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住院患者在病房外跌倒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444w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找出安全隐患,减少患者跌倒。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生跌倒的7例患者分析其跌倒原因并总结出护理对策。结果:患者的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跌倒,此外还有外界因素,疾病因素,用药因素等,此外管理因素也不容忽视。结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甚至消除跌倒现象,保证患者安全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普外科患者跌倒原因护理干预
  跌倒是住院患者易发生的意外事项,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增加患者和家属的痛苦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跌倒可致患者病情加重有时会导致伤残,甚至死亡[1],2007患者安全目标中已明确提出,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本文通过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0~2011年收治住院跌倒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54~78岁,平均66岁。
  结果:跌倒的原因包括因上厕所跌倒5例,早晨洗漱引发1例,走路不稳跌倒1例,跌倒发生的地点为:卫生间,走廊,后果为死亡,瘫痪,皮肤擦伤。
  跌倒的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通过调查,跌倒的7例患者年龄54~78岁,年龄均偏大,说明年龄越大越易发生跌倒,原因是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血管张力差,迷走神经很弱全身协调不好,活动时反应迟钝极易导致晕厥,跌倒[2]
  外界因素:地面湿滑,没有扶手都是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
  体质虚弱与体位改变:外科术后患者一般都禁食水体质虚弱极易发生代谢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甚至低血糖。如果下床时体位改变速度过快,可造成一过性回心血量降低,以及供血不足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晕厥。
  患有其他疾病:跌倒的患者中有3例是患有其他疾病的,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运动障碍。
  药物因素:各种抗高血压药,镇静催眠药,利尿药,降糖药,都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
  管理因素:部分年轻护士安全防范意识差,经验缺乏对跌倒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不重视对患者跌倒的防范。
  护理干预
  认真评估新入院患者:对新入院患者填写住院患者防范跌倒评估表,评估其有无跌倒史,体位性低血压,贫血等,总分为23分,≥18分为高危人群,如为高危人群应做好以下方面:①在床尾悬挂防跌倒警示标识。②严格交接班。③口头告知患者及家人。④将患者常用物品置于随手可及之处。⑤病情改变由责任护士即刻重新评估。
  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洗漱间,热水供应区,卫生间,病房走廊有专门人员负责随时清理打扫,时刻保持地面干燥同时照明要好,保洁人员的保洁工作均应选择在患者起床活动之前,拖布不宜过湿,以免发生滑到的意外情况,病房应设有床头灯,方便患者使用,危险环境应设有警示标识,及时清除各种障碍物。
  做好安全教育: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患者跌倒的关键。建立健康教育专栏,将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定期刊登宣传,教育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预防患者跌倒的相关措施和知识,让患者及家属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护士应向患者说明输液及服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为其准备好便器,做好基础护理及时巡视病房祛除安全隐患,加强健康教育力度,做到随时向患者宣教。术后患者应告知其,勿过早下床,活动应循序渐进,起立动作宜慢,应依靠身边物体做支撑,不要突然起床,下蹲后不要突然起来,入厕要有人陪伴,特别是半夜更要缓慢起身,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药物指导:护士应掌握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在应用镇静安眠药时应告知患者先排空大小便,防止其起来上厕所浑身无力而跌倒。应用扩血管药物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用药时输入速度应缓慢,不可随意调节滴数,用药后出现头痛,颜面潮红,心悸等症状是由于药物扩张血管所致,输液时不可突然改变体位输液完毕应卧床休息20分钟后再缓慢做起,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在使用胰岛素时应告知患者外出购饭回来再用药,身边随时备有糖块,饼干等防止发生意外情况[3],对于服用降压、利尿、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加强巡视观察有无低血压,排尿性晕厥,心源性休克等。
  加强管理:护士在做好专科护理的同时,应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训,学习防跌倒知识,认识其重要性,工作中有预见性思维,增加动护理意识[4],护士应主动予以帮助如:上下床,入厕,坐立等予以搀扶,病房,衛生间均备有坐便椅方便患者使用并防止患者站立,蹲下时跌倒,定时巡视并教会患者使用合适的助行器具。
  普外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现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如何防止住院患者跌倒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做好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患者住院安全及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燕萍,等.老年人跌倒致伤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8):2018.
  2尤黎明,张军,刘可,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71.
  3王杏云,范章云.糖尿病患者跌倒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护理实践与研究,2005,3(5):17-19.
  4刘琼芳.预防跌倒管理流程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8,23(7):52-54.
其他文献
关键词老年患者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由于老年人皮肤松驰、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防萎缩、变薄,皮肤易损性强,从而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老年患者压疮的整体护理,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标本兼治,促进压疮的愈合,尤为重要。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老年压疮患
期刊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护理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及尿毒症的重要方法,由于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动静脉内瘘是专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是有破坏性的,使用寿命有限,尽可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延长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使用和精心护理好患者的内瘘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11年12月透析治疗慢性
期刊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巩膜、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核黄疸,造成新生儿智力、听力、神经系统的广泛损害,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的“隐形杀手”。  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利用胆红素吸收蓝光的特性,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氧化分解成一种水溶性产物—双吡咯,从而随胆汁、尿液排出体外。光照疗法已作为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治疗方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基层医院在处理梗阻性黄疸患者时的围手术期经验。方法:收治梗阻性黄疸患者125例,通过回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来分析总结术前、术中、术后应注意的问题。结果: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加强抗炎、补液,术中合理用药,术后支持治疗、合理补液、保护肾功能等,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围手术期的充分准备是降低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支持治疗合理补液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可达龙所致外周静脉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34例患者分对照组和实验两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使用可达龙,实验组选择左右上肢2条外周粗大血管分别给予套管针穿刺,可达龙泵入液每24小时更换静脉管路,如果发现有静脉炎时可提早更换另一管路;泵入的同时可给予5%葡萄糖液维持静滴15~20滴/分,维持液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调整补液量及速度。③两套管针穿刺上方给予复方七叶皂苷钠涂擦,3次/日。观察两组
期刊
关键词氯胺酮麻醉小儿护理  氯胺酮是惟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1],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小儿外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之一。通过对88例氯胺酮麻醉患儿实施有效的术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强调积极有效的护理配合可降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有利于术后的康复。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1月采用氯胺酮麻醉手术患儿88例,其中0~1岁21例,1~3岁4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擠压法”在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收治接受“挤压法”穿刺患儿46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两组穿刺的成功率和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和固定率分别为92.3%和8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和78.3%。结论:“挤压法”适用于年龄3个月~3岁肥胖、头皮比较黑、腹泻脱水、反复穿刺对血管破坏比较严重的患儿,能明显提高小儿头皮穿
期刊
关键词PICC改良塞丁格技术护理  白血病患者多次化疗对外周血管的损伤,给患者增加痛苦,的同时,也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是保证化疗顺利完成的前提。白血病患者早期行PICC置管,实施正确、有效的导管护理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或减少外周静脉炎症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顺利完成全程化疗。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
期刊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治疗患者健康教育  特异性免疫治疗又称脱敏治疗,它是通过定期接受递增剂量的过敏原以增强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此种治疗方法,疗程较长,见效相对较慢,患者很难坚持全程治疗,应用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本病的认知水平、对治疗的依从性有明显提高,降低了患者脱落率,将会取得满意效果。  健康教育的作用  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坚持疗程: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接受特
期刊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检查问题心理治疗  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医学检查中常用的检查手段。于其具有无创伤、无辐射、图像清晰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诊断中。但是,由于MRI检查的特点,患者需要在封闭的仪器内接受检查,由此也引发了紧张、焦虑、恐惧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MRI检查的效果。心理干预技术能够为上述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法和认知疗法对MRI检查中的多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