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品德课程评价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在小学品德课程评价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讨。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内实施多样性评价
1.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进步的动力和愿望
小学品德课程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情感效应。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如在教一(上)《学习真快乐》(以下均为浙教版)时,我让学生说说“和昨天比,今天你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听后踊跃发言。这时我发现一位男孩低头不语,我请他说一下自己的进步,他望了望我,小声说:“上数学课时我没认真听,做错很多题,我没进步的地方。”我听后立即说:“你做错题目心里很难过,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你的进步,老师很欣赏你的诚实,相信你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课取得好成绩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肯定和鼓励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因此,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鼓励为主的评价,表达对学生充分的信任,还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深层心理需求,让其产生进步的动力和愿望。
2.差异性评价——体现因人而异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尺度多样化,不要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程发展性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在上例教学中,我对男孩的评价体现的就是一种差异式评价,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由此给他一个改进发展的机会。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是有效的。
3.引导性评价——提高辨别能力
谈到评价,许多人认为就是要强调激励,提倡赏识,其实不然,在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时,适当的引导是必须的。如二(上)《假期安全真重要》中有一个问题:你遇到着火了怎么办?许多同学都表示要救火。此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同学们小学生还不具备救火的能力,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不提倡小学生见义勇为,而应见义智为。
4.自我反思评价——提升学生道德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可以就学习兴趣、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扬长避短,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既发挥鉴别、诊断功能,也发挥激励、调节作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状况。
二、立足学生主体,课外倡导自主性评价
品德课程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自主评价,学生只有对自身活动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不断激起前进的动力,逐步提高行使主体职责的能力。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道德银行”
儿童的道德成长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真实的道德行为构成的。为此,我引导学生开展“道德银行”活动,每人备一本“存折”,在“存折”上记载下自己在校内外道德实践活动中的点滴表现,定期、定项地进行总结评比。如在学了《麻烦事,我不怕》(一上)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碰到麻烦事后想办法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2.开展“每周一评”
在学了《麻烦事,我不怕》后,为促进学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我开展了“每周一评”活动,班队课上让学生作一次小结。表现一般,在表格上打“△”,自己动脑顺利解决,打“☆”,并写明具体内容,请做得好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撰写“道德文章”
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反思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不足,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每课都有“回音壁”,引导学生在此写“道德文章”,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性自评的一种好方式。如:“今天我学会了系鞋带”“今天我又认识了五个生字”。
4.小组交互式评价,体验合作快乐
这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总体评价,有效发挥学生评价自我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首先,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习(二上)《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时,我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哪些地方要用上国徽标志,找找为捍卫国徽尊严而发生的感人故事。孩子们自觉分成小组,有的到公安局了解,有的到街上寻找,有的到图书馆查找,他们的足迹遍布杭城,在查寻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充分感知国徽的神圣。
其次,学习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课后,孩子们以成果汇报和展览的形式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他们学会了聆听别人的汇报,学会了赞赏别人的成果,学会了小组合作,收集和处理相关知识的方法,也学会了自己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品德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中,我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踏实做人,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江心岛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310004)
责任编辑王清平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内实施多样性评价
1.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进步的动力和愿望
小学品德课程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情感效应。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针对性和鼓励性。如在教一(上)《学习真快乐》(以下均为浙教版)时,我让学生说说“和昨天比,今天你取得了哪些进步?”学生听后踊跃发言。这时我发现一位男孩低头不语,我请他说一下自己的进步,他望了望我,小声说:“上数学课时我没认真听,做错很多题,我没进步的地方。”我听后立即说:“你做错题目心里很难过,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你的进步,老师很欣赏你的诚实,相信你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课取得好成绩的。”激励的评价,充分肯定和鼓励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因此,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鼓励为主的评价,表达对学生充分的信任,还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深层心理需求,让其产生进步的动力和愿望。
2.差异性评价——体现因人而异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的评价要体现尺度多样化,不要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要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程发展性评价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在上例教学中,我对男孩的评价体现的就是一种差异式评价,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由此给他一个改进发展的机会。后来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是有效的。
3.引导性评价——提高辨别能力
谈到评价,许多人认为就是要强调激励,提倡赏识,其实不然,在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时,适当的引导是必须的。如二(上)《假期安全真重要》中有一个问题:你遇到着火了怎么办?许多同学都表示要救火。此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告诉同学们小学生还不具备救火的能力,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不提倡小学生见义勇为,而应见义智为。
4.自我反思评价——提升学生道德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可以就学习兴趣、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学习结果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扬长避短,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既发挥鉴别、诊断功能,也发挥激励、调节作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状况。
二、立足学生主体,课外倡导自主性评价
品德课程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自主评价,学生只有对自身活动作出正确评价,才能不断激起前进的动力,逐步提高行使主体职责的能力。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1.建立“道德银行”
儿童的道德成长轨迹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真实的道德行为构成的。为此,我引导学生开展“道德银行”活动,每人备一本“存折”,在“存折”上记载下自己在校内外道德实践活动中的点滴表现,定期、定项地进行总结评比。如在学了《麻烦事,我不怕》(一上)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在学校、家里、社会上碰到麻烦事后想办法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2.开展“每周一评”
在学了《麻烦事,我不怕》后,为促进学生养成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能力,我开展了“每周一评”活动,班队课上让学生作一次小结。表现一般,在表格上打“△”,自己动脑顺利解决,打“☆”,并写明具体内容,请做得好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撰写“道德文章”
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反思机制来引导学生认识不足,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每课都有“回音壁”,引导学生在此写“道德文章”,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性自评的一种好方式。如:“今天我学会了系鞋带”“今天我又认识了五个生字”。
4.小组交互式评价,体验合作快乐
这是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总体评价,有效发挥学生评价自我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首先,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习(二上)《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时,我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哪些地方要用上国徽标志,找找为捍卫国徽尊严而发生的感人故事。孩子们自觉分成小组,有的到公安局了解,有的到街上寻找,有的到图书馆查找,他们的足迹遍布杭城,在查寻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调查、了解,充分感知国徽的神圣。
其次,学习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课后,孩子们以成果汇报和展览的形式展示自己调查的结果。他们学会了聆听别人的汇报,学会了赞赏别人的成果,学会了小组合作,收集和处理相关知识的方法,也学会了自己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总之,在品德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实施中,我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踏实做人,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市江心岛实验学校
浙江杭州310004)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