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难想象,什么样的人会对巧克力充满仇恨?对巧克力浓厚的可可味,阳光下混杂其中的糖浆散发的黄金般色彩,粘稠而幽深的姿态,或者对它少女般的甜蜜,对可可因诱发的开始低烧的欲念,充满了仇恨和畏惧?
长得并不标准美貌的朱丽叶·比诺什的电影,似乎没有一部让我失望过。《蓝》中坚强而性情的未亡人,《新桥恋人》中为了爱义无反顾的女画家,都让人印象深刻。即使是脱离了基斯洛夫斯基、菲利普·考夫曼等欧洲电影大师,来到好莱坞的年近40的朱丽叶·比诺什。在和担当花瓶角色的强尼·戴普合演的《浓情巧克力》中,她依旧还是那个如同《布拉格之恋》的特丽莎一样,体内流动着地道的欧洲女子的血液,在轻盈的流浪生活中,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凭据,像一个居无定所的巫师,带着她的祖传魔幻巧克力配方,来到一个乡间小镇,把一种开始低烧的欲念,和一种冲破伪道德乌托邦的勇敢,带给每一个礼拜天在教堂心不在焉,听取年轻神甫“三讲” (讲上帝、讲道德、讲感恩)弥撒的村民们。
年轻神甫果然年轻,年轻得忍不住在扫地时像埃尔维斯·普林斯特一样扭动胯部。因此每周的三讲运动其实是“背后长胡子的人”——精通历史的镇长在支配。这个镇长,就是对巧克力充满仇恨的人。
在朱丽叶的巧克力店准备开张时,镇长便敏锐地发现了“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不稳定因素”。他到处向人们宣传,道德已经面临异教徒的挑战——这个女人不信教,也从不上教堂。朱丽叶就像是一条蛇,来到这个法国乡间的“伊甸园”,再一次拿出花样百出的巧克力,对亚当夏娃们说“吃吧吃吧,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在镇长眼里,感性的巧克力构成了第二次原罪,他的任务就是彻底清除来自异教徒的“精神污染”,维护在他统治下有着古老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道德理想国。在他代为起草的年轻神甫的弥撒稿中,镇长努力回顾了纯朴生活的美好,并用心良苦地指出:“道德虽然不像巧克力那样纯正和鲜艳”,但却是来自上帝的恩赐,和达到天国的阶梯。
在电影中那个静美如画的法国小镇,其实并不是一个严守“政教合一”原则的道德乌托邦,它一样有着三权分立下的上层架构,有镇长,有议会,有倾听人们内心忏悔的教堂,就像当年加尔文主政的日内瓦城。而这部电影,其实就是讲述巧克力如何战胜秉持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的寓言故事,讲述巧克力的力量是如何征服了原本仇恨它的清教徒——道貌岸然的镇长。
每周一次的“三讲”运动,还是挡不住巧克力感性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了浓浓的可可味,爱上了让他们舌头打转的柔蜜糖浆,爱上了那种开始低烧的晕眩和欲望。巧克力成为了将人们从拘谨压抑的生活状态下搭救出来的白衣骑士,成为通往精神和心灵自由的花园小路,成为沟通亲情与隔阂的润滑油,甚至成为改变婚后性冷淡的壮阳药。人们开始跳舞、欢笑,古稀老人也勇敢地追求暗恋多年的妇人。巧克力,如此伟大的巧克力,像伟大的恺撒一样莅临:“我来了,我看见,我征服”。在色香味之间,竟是如此轻易地破去了意识形态的守身如玉。
为什么在一个加尔文主义者或者说是清教徒眼里,巧克力会构成威胁?巧克力仅仅是情欲的象征吗?一个迷恋在巧克力当中的女人,何以便成了天生的荡妇?而男人们居然也喜欢上了巧克力,更加是放开闸门的洪水猛兽。巧克力让道德开始自渎,让统治者在深宅大院对大众自由的欢笑感到莫名的惊慌,充满戒心,以及一种局面不受自己控制的挫败感。当每一个小镇的普通百姓借助了巧克力的神秘力量,越来越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时,唯有那个精通历史的清教徒镇长,对于自己的统治开始失去把握,甚至因而起了撒旦的恶念……
对我来说,结局如童话一般,无路可退的镇长手持凶器,在一个黑夜绝望地捣毁了朱丽叶的巧克力店。但是当巧克力的碎屑偶然溅到镇长的嘴唇时,奇迹发生了——这个顽固保守的清教徒被巧克力的美味迷醉,如饥似渴地摘下了禁果,在巧克力的包围中扔掉凶器,向那浓浓的可可,甜稠的糖浆和开始低烧的欲念投降。在复活节的弥撒上,年轻的神甫终于扔下了独裁者起草的稿子,“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向市民们自由宣讲了他第一次真正的布道。虽然有人在下面偷偷地吃着巧克力,但每一个人却从来没有这样的认真过。
巧克力的来临,并没有毁去人们的生活,恰恰相反,它创造了一个乐园,一个没有清教徒,心灵不受禁锢的伊甸园,一个让美好的欲望开始自由低烧起来的,黄金般的家园。所以不要拒绝从异域飘来的巧克力香,纵然它会使有些人恐慌。而且要把它,介绍给不知道它有多美好的人们,并且一起分享。
周晨自我简介
鄙人巨蟹男,性喜砌字于斗室,不求崛起于宇宙,但求佳影美碟,供我片刻之浪欢。人称“风流才子”——“风”:风卷残云,食量大如牛,唇舌过处杯盘如洗;“流”:破烂流丢,虽发型光鲜四六开,奈何内涵稍烂,直追败絮;“才”:谐音,人财两空之“才”,或曰“江郎才尽”之“才”亦无不可;子: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非也,志疏久矣,做不成中山狼,月夜人狼倒有几分相似。 自曝完毕,请各位读者老爷闲来捧个眼场,我这儿给您跪……不……作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