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我国已故著名书画家、鉴定家谢稚柳先生一百周年诞辰。1997年6月1日,先生在上海安然辞世。中华文脉的当代坐标上,飘散了一缕清雅的芬芳。一枝窥探幽玄的画笔,不再挥洒绚烂浓丽的篇幅;一颗烂漫天真的诗心,不再吟哦长歌短赋;一双洞若燃犀的精鉴钜眼,从这时起永远不再睁开。不知还有几多旧闻、几多卓见,来不及讲述,消受了半生烟云供养,经历了无数的跌宕起伏,八十八岁的年纪,先生自己应该没什么遗憾了,却给世人留下无尽唏嘘,本已纷杂烦扰的收藏界,不知又要增添几多悬案?先生是当代书画鉴定界的巨擘、极有建树的书画史论的研究学者、书画创作成就卓越的大师。他在美术史上提出的理论意见,在学术界具有长远的意义,并且他的书画创作也在近代艺术史上独树一格,占有耀目的地位。
谢稚柳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生,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年少时随江南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了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的梅花手迹,深受震动,决心效法陈老莲, 26岁以后迁居重庆,与张大千、沈尹默等书画界名人过从甚密,并开始研究中国艺术史,这时期他曾同张大千结伴同赴敦煌研究壁画,领略到绚丽的隋唐艺术,并结合自己的风格,著书立说,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开始了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双管齐下的生活。上世纪40年代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他一直居住在上海。80年代开始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呕心沥血为我国的古代书画鉴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不久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融古开今──纪念谢稚柳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以六十多幅书画作品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系统回顾。
此次展品既有先生早年摹古之作,如《临陈洪绶莲石图轴》、《观世音菩萨图直幅》、《仿赵佶雪江归棹图轴》等,也有上世纪40年代直至70年代的《柳荫泛舟图轴》、《树啼猿图轴》、《茂林叠嶂图轴》、《四美图卷》、《十幅图卷》、《行书四言联》等,更有上世纪70年代变法后的《红白莲花图卷》、《泼墨山水图卷》、《塞上马群图卷》、《万朵红霞图轴》、《山河壮观图册》、《草书毛泽东李淑一词卷》等,完整反映了先生各时期的创作风貌。
先生早年以陈老莲的珂罗版印刷进行临摹,后来在寄园老师处看到陈老莲的真迹,激发其绘画才能。可以说,他早年学习书画从明代画家陈洪绶入手并获得神髓。谢稚柳所画花鸟取法两宋,特别借鉴了宋徽宗的宣和画风,形成独特的新宣和体;而他的山水画追溯五代宋元,对董源、巨然、王诜、王蒙等各家各派作了取舍,《十幅图》则是确立自己绘画风格的重要标志。
谢稚柳的哥哥谢玉岑是位江南才子,与张大千是莫逆之交,张大千的题画诗多为谢玉岑代作。故此,谢稚柳认识了张大千,经常到访张大千的网师园。上世纪40年代他应张大千之邀到敦煌实地考察写生,石窟内绚丽高华的千壁丹青震撼了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考证了三百六十个洞窟。在研究中,他发现,隋朝开皇到唐朝武德的几十年时间,壁画画风突然有一个飞跃的变化,却在艺术发展史上缺少一环。四十年后,他在山西发掘壁画《出行图》,发现隋末唐初的画风衔接于北齐,揭开了东晋到隋唐的艺术渊源之谜。1949年,谢稚柳写成《敦煌石室记》,1955年完成《敦煌艺术叙录》,成为敦煌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敦煌回上海后,画风大变,人物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上溯唐代。由此,我们就看到了此次展览中的名作《四美图》,其中唐代仕女仪态万千,用色大胆,与张大千笔下仕女较为相似。
暮年时,谢稚柳借鉴历史上的落墨法和阔笔写意法,开创了墨彩交融、浑脱雅艳的新格调。古人评价徐熙的画野逸,不可临摹,谢稚柳偏偏要“招魂”,重新演绎落墨法,工笔与豪放写意相结合,色彩由明净亮丽转向墨彩交融,画出一片雾合烟绕的荷塘。对于此次展出的《落墨荷花图卷》,张大千曾评价:“水殿风来暗香满”。
谢稚柳的书画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是我国艺术宫殿中宝贵的财富。它给予人们的启发和意义深远,后人应该加倍珍惜。
编辑:陈畅鸣[email protected]
谢稚柳原名稚,字稚柳,后以字行,晚号壮暮生,斋名鱼饮溪堂、杜斋、烟江楼、苦篁斋。江苏常州人。年少时随江南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后来得到家藏书画作品的启发,开始着手于笔墨丹青,以画自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了清代名家陈老莲(洪绶)的梅花手迹,深受震动,决心效法陈老莲, 26岁以后迁居重庆,与张大千、沈尹默等书画界名人过从甚密,并开始研究中国艺术史,这时期他曾同张大千结伴同赴敦煌研究壁画,领略到绚丽的隋唐艺术,并结合自己的风格,著书立说,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开始了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双管齐下的生活。上世纪40年代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他一直居住在上海。80年代开始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呕心沥血为我国的古代书画鉴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不久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融古开今──纪念谢稚柳百年诞辰书画精品展》,以六十多幅书画作品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系统回顾。
此次展品既有先生早年摹古之作,如《临陈洪绶莲石图轴》、《观世音菩萨图直幅》、《仿赵佶雪江归棹图轴》等,也有上世纪40年代直至70年代的《柳荫泛舟图轴》、《树啼猿图轴》、《茂林叠嶂图轴》、《四美图卷》、《十幅图卷》、《行书四言联》等,更有上世纪70年代变法后的《红白莲花图卷》、《泼墨山水图卷》、《塞上马群图卷》、《万朵红霞图轴》、《山河壮观图册》、《草书毛泽东李淑一词卷》等,完整反映了先生各时期的创作风貌。
先生早年以陈老莲的珂罗版印刷进行临摹,后来在寄园老师处看到陈老莲的真迹,激发其绘画才能。可以说,他早年学习书画从明代画家陈洪绶入手并获得神髓。谢稚柳所画花鸟取法两宋,特别借鉴了宋徽宗的宣和画风,形成独特的新宣和体;而他的山水画追溯五代宋元,对董源、巨然、王诜、王蒙等各家各派作了取舍,《十幅图》则是确立自己绘画风格的重要标志。
谢稚柳的哥哥谢玉岑是位江南才子,与张大千是莫逆之交,张大千的题画诗多为谢玉岑代作。故此,谢稚柳认识了张大千,经常到访张大千的网师园。上世纪40年代他应张大千之邀到敦煌实地考察写生,石窟内绚丽高华的千壁丹青震撼了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考证了三百六十个洞窟。在研究中,他发现,隋朝开皇到唐朝武德的几十年时间,壁画画风突然有一个飞跃的变化,却在艺术发展史上缺少一环。四十年后,他在山西发掘壁画《出行图》,发现隋末唐初的画风衔接于北齐,揭开了东晋到隋唐的艺术渊源之谜。1949年,谢稚柳写成《敦煌石室记》,1955年完成《敦煌艺术叙录》,成为敦煌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敦煌回上海后,画风大变,人物画受敦煌壁画的影响,上溯唐代。由此,我们就看到了此次展览中的名作《四美图》,其中唐代仕女仪态万千,用色大胆,与张大千笔下仕女较为相似。
暮年时,谢稚柳借鉴历史上的落墨法和阔笔写意法,开创了墨彩交融、浑脱雅艳的新格调。古人评价徐熙的画野逸,不可临摹,谢稚柳偏偏要“招魂”,重新演绎落墨法,工笔与豪放写意相结合,色彩由明净亮丽转向墨彩交融,画出一片雾合烟绕的荷塘。对于此次展出的《落墨荷花图卷》,张大千曾评价:“水殿风来暗香满”。
谢稚柳的书画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是我国艺术宫殿中宝贵的财富。它给予人们的启发和意义深远,后人应该加倍珍惜。
编辑:陈畅鸣[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