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四季的肖邦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情:因是异构,本文中我所提及的学情调查只能借用杨帆老师的数据与结论。但我所理解的学情,其实远不止于这些,还应该包括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方法、习惯等。比如有无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经历,有无进行其他的相关课改实验,等等。
  文情:《肖邦故园》是波兰著名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经典作品,是一篇翻译作品,是一篇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作品,是一篇长达4100字的作品。
  教情:我是“生态语文”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人之一。
  以上“三情”,是我确定教学流程和设计的主要依据。
  一、观察两幅图画,初识“肖邦故园”
  1.课文内有肖邦故园插图,这是一幅素描。
  2.必修三课本打开便有一张肖邦故园的图片(彩色插页第一页第二幅),这是一张彩色风景照。
  请学生观察,然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不规定角度,甚至可以看图画说肖邦故园,介绍肖邦,介绍肖邦音乐等等。也不做正确与否的简单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无需形成一致性结论。唯一要强调的就是语句表达本身的内在逻辑,如有不妥,则要引导重新表达。
  一是为了充分运用教材中已有的资源,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习惯。这里主要是图片、照片的认读与比较。二是本文和本堂课教学都将围绕环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展开,因此,通过观察,让学生在有直观感受的同时有所发现和领悟。三是换一种学生平时少见的导课形式激发兴趣,迅速聚合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静观”联想的能力,进而过渡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
  二、把握全文思路,寻找《肖邦故园》
  首先呈现的是关于《肖邦故园》的文章思路的三种结构图。然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以原文为依据,挑选或者重新撰写全文的脉络结构图,特别的地方需要有理由的申述。
  结构图解甲(源于杨帆老师的课堂设计):
  1.(第1-2段)肖邦故园的历史、意义。(故园因人而存传)
  2.(第3段)肖邦故园的特点和肖邦音乐的成就。(人因音乐而不朽)
  3.(第4-12段)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影响。(音乐因故园而丰厚)
  4.(第13-19段)肖邦故园及其音乐对人民、国家精神的影响。(音乐因精神而动人)
  5.(第20-27段)对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赞美,表达对肖邦的无比崇敬。(音乐、人、精神永存)
  结构图解乙(源于《教学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第二部分(第3-8段),阐述肖邦故居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第9-12段),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
  第五部分(第20-27段),描写了肖邦故园四季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
  结构图解丙(笔者的个性设计):可以把《肖邦故园》看作是一部介绍肖邦和肖邦音乐的专题片。
  1.(第1-3段)视作专题片的序幕,镜头由远(过去)而近(现在),最后把故园小屋和肖邦其人推到观众面前。
  2.(第4段)看作专题片的主题字幕,将肖邦音乐的特点、风格和个性的高度理性概括的文字呈现给读者,并暗示着这个专题片介绍的思路、重点,同时也提示着这个专题片的意义与价值。
  3.(第5-7段)主题字幕,提示观众要走进肖邦的音乐就必须从序幕提及的故园开始,朴素的故园和并不招摇的景物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4.(第8-13段)继续呈现主题字幕,提示观众,肖邦音乐精神、肖邦音乐跟波兰的密切联系,还得从陶冶肖邦、让肖邦无限眷恋的故园及其昔日国内歌声的旋律中感受其色调,肖邦的故园(祖国)永远是肖邦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5.(第14-19段)写肖邦、音乐、故园的影响,人人都想“来取一瓢饮”:证明音乐艺术的伟大,民族文化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伟大;人人都欲在“肖邦之家”的音乐分享中寻找精神支柱和感受艺术的无比威力。
  6.(第20-27段)继续写肖邦、音乐、故园(小屋)的影响,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片尾肖邦、音乐、故园四季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感受其中的一切都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1.理清全文行文脉络,把握总体内容,是为了更好地走近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尤其对于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这一难题会起一定的作用。
  2.提供三种理解,并非是为了干扰学生,而是想传达这样的信息:一是文章结构图式的解读本来就是一种见仁见智的客观存在;二是由于文本太长,课堂时间有限,提供选项之后,便于学生更好地上手,可以提高课堂效益;三是在三种结构的比较中学生会发现,谁更接近文章写作的真正思路,甚至,会在特别接近或者自己认可的结构图式中作进一步的完善。
  3.希望能够出现,在丙结构的基础上再有新的发现或者适当合并。比如能发现,第14-27段,都是写的影响,其实正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价值与意义上深入一层去证明肖邦音乐的个性与风格。比如,可以合并为三大部分,第1-3段为序幕,第4-13段为第一乐章,这里是先总后分,第14-27段为第二乐章,这里是从人到景。
  4.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安排:先由每个学生独立判断并选择;然后小组内部适当交流,形成基本意见;最后全班交流展示和碰撞,形成一次思辨高峰。
  5.在讨论交流碰撞中,始终要关注这样的能力形成:如何抓住主干句快速阅读,如何学会抓住每一自然段所写的众多内容进行正确概括,如何在概括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分段视角,如何在这种不同视角的理解中感受文章脉络层次的多维与复杂,如何合理揣度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意图,积极主动,全员参与,小心求证,大胆表达。   三、研究两处景物描写,深入理解《肖邦故园》
  1.认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两遍。然后,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回答这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略)
  2.文中有两处描写肖邦故园四季景色的语段,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锁定目标:分别是第7段和第21-27段。
  商量学法:备课是根据学生预习中有近2/3的人提出这一问题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的,但随着对两幅画的观察,特别是对文章基本思路的辨析与讨论,学生对这一原来的难点问题或多或少已经有了新的解读,不排除少数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答案。因此,需要根据这一课堂随机变化的学情,重新商量并选择学习策略。
  基本步骤:先分后合。先分别研究这前后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然后,再把这两者进行比较,明确前后景物描写作用的异同。
  ●研究第7自然段。
  解决策略:(1)共同概括本段要义;(2)从段不离篇的原则出发,看第7段所在的前后文,明确写作意蕴。
  学习方法:分步讨论和相互评价。
  要点提示:
  (1)第一句总起,点明本段所写为“细心观察”之后的四季景物的“色彩”。第二句话有四个分句组成,紧承前句,从春夏秋冬四个层次写出了故园四季的色彩;第三句话从美学的视角入手,揭示了故园四季色彩美的内涵和风韵。因此,这一自然段应该是写出了故园四季景物色彩和美学风韵。
  (2)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承前文而来,“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而下一段即第8段的第一句话,又正是对第7段的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承上总结:“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一般人看来,四季色彩是视觉的,肖邦音乐是听觉的,这两者不能扯到一起去。于是,作者就借用了一个桥梁——美,色彩有美,音乐也有美。而故园景色之美与肖邦早期创作(序曲)之美恰好是相似相近甚至是非常切合的。因此,看似写景物,其实笔笔写音乐,字字在写景物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就印证了第4自然段中所说的“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艺术创作规律,同时也以此凸显了肖邦早期音乐的个性特点:肖邦早期音乐与波兰风光(故园的景物)一样,看似“朴素”、“淡雅”的,然而更是“持久”和“深沉”的。
  提醒:如果有个别同学对“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一句不能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因为这句话并不深奥难懂,看清这是一个比喻句。由喻体“序曲”可推知,作者是把肖邦的一生的音乐浓缩比喻成一部作品,而故园景色,正是触发催生了他的最初创作,形成了最初的朴素、淡雅的特色。而他流浪漂泊后的作品,即他的“正曲”,也就是鼎盛期的作品已有“万种离情和一怀愁绪,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而这其中与景物之间的深沉内在的联系已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得之。而第8段的下一句,把研究再次向前推进,“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正是启开了下文,也正是紧扣第4段后几句,尤其是最后一句“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的摹写。
  ●再来研究第21-24段景物描写:
  (1)这里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写如今肖邦故居花园中的四季丰富绚丽的美景,而用来修饰和形容这些美景的恰恰是肖邦成熟时期的各种名曲、杰出的艺术才华和演奏音乐的琴键技法等。写景既是照应文题《肖邦故园》,呼应开篇,又是为了写肖邦作品和肖邦作品的影响力。(2)从春夏秋冬四季角度逐一去写景,尤其是秋景和冬景的描写,又把肖邦的遭际与人生穿插其中,并以之来写风景,这就让读者感受到,不只是简单地写四季之景,更是在暗示肖邦音乐和肖邦人生的春夏秋冬。(3)再结合前文20自然段,“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一句,我们分明可以发现,连花园的一草一木都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不正衬托了肖邦音乐成就之高和影响之大吗?此时的泼墨写景并不在景,而在纵情歌颂和赞美肖邦的音乐和肖邦其人。
  ●进行前后景物描写的异同比较。
  让学生自己总结,形成文字,然后交流展示,并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现。
  同:(1)都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之景;(2)都运用了通感手法打通了视觉和听觉、景物与音乐之间的关联。
  异:(1)详略不同。前者略而后者丰,前者一段三句,而后者春夏秋各有一大段而冬用四段来写,前者仅从四季代表性的景物中选其一写之,而后者则从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拓展开来写。(2)角度不同。前者从色彩学、美学角度来写景,后者从风景学和风情风俗学,尤其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形容、渲染四季美景。(3)目的不同。前者写景是为了展示肖邦早期音乐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后者写景意在赞扬肖邦艺术的巨大成就突出其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比较阅读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诵读这前后的景物描写段落,不要怕占用时间,然后,再征求学生意见,看有没有这里还不懂的语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估计会有同学提到如下问题:
  比如,四季景色描写中,作者为什么认为冬天最美?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是和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
  因为这一问题是学情调查时发现的。建议教师不要马上回答,或者想办法解决。还是把这个“球”抛给学生,相信学生会从六个“没有”和四个“只有”中明白,这是为了突出“只有无边的静寂”“只有他还在这里”“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同时,还可以通过这几句简短而有力的表达,从四个句号中揣摩,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冬天最美,并不单单美在景物上,而是美在“能和肖邦在一起”“能欣赏肖邦的音乐并和肖邦促膝谈心”。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了“为什么会感觉到是和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的讨论中。
  到此,杨帆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内容可作为参考——
  投影展示两段材料:一是文中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的一段话;二是友人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两段素材的展示和补充,能让学生更形象地明白:聆听肖邦的音乐,真的就好像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小结提示:其他三季,美由景生,因为你可以通过眼前美景联想并感受肖邦音乐的无穷魅力,一切景语皆乐语。而冬天最美,恰恰是一种反衬,在一切全无唯有寂静的故园,你会只想起这里曾经走出的肖邦,诞生的伟大艺术家,肖邦音乐中的精神力量和爱国元素,于是,你便能专注于音乐与心灵的相通,就好像感受到与肖邦在一起,促膝谈心一般。此刻的美,应该是美在精神的享受、灵魂的净化、心灵的慰藉。
  四、回到文章标题,再度观照《肖邦故园》
  回看文章题目,“肖邦”、“故园”之间到底应该用什么连结词,用“的”、“和”还是“之于”,还是什么都不能用?请说说理由。
  这不是一道难题,但是一道有探究意义的题目,答案肯定不唯一。言之有据和言之成理就行,当然,表达必须准确、富有条理。这也是一道抓纲挈领的思考题,意图在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换一个角度来观照这篇长文,这篇深度研究和介绍名人的作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体会命题之妙。
  其实这也是从总结文章和探究表达艺术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课堂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到两幅肖邦故园的图画上,想一想,为什么两幅画都要把小屋掩映在风景之中。
  五、诵读第4段,布置课外练笔
  最后,请全班同学诵读第4自然段,并带着一个问题回家:请在你熟悉的视野内选择一位艺术家(作家、诗人、画家、一般艺人均可),用他的作品和艺术创作来演绎第4段的主题。
  再次总结: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被尊为“物理学的基石”,甚至再给它冠上更多的溢美之词仍觉不够。实验是物理人的情结,是物理人心中的理想之舟。然而,爱之深,责之切,对高中物理实验的批评已久,小到教学,大到教育,各种林林总总的论调也是众所周知的。本文无意有所褒贬,更不想怨天尤人,而是回到现实,从几个具体问题着眼,通过对一些事的思考,试着和同行们一起为高中物理实验这艘理想之舟找到现实的航道。  就物理实验自
【摘 要】本文通过一则教学实例,反思了Task板块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优化该板块教学的途径,即以核心任务引领教学活动、以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主体促进交流合作,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深入评析,总结这三个途径在Task板块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Task板块 核心任务 认知规律 学生主体  一、引言  《牛津高中英语》Task板块以单元话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用英语完成开放式任务型活动,培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护理效果。 方法 将2016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8例因肝脏肿瘤性病变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组患者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前后接受全程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重复扫描率、检查完成所需时间、图像优质率、不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理性思维越来越发达,具备揭示生活内涵和本质功能的议论文就成了高中作文训练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的高中议论文训练陷入了无文可仿、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翻遍整个高中语文教材,我们竟找不到一篇中规中矩的可供高中生模仿学习的议论文范文,也找不到一篇关于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文字。教师窘迫,学生困惑。黄立婷老师的“议论文事例段落升格指导”一课算是给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且是一个成功的
[摘要] 目的 观察单侧骨水泥靶向推注装置在离体椎体内多方向扩增效果,在水平位上头端过椎体中线的有效性,骨水泥弥散效果。 方法 选取35个成人胸腰段椎骨样本,通过 0.595 mol/L的EDTA-NA2脱钙法浸泡15 d脱钙处理,所有椎体经脱钙后均应用靶向骨水泥推注装置器械进行单侧穿刺,不同方向扩孔;应用C臂机透视确认其不同方向扩孔有效性及水平位扩孔时头端过中线有效率,并在行骨水泥推注后C臂透视
【摘 要】根据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学生不可能—节课四十五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元素》新授课教学为例,探讨了创设、捕捉、利用、升华“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的有效做法。  【关键词】最佳教育时机 创设 捕捉 利用 升华  “最佳教育时机”是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最佳效能的一段时间或某个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最佳教育时机”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晰、认同、理解、掌握和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DNA植入学生的心田,以更好地培育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因,是当代文化复兴的动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摘 要】初中数学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变深,学生犯错在所难免。为了纠正错误,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再让学生做很多的练习,费劲费时,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实,错误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暴露,换个角度看,学生犯错的过程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本文就如何有效利用“错题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记错 分析 纠错 反思 数学兴趣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
【摘 要】依据全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调研数据,全面总结分析了我省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中的成绩与差距,提出了在相互适应中我们理当把握的基线和酝酿的改善以及深化课改中我们的应然行动。  【关键词】江苏普通高中 新课程 改革  江苏于2005年秋季整体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坚持“迈小步、不停步,走一步、看一步,坚决不走回头路”,态度积极,稳步推进。  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学改革现状,研究分析教
【摘 要】语文课堂上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其实却是语文课堂中很重要的教学细节。教师恰当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思维变得深刻而全面。不仅如此,恰当的追问,也能看出语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水平,能让课堂变得更加精彩纷呈。本文结合三位语文名师的课堂片段,品析解惑式追问、纠偏式追问、引导式追问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名师课堂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