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9日,在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上,阆中市正式获得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授牌。自此,不仅四川省内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8个,阆中也在“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响亮称号。
早在2011年5月,阆中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便正式启动,以“保持风貌、传承文化、提升品位、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为宗旨,阆中“修旧如旧”,再现了古城极盛时期的景象。
“国家5A级景区是国内旅游景区的最高标准,对于阆中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晓泉在接牌时表示。阆中古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不仅是对阆中古城景区多年来致力于景区建设、管理和营销的肯定,同时也是川东北地区旅游迈向新起点的契机。
风水宝城 太极山水自天成
阆中这座古城从公元前314年置县开始,至今已有2327年历史。作为一个2000余年极少迁址的古城,阆中在风水理念上严格契合各项讲究。
依照风水的理念,阆中在城市选址上可以说是经典范本。这里的山水之势绝佳,嘉陵江蜿蜒而过,蟠龙山与大巴山脉的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共同形成了阆中城北的天然屏障。与蟠龙山遥相呼应的,是城南锦屏山,在风水上可称为案山。风水师描述阆中周围群山之间的关系为:“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
阆中在风水学上的“天门”与“地户”,也堪称完美。西山和玉台山隔江对峙形成“天门”,以塔山、大像山形成“地户”。“天门”、“地户”形成“气口”。此外,嘉陵江偎城抱郭,经城三面,在蟠龙山下镶成一个“U”形的环带,营结出罕有的“自然山水太极图”。难怪众多风水师都分析说,阆中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唐代风水宗师袁天罡与李淳风,便是众多被阆中吸引的风水大师中最著名的两位。虽然袁天罡奉唐太宗之命破阆中的“龙气”,留下“锯山垭”,但他却归隐至此安享晚年,并与随后寻来的好友李淳风一起,选择葬于四周有9条“龙脉”的“九龙捧圣”之处——阆中天宫院,由此可见阆中的风水之绝。
除了自然风水绝佳,阆中在选址建城的布局上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唐武德及贞观年间,高祖李渊的公子鲁王李灵夔和腾王李元婴先后被分封阆州,二王“仿长安”,并以袁天罡和李淳风的风水理论为指导造宫苑,建五城十二楼,誉之“阆苑”。在宋代进行了一次大修后,阆中的城市布局基本定势。整个城市保持严正的坐北朝南朝向,采取左祖右社的格局,左城隍、右府署,左文庙、右武庙等对称布局,文武相对、上下有序,同时也符合州署衙门“后对来龙,前向案山”、“居中处正”的风水原则。
阆中在风水上如此完美的城市格局,在2000多年中变动很小,仅因嘉陵江的河道变化而顺势。风水格局的绝妙和完好保存,让阆中这座古城拥有了别样的魅力。
阆中还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风水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物品多为与风水文化相关的出土文物,徜徉之内,仿佛置身于古时的阆中城。
华胥故里 本源文化始阆中
作为华胥故里,阆中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地之一。《路史》记载:“太吴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接着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得名,乃阆中俞水也。”阆中民间也有相关传说,表明华胥是在阆中南池(今阆中七里坝、马驰坝地区)边,孕育并生下伏羲。
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可以说阆中孕育了中华民族历史源头最伟大的一位母亲——华胥。《春秋世谱》记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华胥的两个孩子,伏羲教化先民,女娲巨石补天,两兄妹共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航船。伏羲也因此成为了我国上古神话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阆中山清水秀,但在原始社会,先民生存技能有限,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伏羲,便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让灿烂的华夏文明自阆中开始,散播至更广更远的中华大地。
关于伏羲和阆中,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伏羲离开阆中时,因为留恋这片土地,满怀感恩,溶万物之灵气,铸巨钟以逐洪荒之气。结果钟刚铸成,嘉陵江就白浪滔天,浪击钟鸣,发出深沉宏大的声响,回荡于天地之间。这浪中钟声经谐音,就成为了后来的“阆中”。
春节之源 初置元日定义春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春节的仪式感也越来越淡。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春节习俗的最大尊重和还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阆中这座古城不仅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老城风貌,就连传统生活习俗也保留得无比完好。
阆中的春节习俗传统而丰富,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因为阆中是华胥的故乡,华胥的儿子伏羲初置元日,著名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创《太初历》,确定正月为一年计时的开端,让春节的福钟开始远扬——阆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春节文化之源。
上古时代,先民懵懂无知,还没有时间概念。伏羲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首度定格了一年的起始。阆中民间有尊伏羲为年神的传说,并有纪念伏羲、女娲的寺庙与拜祭之地。由此可见,伏羲执规治春与阆中有着极深的渊源。“春”之概念,首先在阆中得以演绎绵延。伏羲的母亲华胥就是阆中人,将春节源头归到阆中,显然符合情理。
在阆中,许多门窗雕刻都蕴含着“春”、“年”的文化元素。那些木雕窗花,多是鹿鹤同春、腊梅报春和年年有鱼等图案,都彰显着阆中乃中国春节文化的源头。
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是阆中人,这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花6年时间研制出《太初历》,首次确立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使春节的时间有了科学严谨的定论。这种日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闳也因此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祖”。
2010年2月4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正式落户落下闳的故乡阆中。现在,阆中已在国家4A级景区锦屏山脚下打造了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园内有落下闳大型塑像、春节实物展示、常态性春节民俗表演,还有耗资数百万元铸造的全球最大的“天下第一钟”——福钟,在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夜敲响。 正是文化传统带给阆中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坚守春节文化的习俗和礼仪上更加用心,更加有一种使命感。这也是如今能看到春节习俗在阆中得以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在阆中,你可以过上一个更热闹、更传统、更原滋原味的春节。
市井民俗 川北民俗大观园
阆中是一座深居川北的民俗大观园,5000年的文明史使这里衍生出了诸多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构成了别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在阆中民俗中,非常特别的一个是巴象鼓舞。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巴文化。远在殷商时,巴人善战就已闻名,打起仗来又歌又舞,被敌人视为“神兵”。这种尚武精神一直保持到汉晋,刘邦不但喜欢这支军队,对他们特有的战歌战舞也十分喜爱。《华阳国志-巴志》说:“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善之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巴象鼓舞是古代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在民间,女人也跳巴象鼓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从战时舞到民间舞蹈,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或者重大节庆,在阆中古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跳巴象鼓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气势恢宏,场面空前。
提起阆中的民俗文化,不能不提的还有川北灯戏。它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剧目多描写凡人小事,内容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综合了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多种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阆中老观被称为川北灯戏的“窝子”,每当春节和其他节庆,灯戏艺人在院场、集镇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的热闹灯戏来。
此外,阆中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还有川北皮影、舞草龙、阆州情歌、亮花鞋、川北婚嫁、烧花舞龙、天宫乡戏、阆苑仙乐等,直叫人目不暇接。
三国明珠 张飞庙中读三国
阆中的张桓侯祠也称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它让阆中成为了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在这里保境安民,死后也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在张飞死后即建起祠堂,在千余年中屡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如今人们看到的张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和墓冢组成。
张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雄伟壮观,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阆中的古街上,可以远远地听到锣鼓声,看到一队差人高举着“肃静”的牌子整齐走来,队伍中魁梧的“张飞”一身黑袍,手持丈八蛇矛坐在马车上,威严地巡视着古城。将三国风情融入城市骨子里的阆中,以“张飞巡城”再现三国文化的浓厚氛围,将游客瞬间带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状元之乡 人杰地灵文风盛
阆中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这里共产生了483名贡生、402名举人、116名进士和4名状元。因此,阆中也被称为“中国状元之乡”,享有“蜀之人物,唯阆为盛,科名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
唐代,阆中尹枢、尹极两兄弟双兄弟双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北宋,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中得两状元、一进士,父子四人同朝辅政,闻名一时。
如今的阆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科举文化博物馆”,这里有清代科举士子应试的贡院:有陈氏三兄弟苦读诗书的“状元洞”:有清代始建的古学府——锦屏书院:有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的阆中文庙:有古色古香的学院行署:有祈福文运的魁星楼……
在阆中,不仅可以游览科举遗迹,更可以观看秀才赶考的精彩表演,充分感受状元之乡的科举文化魅力。
红色之城 感先烈革命文化
自1929年建立第一个党支部起,到后来中共阆南中心县委成立,阆中为川陕苏区的建设、抗日救亡运动及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均先后转战阆中,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人,先后莅临阆中。期间,近两万阆中儿女投身红军。
阆中不仅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遍布城乡的革命遗址,是阆中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走进这座红色之城,可以回味那艰苦卓绝的战斗年代,更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古韵院落 精妙建筑寓美满
“一院一文化,一院一特色。”古香古色的民居院落是阆中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祖辈辈阆中人在此生息繁衍的实物见证。
阆中的院落文化精致而悠远,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街巷有90余条,古院落总面积达1.78平方公里之多。成百上千座古民居院落,凸显了这个“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原味古韵。
阆中的古院落中,可以看到北方四合院、岭南庭院和徽派建筑等影子,风格多样,设计精妙。它们在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上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平面形式多为庭院式或廊院式,单独一个院落可成一户,也可沿中轴线布置数重院落,形成了多样性的空间组合。
此外,阆中的古建筑很多在造型上都被赋予了幸福美满的愿望。比如寓意富贵的长方形,寓意珠玉满堂的串珠式,还有寓意权贵的品字形,最独特的则要数寓意多子多福的“多”字形。
玲珑巧妙、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是阆中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一大奇观,也是“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李家大院
位于武庙街的李家大院,展示以休闲为主的茶文化主题。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千余平方米,呈串珠式三进三重格局。李家大院是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南充十大最美旅游院落,现为古城高端旅游度假酒店。 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一窗疏影映出几枝素竹、几峰假山衬出的一壁浮雕、砌工精湛的花台和花园、葱茏的古树名木,以及回廊和画宇下的笼中画眉、青石阶沿下花缸中的嬉戏游鱼,组成了一幅幅声色俱佳,动静和谐的图画。
大院的李家厨房以特色家常菜闻名,尤以“李家桂花酒”最值得一尝,古城民谣有曰:“李家酒,甜又香,润心肺,养肝肠。不会喝的喝一碗,会喝酒的喝一缸。”
>>>张家小院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张家小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院的巧妙雅致和藏品的精美,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忘返。
小院的海棠非常有名,见过这株海棠开花的人,特别是那些摄友更是关心它何时开花,何时花落。阳春三月盛开的时节,满树的姹紫嫣红,是古城最漂亮的小院。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小院的窗花,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头、门窗、门楣,大多有雕饰。这些雕刻图案质朴,做工精细,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构件的某些部位,在整体结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位于阆中古城南街,始建于清初,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有30多间房屋的串株式三进四合院,为阆中市重点保护民居。
这里是古城中现存气势最为宏伟的红色旅游大院。1935年,红军曾在此设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居于此。
秦家大院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极有富家气势。进二门,经过厅,前院正中是堂屋和厅房,是祀祖先请贵客和长辈居住之地,高于其它房屋,体现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堂屋两房有门通过厅,中天井与后天井之间的厅房俗称“旱船”,是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之处,陈设讲究。南侧小天井,设花厅照壁、书房,幽静自然,别有洞天。
该院在2003年5月修复后对外开放,更显雕窗明亮,古香古色,是集旅游、餐饮、品茗、住宿为一体的、极具文化氛围的休闲好去处。
>>>胡家小院
胡家小院是以传统居家文化为主题的院落,建于康熙年间,整体建筑以明清风貌为主,紧挨贡院,在阆中古镇中是非常清静的一处小院。
胡家小院占地近一亩,圆门口翠竹环绕,位于胡同深处,别有洞天。
因为祖上世代行医,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胡家小院的主要特色。胡家小院集古城院落文化、传统家居文化和传统医馆文化为一身,显示出了阆中院落文化的丰富性。
早在2011年5月,阆中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便正式启动,以“保持风貌、传承文化、提升品位、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为宗旨,阆中“修旧如旧”,再现了古城极盛时期的景象。
“国家5A级景区是国内旅游景区的最高标准,对于阆中来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魏晓泉在接牌时表示。阆中古城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不仅是对阆中古城景区多年来致力于景区建设、管理和营销的肯定,同时也是川东北地区旅游迈向新起点的契机。
风水宝城 太极山水自天成
阆中这座古城从公元前314年置县开始,至今已有2327年历史。作为一个2000余年极少迁址的古城,阆中在风水理念上严格契合各项讲究。
依照风水的理念,阆中在城市选址上可以说是经典范本。这里的山水之势绝佳,嘉陵江蜿蜒而过,蟠龙山与大巴山脉的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共同形成了阆中城北的天然屏障。与蟠龙山遥相呼应的,是城南锦屏山,在风水上可称为案山。风水师描述阆中周围群山之间的关系为:“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
阆中在风水学上的“天门”与“地户”,也堪称完美。西山和玉台山隔江对峙形成“天门”,以塔山、大像山形成“地户”。“天门”、“地户”形成“气口”。此外,嘉陵江偎城抱郭,经城三面,在蟠龙山下镶成一个“U”形的环带,营结出罕有的“自然山水太极图”。难怪众多风水师都分析说,阆中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唐代风水宗师袁天罡与李淳风,便是众多被阆中吸引的风水大师中最著名的两位。虽然袁天罡奉唐太宗之命破阆中的“龙气”,留下“锯山垭”,但他却归隐至此安享晚年,并与随后寻来的好友李淳风一起,选择葬于四周有9条“龙脉”的“九龙捧圣”之处——阆中天宫院,由此可见阆中的风水之绝。
除了自然风水绝佳,阆中在选址建城的布局上也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唐武德及贞观年间,高祖李渊的公子鲁王李灵夔和腾王李元婴先后被分封阆州,二王“仿长安”,并以袁天罡和李淳风的风水理论为指导造宫苑,建五城十二楼,誉之“阆苑”。在宋代进行了一次大修后,阆中的城市布局基本定势。整个城市保持严正的坐北朝南朝向,采取左祖右社的格局,左城隍、右府署,左文庙、右武庙等对称布局,文武相对、上下有序,同时也符合州署衙门“后对来龙,前向案山”、“居中处正”的风水原则。
阆中在风水上如此完美的城市格局,在2000多年中变动很小,仅因嘉陵江的河道变化而顺势。风水格局的绝妙和完好保存,让阆中这座古城拥有了别样的魅力。
阆中还拥有目前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风水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物品多为与风水文化相关的出土文物,徜徉之内,仿佛置身于古时的阆中城。
华胥故里 本源文化始阆中
作为华胥故里,阆中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地之一。《路史》记载:“太吴伏羲氏,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接着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得名,乃阆中俞水也。”阆中民间也有相关传说,表明华胥是在阆中南池(今阆中七里坝、马驰坝地区)边,孕育并生下伏羲。
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可以说阆中孕育了中华民族历史源头最伟大的一位母亲——华胥。《春秋世谱》记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华胥的两个孩子,伏羲教化先民,女娲巨石补天,两兄妹共同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航船。伏羲也因此成为了我国上古神话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被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阆中山清水秀,但在原始社会,先民生存技能有限,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伏羲,便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让灿烂的华夏文明自阆中开始,散播至更广更远的中华大地。
关于伏羲和阆中,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伏羲离开阆中时,因为留恋这片土地,满怀感恩,溶万物之灵气,铸巨钟以逐洪荒之气。结果钟刚铸成,嘉陵江就白浪滔天,浪击钟鸣,发出深沉宏大的声响,回荡于天地之间。这浪中钟声经谐音,就成为了后来的“阆中”。
春节之源 初置元日定义春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春节的仪式感也越来越淡。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春节习俗的最大尊重和还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阆中这座古城不仅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最大限度地保持着老城风貌,就连传统生活习俗也保留得无比完好。
阆中的春节习俗传统而丰富,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因为阆中是华胥的故乡,华胥的儿子伏羲初置元日,著名天文学家阆中人落下闳创《太初历》,确定正月为一年计时的开端,让春节的福钟开始远扬——阆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春节文化之源。
上古时代,先民懵懂无知,还没有时间概念。伏羲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首度定格了一年的起始。阆中民间有尊伏羲为年神的传说,并有纪念伏羲、女娲的寺庙与拜祭之地。由此可见,伏羲执规治春与阆中有着极深的渊源。“春”之概念,首先在阆中得以演绎绵延。伏羲的母亲华胥就是阆中人,将春节源头归到阆中,显然符合情理。
在阆中,许多门窗雕刻都蕴含着“春”、“年”的文化元素。那些木雕窗花,多是鹿鹤同春、腊梅报春和年年有鱼等图案,都彰显着阆中乃中国春节文化的源头。
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是阆中人,这位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花6年时间研制出《太初历》,首次确立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使春节的时间有了科学严谨的定论。这种日历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落下闳也因此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祖”。
2010年2月4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正式落户落下闳的故乡阆中。现在,阆中已在国家4A级景区锦屏山脚下打造了春节文化主题公园。园内有落下闳大型塑像、春节实物展示、常态性春节民俗表演,还有耗资数百万元铸造的全球最大的“天下第一钟”——福钟,在每年农历大年三十夜敲响。 正是文化传统带给阆中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在坚守春节文化的习俗和礼仪上更加用心,更加有一种使命感。这也是如今能看到春节习俗在阆中得以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在阆中,你可以过上一个更热闹、更传统、更原滋原味的春节。
市井民俗 川北民俗大观园
阆中是一座深居川北的民俗大观园,5000年的文明史使这里衍生出了诸多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构成了别具魅力的民俗文化。
在阆中民俗中,非常特别的一个是巴象鼓舞。阆中在古代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巴文化。远在殷商时,巴人善战就已闻名,打起仗来又歌又舞,被敌人视为“神兵”。这种尚武精神一直保持到汉晋,刘邦不但喜欢这支军队,对他们特有的战歌战舞也十分喜爱。《华阳国志-巴志》说:“阆中有渝水(嘉陵江古称),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数陷阵,锐气喜舞。汉高帝善之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
巴象鼓舞是古代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铜锣。在民间,女人也跳巴象鼓舞。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而起。从战时舞到民间舞蹈,一直盛行在阆中,特别是每年春节或者重大节庆,在阆中古城,成百上千的市民跳巴象鼓舞、打八仙鼓的热闹场景气势恢宏,场面空前。
提起阆中的民俗文化,不能不提的还有川北灯戏。它的作者和表演者多出自农民,剧目多描写凡人小事,内容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综合了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多种形式,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传奇性、写实性、夸张性、幽默性和风土民俗相容共存的特有风姿。阆中老观被称为川北灯戏的“窝子”,每当春节和其他节庆,灯戏艺人在院场、集镇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的热闹灯戏来。
此外,阆中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还有川北皮影、舞草龙、阆州情歌、亮花鞋、川北婚嫁、烧花舞龙、天宫乡戏、阆苑仙乐等,直叫人目不暇接。
三国明珠 张飞庙中读三国
阆中的张桓侯祠也称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它让阆中成为了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
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他在这里保境安民,死后也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在张飞死后即建起祠堂,在千余年中屡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如今人们看到的张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占地10余亩,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和墓冢组成。
张桓侯祠,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雄伟壮观,又幽雅精美,是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阆中的古街上,可以远远地听到锣鼓声,看到一队差人高举着“肃静”的牌子整齐走来,队伍中魁梧的“张飞”一身黑袍,手持丈八蛇矛坐在马车上,威严地巡视着古城。将三国风情融入城市骨子里的阆中,以“张飞巡城”再现三国文化的浓厚氛围,将游客瞬间带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状元之乡 人杰地灵文风盛
阆中人杰地灵,文风鼎盛。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这里共产生了483名贡生、402名举人、116名进士和4名状元。因此,阆中也被称为“中国状元之乡”,享有“蜀之人物,唯阆为盛,科名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
唐代,阆中尹枢、尹极两兄弟双兄弟双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北宋,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中得两状元、一进士,父子四人同朝辅政,闻名一时。
如今的阆中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科举文化博物馆”,这里有清代科举士子应试的贡院:有陈氏三兄弟苦读诗书的“状元洞”:有清代始建的古学府——锦屏书院:有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的阆中文庙:有古色古香的学院行署:有祈福文运的魁星楼……
在阆中,不仅可以游览科举遗迹,更可以观看秀才赶考的精彩表演,充分感受状元之乡的科举文化魅力。
红色之城 感先烈革命文化
自1929年建立第一个党支部起,到后来中共阆南中心县委成立,阆中为川陕苏区的建设、抗日救亡运动及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均先后转战阆中,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人,先后莅临阆中。期间,近两万阆中儿女投身红军。
阆中不仅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遍布城乡的革命遗址,是阆中红色文化的宝贵财富。走进这座红色之城,可以回味那艰苦卓绝的战斗年代,更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古韵院落 精妙建筑寓美满
“一院一文化,一院一特色。”古香古色的民居院落是阆中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祖辈辈阆中人在此生息繁衍的实物见证。
阆中的院落文化精致而悠远,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街巷有90余条,古院落总面积达1.78平方公里之多。成百上千座古民居院落,凸显了这个“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原味古韵。
阆中的古院落中,可以看到北方四合院、岭南庭院和徽派建筑等影子,风格多样,设计精妙。它们在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上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平面形式多为庭院式或廊院式,单独一个院落可成一户,也可沿中轴线布置数重院落,形成了多样性的空间组合。
此外,阆中的古建筑很多在造型上都被赋予了幸福美满的愿望。比如寓意富贵的长方形,寓意珠玉满堂的串珠式,还有寓意权贵的品字形,最独特的则要数寓意多子多福的“多”字形。
玲珑巧妙、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是阆中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一大奇观,也是“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
>>>李家大院
位于武庙街的李家大院,展示以休闲为主的茶文化主题。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占地千余平方米,呈串珠式三进三重格局。李家大院是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南充十大最美旅游院落,现为古城高端旅游度假酒店。 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一窗疏影映出几枝素竹、几峰假山衬出的一壁浮雕、砌工精湛的花台和花园、葱茏的古树名木,以及回廊和画宇下的笼中画眉、青石阶沿下花缸中的嬉戏游鱼,组成了一幅幅声色俱佳,动静和谐的图画。
大院的李家厨房以特色家常菜闻名,尤以“李家桂花酒”最值得一尝,古城民谣有曰:“李家酒,甜又香,润心肺,养肝肠。不会喝的喝一碗,会喝酒的喝一缸。”
>>>张家小院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张家小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院的巧妙雅致和藏品的精美,让南来北往的游客流连忘返。
小院的海棠非常有名,见过这株海棠开花的人,特别是那些摄友更是关心它何时开花,何时花落。阳春三月盛开的时节,满树的姹紫嫣红,是古城最漂亮的小院。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家小院的窗花,房屋上的握挑、吊檐、檐头、门窗、门楣,大多有雕饰。这些雕刻图案质朴,做工精细,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构件的某些部位,在整体结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位于阆中古城南街,始建于清初,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有30多间房屋的串株式三进四合院,为阆中市重点保护民居。
这里是古城中现存气势最为宏伟的红色旅游大院。1935年,红军曾在此设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居于此。
秦家大院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极有富家气势。进二门,经过厅,前院正中是堂屋和厅房,是祀祖先请贵客和长辈居住之地,高于其它房屋,体现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堂屋两房有门通过厅,中天井与后天井之间的厅房俗称“旱船”,是接待客人、洽谈生意之处,陈设讲究。南侧小天井,设花厅照壁、书房,幽静自然,别有洞天。
该院在2003年5月修复后对外开放,更显雕窗明亮,古香古色,是集旅游、餐饮、品茗、住宿为一体的、极具文化氛围的休闲好去处。
>>>胡家小院
胡家小院是以传统居家文化为主题的院落,建于康熙年间,整体建筑以明清风貌为主,紧挨贡院,在阆中古镇中是非常清静的一处小院。
胡家小院占地近一亩,圆门口翠竹环绕,位于胡同深处,别有洞天。
因为祖上世代行医,所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胡家小院的主要特色。胡家小院集古城院落文化、传统家居文化和传统医馆文化为一身,显示出了阆中院落文化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