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它不仅自身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使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得以更新与改进。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和最有效的实施途径。
一、音乐课程的价值
(一)传承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是因为音乐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主动创造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在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自发的、自娱自乐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一部分人占有与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成果而导致的音乐职业人的出现,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等,应该说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与途径。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课程应该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学校音乐课程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任何其他传承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当代社会,包括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的实施者所必备的音乐素养,无一例外地都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结果。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这样,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这样。音乐课程的内容囊括了民族音樂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恐怕也只有通过学校音乐课程与音乐教育才可能实现,因为正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储存着世界上无限的音乐文化宝藏。可不是吗?如果学习西方音乐的人都必须远走他乡,那么各民族的音乐又如何交流沟通、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如何传承?
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可以说,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承前启后的过程。音乐文化的承前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启后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因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启后者需要学校音乐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创造的场所。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传承远远超出了音乐文化本身。
(二)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必须通过个体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课程的价值首先着眼于个体、体现个体,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
音乐课程在发展个体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价值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生活方式;一个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
(三)完善教育
音乐课程在完善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充分体现。首先,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它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个体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同样也体现在音乐课程在丰富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一,音乐课程对于改善整個学校各科课程的环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四)和谐社会
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因为它作为一种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对话传达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表达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在通用,而人类又需要将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这种表达与传递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非语义性的语言得以实现。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却能非常深刻、精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音乐语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语言更精确,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最精确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我们还应该说,语言无能为力之处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杜卫曾说:“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二、音乐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更新
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惊喜的发现现在中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有着许多新的特点: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构建“单元主题十学习领域”,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②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激励他们思考、探索与创造;③坚持音乐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营造开放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④注重学科整合,鼓励学生想象和参与表现,提升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⑤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了便于教师操作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
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上音乐课的地点虽然称为“音乐教室”,但这个“教室”其实和上其他课的教室没多大的区别。同样是有课桌椅,同样是坐得整整齐齐,同样是……而现在的学生上音乐课除了在“音乐教室”里上,大部分课时是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的。
(三)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
虽然有了合理的教材和完善的上课环境,但是学生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仍旧不高。一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将其他课的作业带到音乐课上,伴着音乐很“认真”地做作业;另一部分学生则不断地讲小话,看课外书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跟着老师专心的上音乐课。一节课下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维持课堂纪律和提醒同学专心听讲,教学目标只完成了一条,最后,我们大家都给彼此留下了不理想的第一印象。
音乐课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青少年儿童“三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它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环境、教材教法和学生主体等方面都有待改善。我们期待在各教育部门的真确引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课能逐步改善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的功效!
一、音乐课程的价值
(一)传承文化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最具有文化品位的精神文化,之所以能不断继承、发展、创新,是因为音乐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主动创造了音乐文化的种种传承机制。在正规的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之前,人类自发的、自娱自乐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一部分人占有与享受另一部分人的音乐创作与表演成果而导致的音乐职业人的出现,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等,应该说是音乐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与途径。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有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多种传承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课程应该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绝对主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其教育的内容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学校音乐课程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任何其他传承途径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在当代社会,包括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音乐文化的传承途径的实施者所必备的音乐素养,无一例外地都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结果。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这样,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更是这样。音乐课程的内容囊括了民族音樂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人种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吸收,恐怕也只有通过学校音乐课程与音乐教育才可能实现,因为正是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储存着世界上无限的音乐文化宝藏。可不是吗?如果学习西方音乐的人都必须远走他乡,那么各民族的音乐又如何交流沟通、如何相互学习借鉴、如何传承?
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一个继承的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可以说,音乐文化的传承实际上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承前启后的过程。音乐文化的承前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启后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因为,一方面,音乐文化的启后者需要学校音乐教育来培养,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音乐创造的场所。也就是说,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价值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方面都无法比拟的,而且这种传承远远超出了音乐文化本身。
(二)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必须通过个体才能实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课程的价值首先着眼于个体、体现个体,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是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
音乐课程在发展个体方面所体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价值有两个:一个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生活方式;一个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性。
(三)完善教育
音乐课程在完善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在两个层面上得以充分体现。首先,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它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上面所述的音乐教育在发展个体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同样也体现在音乐课程在丰富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其次,作为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之一,音乐课程对于改善整個学校各科课程的环境,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四)和谐社会
音乐促进人际交流,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因为它作为一种唯一的世界通用语言,具有超日常语言对话传达功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能表达明确语义的日常语言在通用,而人类又需要将自身的生存感受与经验鲜活地表达和传递,这种表达与传递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非语义性的语言得以实现。音乐没有明确的语义,但它却能非常深刻、精确地表达自身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音乐语言不是模糊的,相反比日常语言更精确,甚至可以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最精确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我们还应该说,语言无能为力之处就是音乐的价值所在。音乐超越了语言界限,突破了各民族语言之间的隔绝。杜卫曾说:“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艺术对话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和有效的手段。”
二、音乐课的现状分析
(一)教材的更新
在教育实习期间,我惊喜的发现现在中学生使用的音乐教材有着许多新的特点:①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构建“单元主题十学习领域”,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②关注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激励他们思考、探索与创造;③坚持音乐情感体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营造开放的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④注重学科整合,鼓励学生想象和参与表现,提升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奠定基础;⑤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了便于教师操作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二)教学环境的改变
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上音乐课的地点虽然称为“音乐教室”,但这个“教室”其实和上其他课的教室没多大的区别。同样是有课桌椅,同样是坐得整整齐齐,同样是……而现在的学生上音乐课除了在“音乐教室”里上,大部分课时是在“多媒体教室”里开展的。
(三)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
虽然有了合理的教材和完善的上课环境,但是学生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仍旧不高。一部分学生很自然地将其他课的作业带到音乐课上,伴着音乐很“认真”地做作业;另一部分学生则不断地讲小话,看课外书等,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跟着老师专心的上音乐课。一节课下来,我大部分时间都在维持课堂纪律和提醒同学专心听讲,教学目标只完成了一条,最后,我们大家都给彼此留下了不理想的第一印象。
音乐课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青少年儿童“三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之中,它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教学环境、教材教法和学生主体等方面都有待改善。我们期待在各教育部门的真确引导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课能逐步改善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