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励性评价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通过语言、情感和其他恰当的方式,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及时的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肯定自身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如何在这种背景下,恰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可谓一门艺术学问。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7-01
一、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于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欢喜的眼神或者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孩子长久的沉浸在喜悦和快乐的的情绪体验中,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评价学生时要多使用鼓励性话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享受乐趣,实现快乐学习。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从而可以真正的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二)提升动力,实现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知没有终点,更多的是新的起点。激励性语言可以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努力了、用功了却在短期时间内成绩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激励。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感受到教师的热切期待,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提升学习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断地为学生加油打气,确保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一个新起点与支撑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来,为实现有效地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言不由衷。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和重视,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让一部分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时教师的表扬性言语并不能由衷而发,情感缺乏诚恳,少一些真实性。在实际评价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赏识而赏识,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做得怎么样,都是清一色的“你的这种想法很好”“你真是太棒了”,而并非发自教师的内心,这就使得评价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也听腻了,这就失去了激励性语言评价的真实作用。
(二)语言笼统。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使用“对”“好”“不错”等笼统性的表扬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为什么不错”却从来不说。这样的语言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感与真切感,并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使学生迷失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三、如何正确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一)表扬过程要因人而异。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同样这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励方法,以避免学生对于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倦怠。这样的评价更具个性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容易接受。而为了达到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真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具体来说,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与生活等,力求做到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二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教师可详细记录下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如发言情况、认知基础、薄弱环节等,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二)教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即时、即地性,要求生动、活泼、形象、丰富,这源于教师平时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风格、个人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练好基本功,多学习、多看书、多实践,重视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此外,还要加强交流与讨论,可定期与本校教师开展交谈会,或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与校外优师、名师交流心得与体会等,这样更能促进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高与强化。
(三)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行为不仅能起到积极的课堂导向作用,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具体来说,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淘气的学生。即要体现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在教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否则教师的课堂评价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二是全面。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发展,实现评价客体的全面化,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横纵结合。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指出优势与不足,激励学生前进,同时又要进行适当的横向比较,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榜样,这样更能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发挥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活泼有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必将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翟艳伟.口头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2014,06.
[2]于亚菊.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5,07.
[3]王伟.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语言运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14,09.
[4]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4,29.
[5]李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J]. 学周刊,2011,08.
关键词:激励性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17-01
一、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于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欢喜的眼神或者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孩子长久的沉浸在喜悦和快乐的的情绪体验中,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评价学生时要多使用鼓励性话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享受乐趣,实现快乐学习。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从而可以真正的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二)提升动力,实现有效学习。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知没有终点,更多的是新的起点。激励性语言可以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努力了、用功了却在短期时间内成绩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的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激励。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加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己,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感受到教师的热切期待,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提升学习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断地为学生加油打气,确保每一次评价都能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一个新起点与支撑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来,为实现有效地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言不由衷。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尽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和重视,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让一部分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时教师的表扬性言语并不能由衷而发,情感缺乏诚恳,少一些真实性。在实际评价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赏识而赏识,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做得怎么样,都是清一色的“你的这种想法很好”“你真是太棒了”,而并非发自教师的内心,这就使得评价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也听腻了,这就失去了激励性语言评价的真实作用。
(二)语言笼统。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使用“对”“好”“不错”等笼统性的表扬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为什么不错”却从来不说。这样的语言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感与真切感,并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使学生迷失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三、如何正确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一)表扬过程要因人而异。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同样这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励方法,以避免学生对于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倦怠。这样的评价更具个性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容易接受。而为了达到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真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具体来说,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与生活等,力求做到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二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教师可详细记录下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如发言情况、认知基础、薄弱环节等,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二)教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即时、即地性,要求生动、活泼、形象、丰富,这源于教师平时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风格、个人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练好基本功,多学习、多看书、多实践,重视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此外,还要加强交流与讨论,可定期与本校教师开展交谈会,或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与校外优师、名师交流心得与体会等,这样更能促进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高与强化。
(三)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行为不仅能起到积极的课堂导向作用,还会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具体来说,科学的学生评价观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学习优秀的学生,也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者淘气的学生。即要体现评价的公平与公正,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在教师心目中的平等地位,否则教师的课堂评价就会失去正确的导向。二是全面。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学中我们要打破学科界限,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发展,实现评价客体的全面化,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横纵结合。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指出优势与不足,激励学生前进,同时又要进行适当的横向比较,让学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榜样,这样更能激励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在教学中要有效的发挥激励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活泼有趣,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必将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翟艳伟.口头激励性评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 读与写,2014,06.
[2]于亚菊.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15,07.
[3]王伟.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励性语言运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14,09.
[4]李美叶.试论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14,29.
[5]李娜.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J]. 学周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