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ovo”vs“IBM”:顾客要什么?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杀“新联想”
  
  过去多年,在全球PC,尤其是中国的“白领”市场,IBM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去年年底,中国的联想公司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想借此冲击全球电脑阵营。可两个月来,戴尔、惠普的反击非常严厉。
  惠普高管多次强调:联想并购IBM PC案是个空前绝后的机会。戴尔的高管也有类似的表示。他们先是在全球执着地挖IBM的墙脚,还广泛吸纳原IBM PC部门中的优秀人才。因为,虽然IBM PC部门中相当卓越的人已经在并购决策前三个月都分别调往其它部门了,但还是有剩余的一些高手,包括一些有大客户关系的营销高手和销售高手。
  而后又是大规模新品发布。2005年2月22日这一天之内,两巨头就连续在中国发布了11款商用笔记本电脑新品,名义是“弥补IBM消失后高端市场的空白”。整个电脑行业都为之震惊。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打出价格牌外,重点是要大肆营造自己的品质概念,进一步模糊IBM在公众中的形象。
  为了抓住这次机会,惠普公司还是制订了周密的客户奖励计划,尤其是针对现有大型IBM PC客户的奖励计划。该计划包括:提升对PC机客户的需求反应速度;增加额外的应用服务支援;一定程度的价格优惠政策,该政策将以三年为一个持续期;组建客户关系联盟,并在联盟中制订对客户组织中关键人物的有效影响力;通过定期的小型会议,小型公关活动来强化和建立一个全新的客户关系。除此之外,惠普公司还致力于稳步消减产品成本,将总成本中硬件成本比例降低到35%。
  戴尔则从提高大客户销售人员的激励层次入手,从销售队伍出发进行激励;此外,还针对IBM PC客户进行研究,把握他们的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客户流失危机
  
  看来,在一系列口头嘲讽与舆论攻击后,戴尔、惠普两大IT超级霸主对新联想的“战争”全面展开。更为严峻的是,对“全球老三”的“追杀”,似乎已成潮流。台湾宏
  公司董事长王振堂与总经理蓝奇日前接班后首度表示:宏 今年将跻身全球第四大个人电脑品牌,甚至声称“在4年内打败联想IBM ,也绝对没有问题”。
  可能会失去原来IBM PC的部分客户,这在联想宣布收购之际,就曾被分析是新联想最先可能出现的一个并购危机。去年12月10日联想在港复牌后全日下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海外投资者有这样的担心。
  特劳特(中国)品牌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邓德隆先生更是认为:在避免客户流失方面,联想已犯下错误,即:将这个事件纯粹定位为并购,甚至于夸大为“并购有着美国精神象征的IBM”。其实这并不符合实际,本质上而言,本次事件最大的赢家是IBM而非联想。IBM从一个硬件厂商转型为“集成服务”获得巨大成功后,其PC业务始终是其战略配称中的一个巨大包袱。此事的起因,正如IBM的投行美林的中国总裁刘二飞所述:是IBM委托美林,多次主动向柳传志发出求售意向的。IBM能借此盘活非战略性资产,自然乐不可支。另一方面PC早已不能代表美国的前沿科技,联想收购的是IBM PC的资产,而非IBM品牌,收购“美国精神象征”更无从说起。但这种宣传造成了美国客户及官方的恐慌(政府采购单的流失),而忽略了IBM仍是新联想的一个大股东的事实。如果当初联想能对事件定位为“合并”而非“并购”,那客户的流失及争取新客户都要好得多。作为中国第一品牌的联想,在外国人眼中,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经营模式又不具有明显优势,不但难以进军国际市场,近年来连国内龙头地位都受到戴尔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IBM原有客户的流失则是必然的。
  近期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在IBM宣布将PC部门出售给联想之后,IBM的客户阵营出现了分裂,很多老客户都准备在联想与IBM交易完成之后转投其它设备厂商。这项调查显示:在IBMPC部门的客户中,几乎有一半在考虑转投其它设备厂商。对于IBM而言,更大的问题是:一旦PC部门的客户转投其它厂商,这些客户购买该公司其它产品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一直独霸中国市场的联想品牌来说,以其现阶段的品牌影响力而言,收购IBM PC业务出现客户流失属于正常现象。但现在的关键是,新联想能对这种流失以及外来的挑战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现在是联想作出强有力反击的时候了。
  
  “新联想”怎么办?
  
  面对可能发生的客户流失危机,应该怎么办?中国企业应该及时补上这一课!
  
  提高人的竞争能力
  科特勒营销咨询集团中国区高级顾问孙路弘先生认为,企业竞争有四个层级:产品竞争、市场竞争、管理竞争、人的竞争。目前跨国企业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发展到了人的竞争,这是最高境界的竞争。所以现在联想最应该重视人的竞争,惠普、戴尔就是从人入手来压制新联想的。
  人才是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正如柳传志写在《执行》推荐序中的话:要让员工爱打仗,要让员工会打仗,要给出一个具体的战略目标去打仗。这三个方面之中,如果爱打仗过关了的话,那么,如何才能会打仗呢?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而不是靠杨元庆一个人。而联想在过去几年在战略层面的合作伙伴有赫赫有名的麦肯锡、波士顿和罗兰·贝格,但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做的怎么样?事实是在员工培训方面没有合作过一家行业内领先的公司,因为联想的观点是一线的营销来源于实践。因此,在这种实践论的观点下,他们的企业培训无论从实战效果,理论层次还是行业级别来讲都是二流的,甚至是三流的。
  但孙路弘同时也指出:如果兼并了IBM PC以后,启用IBM完整的培训体系,他们应该有机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提高的。但如果指望短期迅速提高,则想都不要想!
  
  透彻了解客户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对规律的认可和坚定的实施。对于新联想,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充分、透彻了解客户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客户的问题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竞争的底线。具体如何做到,那就是执行层面的问题,比如:提高员工对客户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建立信任的能力等等。
  
  保持定位优势
  邓德隆认为:为了避免IBM原有的客户流失,联想做出了一些正确的让步,比如:总部地点的选择。如果总部是在北京,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地点在竞争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任何一个国家或区域都有既存的定位优势,如: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和飞机,日本的汽车、电子,意大利的皮具,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等等。一个企业或品牌的总部应选择在产业最具优势定位的地点,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而联想在地点上做出让步是明智的,这减少了客户流失的可能性。
  
  借势赚钱
  正如上文所说,如果联想选择的说法是与IBM合并,而非并购的话,则被客户接受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所以,邓德隆认为:要想避免大量客户的流失,联想要做的不应该是18个月后使用联合品牌,而最佳的策略是5年内“闷声发财”,不可让联想标识出现在IBM产品上。
  而五年后联想品牌是否浮出水面,则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兴起、软件以及电信业的蓬勃发展,使得电脑硬件产品已并非前沿科技,以致于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能够无碍发展。第二,伴随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联想的同盟系能否一同崛起。地点的竞争力来源有二:一是独特而久远的文化传统,二是企业群落的崛起,如5年后,中国的其它PC企业,像方正、同方、TCL、海信等在竞争5年后能否雄起而成为联想同盟系。第三,有一个新锐型的、牛根生式的企业家成为新进入者。
  邓德隆认为:除非以上三种情况发生,否则联想将在国际上孤掌难鸣、独放非春。所以“闷声发财”成了联想最现实的选择。因为客户要的不是“Lenovo”,而是IBM!因为联想想要并购的是IBM PC的品牌,而非IBM PC部门的资产。
其他文献
中小企业板的设立,与其说拓宽了融资渠道,不如说是为中小企业加快理顺自己的股权结构及激励机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而在习惯拍肩膀的中小企业,如何安排好股权是企业能否持续成长的大事。    “一夜”生财的背后机制    一场融资大戏在上演,中小企业板是舞台。  随着中小企业板第三股伟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002003.SZ,以下简称“伟星实业”)的登台亮相,伟星实业第一大股东伟星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期刊
对于医疗科技领域之外的大多数人而言,美敦力(Medtronic)是个陌生的名字。可如果经常浏览《财富》、《商业周刊》等权威杂志的各种排行榜,你就会发现美敦力绝对称得上是“风云企业”——《财富》500强、全美最受赞赏的公司、全美最佳就职企业、全美慈善企业……这一个个红榜上,美敦力都是常客,而且其股票市值名列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的第54位(根据《商业周刊》2003年数据)。在业务领域内,美敦力更是在
期刊
“如果你们50年前创造出的是另一种公司使命,那你们今天会怎样?”比尔·霍金斯听到本刊记者的这个问题笑了:“噢,那我们今天可能就不是美敦力了。”  现实当中,不是任何一家公司的使命都能够得到员工的认同,而没有员工的认同,任你怎么围绕它制定战略决策,也都无法给你带来梦想中的成功。美敦力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员工调查,最近的一次在2004年年底刚刚完成。帮助美敦力进行这次调查的咨询顾问对调查的数据非常惊讶:一
期刊
定力,不在企业大小    “美敦力可以让使命统领一切,那是因为它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而且又处在一个门槛很高的高科技领域。像我们这样传统行业的企业,就不能有那么多坚持,重要的是要灵活,要想活命只能什么挣钱干什么,怎么省钱怎么来。”一定有企业家这样说。  可是,这样想就错了。美敦力在1949年成立之时,把电子设备植入人体内帮助治疗疾病的想法还是科幻小说的情节,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行业;而且美敦力成立的第
期刊
七字长寿箴言    这是我在30多年前从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说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人们对一位高龄130岁而依然矍铄的智叟能如此长寿十分好奇。人们纷纷问其长寿之道,智叟说:“我把长寿奥秘已写在这个金制盒子里,看谁肯花最高的价钱来买,谁就能得到这个长寿秘诀。”于是,很多有钱人蜂拥而至,竞相出高价收买。后来,被一位富商以十万黄金买去。富商打开盒子一看,只是七个字:“头冷、脚热、
期刊
你所在的公司也许正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公司的收入和股东收益下降,或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高速行驶,你们已变成了一辆沉重缓慢的牛车。与此同时,核心员工的连续跳槽对公司的打击很大。高层向你不断施加压力,身为人力资源主管的你很委屈,因为提工资、赠股份、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等,所谓留住核心人才的方法,你们都有,为什么他们仍然不能忠诚?  愤怒显然于事无补,我们首先会想到离职面谈、离职调查、寻找良好的人力资源策
期刊
艾森豪威尔“智”服巴顿等  ——领导者拥有的不只是令旗  文/孔 龙    哲理的故事  1944年深秋,盟军已向德国本土逼近,希特勒为扭转败局,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反攻,夺回主动权。为此,德国迅速征集了从16岁到60岁的25万人参战,反攻地点定在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而这个地区正是归属于美军将领布莱德雷第12集团军群下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结合部,相对防守松懈。  果然,当
期刊
良性循环的企业与成功    一个企业的业绩与福祉,与其成员的业绩与福祉是分不开的。为了给员工提供优越的工作和报酬,企业必须成功。而要想成功,企业就需要能干的员工。怎样对待员工才能让企业和个人都得到成功?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远见卓识的领导力和有技巧的管理。  当企业珍视和回报自己的员工,使得员工也致力于做好工作的时候,双方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表现,员工可以推动企业获得更高的
期刊
事件与人物    中国企业500强缺少“竞争”  中国企业联合会近日公布了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评选结果。与去年相比,中国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成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水平。今年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新组建的国家电网公司取代了中石油位居榜首。  国家电网公司还成为第一家跻身世界企业500强前50名的中国企业,列第46位。200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近9万亿元,三年平均增长2
期刊
从甲骨文收购仁科看应用软件业新变局作为信息化用户,你可以不关心软件厂商之间的并购,但你不应该不了解软件市场的变动。  别让自己今天选的软件,明天就找不到了出处!    收购之路是辛苦的    2004年年底,全球第二大软件厂商甲骨文以103亿美元成功收购另一家全球著名企业应用软件公司仁科(PeopleSoft)。在软件业的收购案中,此次前后长达18个月的恶意收购,无论是历时之长还是涉及金额之大,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