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迭,从展开大众传播局面的报纸,到从延时传播到即时传播的广播,又到从声音传播到音画传播的电视,再到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网络,每一种媒体都开创了一个时代,对从作品到观众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媒体的进化更迭完成了吗?不,当今的传播方式已经远远超乎了互联网时代刚刚降临时的样子——与之相比提高的不仅是带宽与网络传媒的发达程度,遍布大街小巷的WiFi,4G尚未彻底普及而5G已经到来——移动网络带来了全新的格局。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95亿。按此计算,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5.1%。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中,就有95个“低头族”。大行其道的手机媒体不但兼具了前文所提及的几乎全部优势,还让固定传播变更到了携行传播——一个不仅在乎接受什么、怎样么接受,更关乎在哪接受的时代。
一、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
面对手机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要及时的思变创新,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手机媒体、新媒体的融合,积极拓展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与传播渠道,更好地应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推进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共同推动着媒体业的发展。
(一)提升了传统媒体报道的时效性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加快与手机媒体的融合,积极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新闻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极大地提升传统报道的时效性。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例,由于电视新闻报道的制作审核周期较长,还要对事件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不能在第一时间就向受众传达相关的时间信息,而这时,电视新闻可以积极利用手机媒体的丰富资源,收集相关的现场信息与受众的反应,同时进一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通过微信、微博与新闻客户端等向受众提供即时强、可靠性高的新闻信息,之后再在新闻报道节目中进行详细的报道分析。通过结合手机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提供时效性与真实性兼顾的新闻报道信息,提升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信任度。
(二)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利用手机媒体拓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案例并不少见,传统媒体利用网络渠道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再进一步进行筛选、整合,将整合后的信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传播给社会大众,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如中央电视台就在2012年底推出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2013年推出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拓展新闻传播平台,吸引了许多的青年人群,极大的提升了用户黏性。又如广西南宁在2016年5月揭牌“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旨在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集视听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视听新媒体业务于一体,实施“互联网+”“广电+”发展战略,推进广西广电各类媒介资源的整合,形成傳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努力构建一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影响广泛、竞争力强的新型网络视听主流媒体。
(三)促进了与受众的互动沟通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倾向于交互和实时分享,而手机媒体开启了互动新时代,将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形式。如湖南卫视推出一款电视互动社交智能手机客户端“呼啦”,希望通过手机媒体来不断提升用户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提高客户对电视台的黏性。“呼啦”希望通过连接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和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为电视用户提供互动体验,同时用户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至社交平台上,与亲朋好友进行讨论,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二、手机媒体接受新闻内容的宽容化
手机媒体的气候形成已有时日,从专为手机浏览而设置的移动版网页到各种适合手机观看的小视频都昭示着一件事情:小小的手机已经反过来影响作者专门提供手机媒体使用的内容。
从两方面来说,在传播的大趋势面前,它是自媒体时代的集中体现。自媒体社会话语空前的释放,能满足受众在过去长期的传统媒体约束下的自由表达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会的需求。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时,传统媒体的光环被史无前例的压缩了,但二者的界限却愈发明显——传统媒体依旧保持着带有审美疲劳的专业性,而自媒体的内容提供者要么对传统媒体的即成内容进行加工,要么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提供较为粗糙的内容,有些时候往往还期望通过触碰底线来吸引眼球弥补不足。然而这些内容在私密浏览与自媒体传播的承载下被观众接受着——这种接受前所未有的宽容,从来源到内容,个人也好官方也罢,好看的看过一笑,不好看的也可以吐槽。当同质化的内容定向加强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之后,“见怪不怪”的心理让宽容进一步放大,并且不停地找寻新的刺激:在第二方面,现代文明的物质性与技术性的本质表现为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商品价值规律与现代技术结合制造出了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文化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的精神价值关怀与心灵建设的功能逐渐被感官娱乐功能所替代,现代化的电子声光技术作为一种“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的声色欲望[3]。这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不谋而合:深度的消解,主体的消失。手机媒体面向的每一个对象更加精确,极高的互动性与选择权让新的“大众文化”更加沉重地拜倒在手持金元的观众的指尖上,那么思考为刺激让路成為了必然,与此同时,接受时间的大幅缩短,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填充式的接受渠道也使得观众的接受尽可能的娱乐至死,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相比,接受范围也变的非常宽容与随意。
三、手机媒体接受新闻时间的短缩
手机媒体成为当今热点并不是一個偶然。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从学生到职员,可以说在退休之前——被高速的社会生活裹挟着,就像繁忙准时的地铁一样奔袭,从家到学校或写字楼,社会节奏的加快促成用户的时间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碎片化的审美接受,大量短小精悍的内容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填补了一块块碎片间的缝隙。无论是碎片化催生了“微”家族,还是“微”家族因为碎片化一蹴而就。碎片化时代要对内容提出两个最明确的要求:短,精彩。不短则没时间去看。[4]课间、忙里偷闲、交通工具上,手机自然成为了片刻放松的最佳选择,如前文所述,它高度集成又足够私密。每天的接受总时长不算太短,但每一段接受很短并且被硬性限制了。看一部电影是不可能的,电视剧一集也不够。看个短视频,参与一下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翻一张长图画完的漫画等等都是普遍而合适的休闲方式。单次接受时间相较之前大大缩短,这种缩短也带着必然性——无奈中缓解疲劳与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手机媒体娇小的身躯并不适合长时间的审美活动。不方便固定、观看体验不佳、肢体疲劳等都是常见问题,而这也正是手机作为功能性、娱乐性、易用性等集大成者需要妥协的中间点。所以短缩化的接受时间也成为了手机媒体自身的硬性要求。
总结:
随着5G时代的来领,网络传送速度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移动电话系统第五代技术能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在28GHz超高频段传送数据。以往的话费消费模式将会被流量消费所代替,多数手机媒体服务将会实现分层收费甚至免费。未来手机媒体将会融合其他媒体并形成自己较为独立的理论系统,从而实现较为长久的发展。手机媒体配套管理更加到位,政府进行干预,加强手机媒体网络安全的管控,实现一个较为安全的手机媒体网络安全问题。国家加强对手机媒体的开发,给予财政支持,最终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手机媒体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磊.第五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以手机微信为例[J].采写编,2016(1).
[2]宋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媒体研究,2016,2(21):184-185.
【关键词】:手机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95亿。按此计算,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5.1%。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中,就有95个“低头族”。大行其道的手机媒体不但兼具了前文所提及的几乎全部优势,还让固定传播变更到了携行传播——一个不仅在乎接受什么、怎样么接受,更关乎在哪接受的时代。
一、手机媒体在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
面对手机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要及时的思变创新,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手机媒体、新媒体的融合,积极拓展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与传播渠道,更好地应对当前新媒体时代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推进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成优势互补,是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共同推动着媒体业的发展。
(一)提升了传统媒体报道的时效性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加快与手机媒体的融合,积极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可以实现新闻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极大地提升传统报道的时效性。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例,由于电视新闻报道的制作审核周期较长,还要对事件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进行验证,不能在第一时间就向受众传达相关的时间信息,而这时,电视新闻可以积极利用手机媒体的丰富资源,收集相关的现场信息与受众的反应,同时进一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通过微信、微博与新闻客户端等向受众提供即时强、可靠性高的新闻信息,之后再在新闻报道节目中进行详细的报道分析。通过结合手机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优势,为受众提供时效性与真实性兼顾的新闻报道信息,提升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信任度。
(二)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利用手机媒体拓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案例并不少见,传统媒体利用网络渠道收集各种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再进一步进行筛选、整合,将整合后的信息通过手机移动终端传播给社会大众,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各类信息资源的需求。如中央电视台就在2012年底推出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2013年推出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拓展新闻传播平台,吸引了许多的青年人群,极大的提升了用户黏性。又如广西南宁在2016年5月揭牌“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旨在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集视听网站、手机电视、IPTV等视听新媒体业务于一体,实施“互联网+”“广电+”发展战略,推进广西广电各类媒介资源的整合,形成傳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努力构建一个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影响广泛、竞争力强的新型网络视听主流媒体。
(三)促进了与受众的互动沟通
就目前而言,人们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倾向于交互和实时分享,而手机媒体开启了互动新时代,将成为传统电视媒体布局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形式。如湖南卫视推出一款电视互动社交智能手机客户端“呼啦”,希望通过手机媒体来不断提升用户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提高客户对电视台的黏性。“呼啦”希望通过连接家庭共享的电视大屏和个人私享的手机小屏,为电视用户提供互动体验,同时用户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送至社交平台上,与亲朋好友进行讨论,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二、手机媒体接受新闻内容的宽容化
手机媒体的气候形成已有时日,从专为手机浏览而设置的移动版网页到各种适合手机观看的小视频都昭示着一件事情:小小的手机已经反过来影响作者专门提供手机媒体使用的内容。
从两方面来说,在传播的大趋势面前,它是自媒体时代的集中体现。自媒体社会话语空前的释放,能满足受众在过去长期的传统媒体约束下的自由表达欲望及某些心理或社会的需求。当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时,传统媒体的光环被史无前例的压缩了,但二者的界限却愈发明显——传统媒体依旧保持着带有审美疲劳的专业性,而自媒体的内容提供者要么对传统媒体的即成内容进行加工,要么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提供较为粗糙的内容,有些时候往往还期望通过触碰底线来吸引眼球弥补不足。然而这些内容在私密浏览与自媒体传播的承载下被观众接受着——这种接受前所未有的宽容,从来源到内容,个人也好官方也罢,好看的看过一笑,不好看的也可以吐槽。当同质化的内容定向加强了观众的审美经验之后,“见怪不怪”的心理让宽容进一步放大,并且不停地找寻新的刺激:在第二方面,现代文明的物质性与技术性的本质表现为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商品价值规律与现代技术结合制造出了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文化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对人的精神价值关怀与心灵建设的功能逐渐被感官娱乐功能所替代,现代化的电子声光技术作为一种“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的声色欲望[3]。这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不谋而合:深度的消解,主体的消失。手机媒体面向的每一个对象更加精确,极高的互动性与选择权让新的“大众文化”更加沉重地拜倒在手持金元的观众的指尖上,那么思考为刺激让路成為了必然,与此同时,接受时间的大幅缩短,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填充式的接受渠道也使得观众的接受尽可能的娱乐至死,与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相比,接受范围也变的非常宽容与随意。
三、手机媒体接受新闻时间的短缩
手机媒体成为当今热点并不是一個偶然。处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从学生到职员,可以说在退休之前——被高速的社会生活裹挟着,就像繁忙准时的地铁一样奔袭,从家到学校或写字楼,社会节奏的加快促成用户的时间碎片化,碎片化的时间带来碎片化的审美接受,大量短小精悍的内容像俄罗斯方块一样填补了一块块碎片间的缝隙。无论是碎片化催生了“微”家族,还是“微”家族因为碎片化一蹴而就。碎片化时代要对内容提出两个最明确的要求:短,精彩。不短则没时间去看。[4]课间、忙里偷闲、交通工具上,手机自然成为了片刻放松的最佳选择,如前文所述,它高度集成又足够私密。每天的接受总时长不算太短,但每一段接受很短并且被硬性限制了。看一部电影是不可能的,电视剧一集也不够。看个短视频,参与一下微博上的热门话题,翻一张长图画完的漫画等等都是普遍而合适的休闲方式。单次接受时间相较之前大大缩短,这种缩短也带着必然性——无奈中缓解疲劳与压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手机媒体娇小的身躯并不适合长时间的审美活动。不方便固定、观看体验不佳、肢体疲劳等都是常见问题,而这也正是手机作为功能性、娱乐性、易用性等集大成者需要妥协的中间点。所以短缩化的接受时间也成为了手机媒体自身的硬性要求。
总结:
随着5G时代的来领,网络传送速度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移动电话系统第五代技术能以每秒1Gbps以上的速度在28GHz超高频段传送数据。以往的话费消费模式将会被流量消费所代替,多数手机媒体服务将会实现分层收费甚至免费。未来手机媒体将会融合其他媒体并形成自己较为独立的理论系统,从而实现较为长久的发展。手机媒体配套管理更加到位,政府进行干预,加强手机媒体网络安全的管控,实现一个较为安全的手机媒体网络安全问题。国家加强对手机媒体的开发,给予财政支持,最终为实现更好的发展手机媒体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磊.第五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以手机微信为例[J].采写编,2016(1).
[2]宋文.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J].新媒体研究,2016,2(21):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