压力的产生及大小和重力有关或无关很有效果。
课堂创设情境应注意:
(1)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的方式。
(2)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创设情境,而且必须巧妙解决情境所涉及的物理问题。
(3)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梯度。
7.复习课要重视基础知识的预习。基础知识是学生知识高塔的地基,所以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学期的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针对所学基础知识都做到了如指掌。只有学生基础扎实,才能向更难、更深的知识进军,也可以挑战更难的习题。而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那么学生根本无法针对更高层次的知识和习题进行理解和解决。所以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针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细致的复习,必须做到所有学生对基础知识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