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在多个场合强调“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基础和保障,其一,教育精准扶贫可以解决贫困地区最重要的人才短缺问题;其二,教育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立长远发展模式的智力保障;其三,教育精准扶贫是其他精准扶贫政策推进的基础。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在资金扶贫、物质扶贫、产业扶贫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更要贯彻“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战略思想,面向贫困地区的未来,努力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这一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增加,中西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家庭困难学生获得更多帮助,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多关心,等等。所有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既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的获得感,也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教育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
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地区对于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作用认识还不到位,部分贫困群体受思维局限,对教育脱贫信念不坚定、意愿不强烈。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存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其特征的难题。 三是部分地区教育扶贫主体单一,仅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未构建起汇集社会力量参加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 四是贫困地区师资队伍亟待完善,普遍缺乏优质师资队伍,并面临着有限优质师资的不断流失。五是资金短缺、不到位,一些地方或受制于财政专项资金不足,或受制于专项资金挤占、挪用,使得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计划难以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缓慢。六是许多贫困地区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上平均发力,尚未根据当地实际,找到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点。七是东西部对口教育支援往往局限于援建校舍、选派教师、培训师资等传统手段,缺乏更精准有效的措施。
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3年时间,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尤其是教育精准扶贫,要想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必须针对存在问题,多维发力、形成合力。
第一,深化精准扶贫意识,高度重视教育精准扶贫的特殊地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性价值,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的艰巨性,充分认识协同协力协作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的特殊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实施“靶向疗法”。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是教育扶贫能否真正精准的前提。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连片贫困正在逐渐消失,现阶段贫困人口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教育扶贫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化致贫机理,实施“靶向疗法”。具体而言,要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调查跟踪机制,整合并共享各部门有效信息,形成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施策依据,也为后续扶贫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第三,重视社会力量作用,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针对当前教育扶贫主体较为单一的现状,要进一步号召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教育扶贫攻坚战中来,加强组织动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工作;鼓励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教育扶贫事业,援助贫困地区双语教育、职业教育、两地教育合作交流等。
第四,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大量优质师资力量的参與。针对贫困地区优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需要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一方面,要加大优质师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贫困地区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新进师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要注重当地师资的培养和提升,要通过有效发挥基层教师培训中心作用、构建教育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骨干教师交流机制、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教育素养,使其能够胜任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建立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保障并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性。
第五,资金开源节流和资金专项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教育扶贫资金短缺、不到位问题。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资金是保障。没有充裕的资金,教师培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关乎教育扶贫成效的工作都难以开展。部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不足、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应当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筹资渠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社会力量,要创新体制机制汇集更多社会资金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教育资金,把教育经费花在刀刃上。各地要切实把教育脱贫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资金安排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倾斜。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严格杜绝各种对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严厉查处私自占用、挪用专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专项资金真正用于教育精准扶贫事业。
第六,坚持因地制宜,重点、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固然重要,但教育精准扶贫更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家庭学子习得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快速“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十分关键,也有利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应成为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而优先考虑并重点发展。应采取包括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加快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鼓励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等一揽子措施,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培育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第七,创新对口教育支援方式,精准助力贫困家庭脱贫。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受制于高考生源减少等因素,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生难问题。建议逐步加大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投放力度,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到发达地区接受高职教育、鼓励发达地区企业接受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真正做到精准投放招生计划、精准接受贫困生源、精准落实当地就业、精准实现家庭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增加,中西部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家庭困难学生获得更多帮助,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多关心,等等。所有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既提升了贫困地区人民的获得感,也为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教育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
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地区对于教育扶贫的基础性作用认识还不到位,部分贫困群体受思维局限,对教育脱贫信念不坚定、意愿不强烈。 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存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其特征的难题。 三是部分地区教育扶贫主体单一,仅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未构建起汇集社会力量参加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机制。 四是贫困地区师资队伍亟待完善,普遍缺乏优质师资队伍,并面临着有限优质师资的不断流失。五是资金短缺、不到位,一些地方或受制于财政专项资金不足,或受制于专项资金挤占、挪用,使得制定的教育精准扶贫计划难以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缓慢。六是许多贫困地区在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上平均发力,尚未根据当地实际,找到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点。七是东西部对口教育支援往往局限于援建校舍、选派教师、培训师资等传统手段,缺乏更精准有效的措施。
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3年时间,精准扶贫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尤其是教育精准扶贫,要想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必须针对存在问题,多维发力、形成合力。
第一,深化精准扶贫意识,高度重视教育精准扶贫的特殊地位。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对于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战略性价值,充分认识教育精准扶贫的艰巨性,充分认识协同协力协作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的特殊重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二,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实施“靶向疗法”。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基本特征和发展诉求,是教育扶贫能否真正精准的前提。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连片贫困正在逐渐消失,现阶段贫困人口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实施教育扶贫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化致贫机理,实施“靶向疗法”。具体而言,要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调查跟踪机制,整合并共享各部门有效信息,形成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提供施策依据,也为后续扶贫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
第三,重视社会力量作用,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针对当前教育扶贫主体较为单一的现状,要进一步号召和鼓励全社会参与到教育扶贫攻坚战中来,加强组织动员,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等工作;鼓励企业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教育扶贫事业,援助贫困地区双语教育、职业教育、两地教育合作交流等。
第四,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大量优质师资力量的参與。针对贫困地区优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现状,需要构建开放、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一方面,要加大优质师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贫困地区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新进师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要注重当地师资的培养和提升,要通过有效发挥基层教师培训中心作用、构建教育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骨干教师交流机制、与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教育素养,使其能够胜任地方教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建立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教师队伍,保障并不断提升贫困地区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的积极性。
第五,资金开源节流和资金专项管理相结合,着力解决教育扶贫资金短缺、不到位问题。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资金是保障。没有充裕的资金,教师培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关乎教育扶贫成效的工作都难以开展。部分贫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不足、不到位已成为制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我国应当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筹资渠道,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社会力量,要创新体制机制汇集更多社会资金共同致力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情况,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精准有效使用教育资金,把教育经费花在刀刃上。各地要切实把教育脱贫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资金安排向教育脱贫任务较重的地区倾斜。同时,要建立严格的资金专款专用制度,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严格杜绝各种对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严厉查处私自占用、挪用专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专项资金真正用于教育精准扶贫事业。
第六,坚持因地制宜,重点、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固然重要,但教育精准扶贫更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对于贫困家庭学子习得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快速“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十分关键,也有利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应成为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而优先考虑并重点发展。应采取包括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加快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大实用技能培训力度、鼓励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等一揽子措施,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培育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第七,创新对口教育支援方式,精准助力贫困家庭脱贫。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受制于高考生源减少等因素,一些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生难问题。建议逐步加大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贫困地区投放力度,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吸引和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到发达地区接受高职教育、鼓励发达地区企业接受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真正做到精准投放招生计划、精准接受贫困生源、精准落实当地就业、精准实现家庭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