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电站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墙体渗水这一方面突显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首先分析了墙体漏水的原因,并针对性提出变电站墙体防渗的对策。
关键词:变电站;防渗;治理
变电站对建筑物墙体(屋面)防水均要求较高。墙体常采用普通黏土砖砌筑。按照常规做法240mm厚外墙达到20mm厚的水泥砂浆抹灰层就可以满足防水要求。但是,因施工工艺不当,粗糙、不同材质结合处处理不当或材质低劣、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震、温度应力、专业施工配合不当等因素均会引起墙体的裂缝或损坏导致渗漏,也是变电站建筑物常见的质量通病,造成墙面抹灰脱落,感观极差;楼地面(板)积(渗)水,严重时甚至滴水,给变电站高压带电设备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墙体渗漏原因分析
1.1 墙体砌筑裂缝
变电站新建时,砌筑砂浆搅拌方法和配合比把关不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砌筑砂浆掺合石粉等其他东西,使砌筑砂浆强度降低,和易性差,导致砌体整体性差,易过早出现风化、酥松现象;砌筑过程中砂浆不密实、不饱满或砌筑方法的错误而产生的通缝、空缝引起裂缝;砖体砌筑前未保证一定的含水率。施工过程中粗制滥造,留有脚手架孔洞、穿墙管洞处、预埋铁件等地方未封堵严实造成隐患。
1.2 墙体装饰面层裂缝
外墙面砖质地较差,施工前未保证一定含水率,实贴时吸水率过大。外墙面砖或墙面勾缝处的砂浆勾缝不密实,厚度不够,疏密不均;外墙砂浆粉刷施工工序掌握不当、基层处理过湿或过干、浇水不足或浇水过度均会引起面层脱落或干缩。
1.3 结构原因变形引起裂缝
建筑物纵向尺寸较长,基础处于不同地基上,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平面布置横墙间距过大、砖墙转角应力集中处未设置应力钢筋、门窗洞口过大或单面墙体上洞口开得较多等原因而使砌体墙身因强度、刚度、稳定性不足而产生的结构变形裂缝。
1.4 因温度应力变形引起裂缝
冬季,变电站室外温度低至-10℃左右,变电站建筑物内通常是带电高压设备常年不间断运行产生高温,室内外温差可达到30℃;夏季,室外烈日,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大功率空调制冷设备不间断降温,墙体内外温差较大,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不一的温度应力,经过寒冬酷暑温差交替的变化,循环产生不均匀的收缩和膨胀引起裂缝,对墙体的破坏程度较大。
1.5 建筑细部、节点构造处渗漏
各類洞口与墙体交界处,窗台与窗框连接处、门窗框至四周墙体连接处的缝隙砌筑砂浆未嵌实,也未做玻璃胶嵌缝等。钢筋混凝土雨篷板与砌体墙身交接的根部。墙与梁、板交搁置处灰浆不饱满,梁头、板头处混凝土浇捣不密实,预制空心楼板端未填堵头或堵头不严实,雨水由空隙处渗透至墙身或顶棚。
1.6 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
变电站的新(扩)建工程是多专业配合施工的产物,在施工过程中变电安装专业施工单位对建筑专业施工单位成品保护力度不够,随意在墙体上开洞(槽);因为电网升级,技术更新,常对房屋结构改(扩)建,新旧墙体接口处均是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之一。地震也是引起墙体开裂的常见因素之一。
2 变电站墙体的治漏方法
2.1 修复原构造防水
构造防水的修复常见的是线型构造防水修复,构造防水常见形式为滴水线、挡水台,常见部位在女儿墙压顶处,屋面檐口,窗台等处。如果线型构造部分轻度或局部损坏,其他大面积完好无损,可采用高强水泥砂浆、高分子密封材料等进行修补,恢复其排水功能。如果损坏严重,考虑拆除重建。
2.2 用防水材料修复
在雨水渗入室内部位采用有机硅聚合物水泥或掺加防水剂的水泥砂浆嵌缝或采用高分子涂膜材料涂刷的方法。依照不同渗漏情况可采用墙体外侧涂料堵塞法,即在墙体的外侧通过防水材料堵塞防止雨水浸入。墙体内侧涂料堵塞法,即在墙体内侧面通过防水材料堵塞防止雨水侵入。二者通常同时使用防渗漏处理效果较好。
2.3 更换失去功效的建筑构件
因面砖开裂引起的墙体开裂,拆除建筑物面层,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面砖,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恢复外墙面装饰层。对于个别“返硝”严重的墙体引起的渗水情况,依据不同部位可采取适当措施,部分拆除墙体新筑效果较好。
2.4 交接处的处理
雨篷板与墙体交接处、窗框与墙体交接处防漏处理常采用高分子密封材料处理效果较好。
3 墙体治漏的技术要求
3.1 墙体水泥砂浆抹面技术要求
墙面基层表面应清理平整、坚实、无浮灰并充分湿润(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厚度为20mm~25mm,施工时分层铺抹,先刷1∶2水泥浆,每层厚度宜为2mm,水泥砂浆每层厚度宜为5mm~8mm,第二层的铺设必须待基层砂浆初凝之后进行。抹铺时需压实收光。防水层砂浆的配合比以基层1∶2~1∶2.5、面层1∶2为宜。
3.2 墙体缺陷处理的技术要求
清理墙体的面层、抹灰基层,保证干净,沿渗漏点扩缝或扩洞,将缝凿成V字形,一般为45°~60°,宽度以20mm~40mm为宜,V缝表面轻微凿毛,缝两侧或洞口四周接口处压实。
3.3 防水涂料的技术要求
常见的墙体防水材料有防水涂料、防水砂浆、有机硅聚合物水泥或掺加防水剂的水泥砂浆。变电站常用的是防水涂料。涂料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应严格按照涂料技术要求进行。涂料的施工应沿墙自上而下进行,不得漏喷涂、跳跃式或无次序喷涂。喷涂次数为2遍~3遍,后一道涂料必须待前一道涂料结膜干燥后方可进行,涂刷方向应与前一道方向垂直。
4 工程实施的安全措施要求
4.1 高压设备不停电时安全距离要求
1)10kV及以下:0.7m。
2)35(20)kV电压等级:1m。
3)110(60)kV电压等级:1.5m。
4)220kV电压等级:3m。
4.2 脚手架材质要求
建筑工程常见的脚手架有钢管脚手架、木质脚手架等。带电运行的变电站施工时采用木质脚手架,禁止采用钢质脚手架。
4.3 对施工人员的要求
进入变电站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身体体检合格和安全规程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具备施工资质。同时必须在变电站管理人员监护下在指定区域作业,不得跨区域随意走动。
5 工程验收及质量要求
1)墙体修理工程完工后墙面进行自然雨淋试验,降水量大于10mm,持续1.5h~2h后无渗漏可定为合格。严禁用水冲式方法检查。
2)隐蔽工程:如基层清理、嵌缝、扩缝(洞)、补(缝)洞等部位每道工序须实行二级检查并做好书面记录。
3)竣工资料:包括处理设计方案、施工安全技术质量措施、进站施工人员体检表、施工人员安全规程考试答卷、施工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记录、隐蔽工程记录、材料质量出厂报告或检验报告、竣工报告和竣工图、验收纪要、质量保修记录卡等。
通过分析变电站建筑物墙体渗漏产生的不同原因,对应行之有效的各类的处理办法,采用正确的防渗处理技术和材料,运行中变电站建筑物墙体渗漏处理效果显著,观感质量合格,确保了变电高压设备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宏江.浅谈建筑工程的防水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2]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M].北京:北京电力出版社,2005
[3]沈青林.建筑防水材料技术标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曹丽君.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2):156-157
关键词:变电站;防渗;治理
变电站对建筑物墙体(屋面)防水均要求较高。墙体常采用普通黏土砖砌筑。按照常规做法240mm厚外墙达到20mm厚的水泥砂浆抹灰层就可以满足防水要求。但是,因施工工艺不当,粗糙、不同材质结合处处理不当或材质低劣、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震、温度应力、专业施工配合不当等因素均会引起墙体的裂缝或损坏导致渗漏,也是变电站建筑物常见的质量通病,造成墙面抹灰脱落,感观极差;楼地面(板)积(渗)水,严重时甚至滴水,给变电站高压带电设备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墙体渗漏原因分析
1.1 墙体砌筑裂缝
变电站新建时,砌筑砂浆搅拌方法和配合比把关不严,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砌筑砂浆掺合石粉等其他东西,使砌筑砂浆强度降低,和易性差,导致砌体整体性差,易过早出现风化、酥松现象;砌筑过程中砂浆不密实、不饱满或砌筑方法的错误而产生的通缝、空缝引起裂缝;砖体砌筑前未保证一定的含水率。施工过程中粗制滥造,留有脚手架孔洞、穿墙管洞处、预埋铁件等地方未封堵严实造成隐患。
1.2 墙体装饰面层裂缝
外墙面砖质地较差,施工前未保证一定含水率,实贴时吸水率过大。外墙面砖或墙面勾缝处的砂浆勾缝不密实,厚度不够,疏密不均;外墙砂浆粉刷施工工序掌握不当、基层处理过湿或过干、浇水不足或浇水过度均会引起面层脱落或干缩。
1.3 结构原因变形引起裂缝
建筑物纵向尺寸较长,基础处于不同地基上,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平面布置横墙间距过大、砖墙转角应力集中处未设置应力钢筋、门窗洞口过大或单面墙体上洞口开得较多等原因而使砌体墙身因强度、刚度、稳定性不足而产生的结构变形裂缝。
1.4 因温度应力变形引起裂缝
冬季,变电站室外温度低至-10℃左右,变电站建筑物内通常是带电高压设备常年不间断运行产生高温,室内外温差可达到30℃;夏季,室外烈日,为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大功率空调制冷设备不间断降温,墙体内外温差较大,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不一的温度应力,经过寒冬酷暑温差交替的变化,循环产生不均匀的收缩和膨胀引起裂缝,对墙体的破坏程度较大。
1.5 建筑细部、节点构造处渗漏
各類洞口与墙体交界处,窗台与窗框连接处、门窗框至四周墙体连接处的缝隙砌筑砂浆未嵌实,也未做玻璃胶嵌缝等。钢筋混凝土雨篷板与砌体墙身交接的根部。墙与梁、板交搁置处灰浆不饱满,梁头、板头处混凝土浇捣不密实,预制空心楼板端未填堵头或堵头不严实,雨水由空隙处渗透至墙身或顶棚。
1.6 其他原因引起的裂缝
变电站的新(扩)建工程是多专业配合施工的产物,在施工过程中变电安装专业施工单位对建筑专业施工单位成品保护力度不够,随意在墙体上开洞(槽);因为电网升级,技术更新,常对房屋结构改(扩)建,新旧墙体接口处均是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之一。地震也是引起墙体开裂的常见因素之一。
2 变电站墙体的治漏方法
2.1 修复原构造防水
构造防水的修复常见的是线型构造防水修复,构造防水常见形式为滴水线、挡水台,常见部位在女儿墙压顶处,屋面檐口,窗台等处。如果线型构造部分轻度或局部损坏,其他大面积完好无损,可采用高强水泥砂浆、高分子密封材料等进行修补,恢复其排水功能。如果损坏严重,考虑拆除重建。
2.2 用防水材料修复
在雨水渗入室内部位采用有机硅聚合物水泥或掺加防水剂的水泥砂浆嵌缝或采用高分子涂膜材料涂刷的方法。依照不同渗漏情况可采用墙体外侧涂料堵塞法,即在墙体的外侧通过防水材料堵塞防止雨水浸入。墙体内侧涂料堵塞法,即在墙体内侧面通过防水材料堵塞防止雨水侵入。二者通常同时使用防渗漏处理效果较好。
2.3 更换失去功效的建筑构件
因面砖开裂引起的墙体开裂,拆除建筑物面层,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面砖,严格执行施工工艺,恢复外墙面装饰层。对于个别“返硝”严重的墙体引起的渗水情况,依据不同部位可采取适当措施,部分拆除墙体新筑效果较好。
2.4 交接处的处理
雨篷板与墙体交接处、窗框与墙体交接处防漏处理常采用高分子密封材料处理效果较好。
3 墙体治漏的技术要求
3.1 墙体水泥砂浆抹面技术要求
墙面基层表面应清理平整、坚实、无浮灰并充分湿润(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水泥砂浆防水层的厚度为20mm~25mm,施工时分层铺抹,先刷1∶2水泥浆,每层厚度宜为2mm,水泥砂浆每层厚度宜为5mm~8mm,第二层的铺设必须待基层砂浆初凝之后进行。抹铺时需压实收光。防水层砂浆的配合比以基层1∶2~1∶2.5、面层1∶2为宜。
3.2 墙体缺陷处理的技术要求
清理墙体的面层、抹灰基层,保证干净,沿渗漏点扩缝或扩洞,将缝凿成V字形,一般为45°~60°,宽度以20mm~40mm为宜,V缝表面轻微凿毛,缝两侧或洞口四周接口处压实。
3.3 防水涂料的技术要求
常见的墙体防水材料有防水涂料、防水砂浆、有机硅聚合物水泥或掺加防水剂的水泥砂浆。变电站常用的是防水涂料。涂料的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应严格按照涂料技术要求进行。涂料的施工应沿墙自上而下进行,不得漏喷涂、跳跃式或无次序喷涂。喷涂次数为2遍~3遍,后一道涂料必须待前一道涂料结膜干燥后方可进行,涂刷方向应与前一道方向垂直。
4 工程实施的安全措施要求
4.1 高压设备不停电时安全距离要求
1)10kV及以下:0.7m。
2)35(20)kV电压等级:1m。
3)110(60)kV电压等级:1.5m。
4)220kV电压等级:3m。
4.2 脚手架材质要求
建筑工程常见的脚手架有钢管脚手架、木质脚手架等。带电运行的变电站施工时采用木质脚手架,禁止采用钢质脚手架。
4.3 对施工人员的要求
进入变电站施工的人员必须经过身体体检合格和安全规程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具备施工资质。同时必须在变电站管理人员监护下在指定区域作业,不得跨区域随意走动。
5 工程验收及质量要求
1)墙体修理工程完工后墙面进行自然雨淋试验,降水量大于10mm,持续1.5h~2h后无渗漏可定为合格。严禁用水冲式方法检查。
2)隐蔽工程:如基层清理、嵌缝、扩缝(洞)、补(缝)洞等部位每道工序须实行二级检查并做好书面记录。
3)竣工资料:包括处理设计方案、施工安全技术质量措施、进站施工人员体检表、施工人员安全规程考试答卷、施工重大技术问题处理记录、隐蔽工程记录、材料质量出厂报告或检验报告、竣工报告和竣工图、验收纪要、质量保修记录卡等。
通过分析变电站建筑物墙体渗漏产生的不同原因,对应行之有效的各类的处理办法,采用正确的防渗处理技术和材料,运行中变电站建筑物墙体渗漏处理效果显著,观感质量合格,确保了变电高压设备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宏江.浅谈建筑工程的防水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2]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M].北京:北京电力出版社,2005
[3]沈青林.建筑防水材料技术标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曹丽君.对建筑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措施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9,35(1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