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2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德育,同时必须是潜移默化“渗透”进去的。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一、创设情境,“感”真情
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又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写作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生、关照自我、实现德育渗透的载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心”。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的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
要达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应该:
1.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应在做人上具备这样的一些特点:责任感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具有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没有依附心理和自卑情绪;信仰坚定,敢于为理想献出一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相连,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生活。
(1)教师要善于“煽”情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声音、图像等为学生创设动情的意境。
例如寒假开学,我们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学生进入情境,被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动着----
我们无法忘却将梦想放飞在蓝天上的飞机设计师宋文骢;将对儿女的爱融在步伐中的无私母亲陈丽荣;为藏族儿女开启爱的大门,使他们重见光明的萨布利亚;将生命和滇池紧紧绑在一起的张正祥……
此刻,教师深情的引导:这点滴光明汇聚为全中国的感动,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感动身边的人。或许我们很平凡很普通,但是我要说每一个人都能塑造感动。捡起一片纸,扶老人过马路……这些都是感动,而这感动正是要散发出你内心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感动永无止境,它不倦地奔跑,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座大桥。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传递每一份感动吧!
此刻,学生的情感在笔下喷薄、流淌,字里行间熔铸着真情实感,怎么不能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2)教师要善于“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而对面前所展现的真理感到震惊……”这种教学境界,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并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学生的体验才能到位。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受到感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激情,善于感动,喜欢感动的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各种美的因素,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利用情感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情绪氛围,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学生在愉悦惊叹的积极情感之中主动获取知识,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2.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年龄不大,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知的独特角度。写作教学教师要目中有人,容许尊重他们自由的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也相信是真诚的。
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调动学生情感。
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探路心思,自由表达;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让学生走出户外,融入自然,面对蓝天白云,清风流水,在心灵的感动与陶醉中,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自然流露;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话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写作。
二、激发体验,“抒”真情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顺利的调动起情感,引来源头活水,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我笔抒我情”,定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在学生习作的讲评阶段,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贴上习作,把作文评改与讲评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文格与人格相互感染与浸润。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融情于境,把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妙笔成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落实德育,同时必须是潜移默化“渗透”进去的。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一、创设情境,“感”真情
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又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写作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思人生、关照自我、实现德育渗透的载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心”。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要自始至终、旗帜鲜明的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气息,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沐浴其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内心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容易感动,喜欢感动。
要达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应该:
1.努力开掘题材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把文格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起来。
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应在做人上具备这样的一些特点:责任感强,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园;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具有平等意识和平民情怀;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内心充满敬畏和感激;思想自由,人格独立,没有依附心理和自卑情绪;信仰坚定,敢于为理想献出一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关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培养他们关注现实人生的习惯,使他们的内心永远与大地与民众相连,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任务。
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相连,帮助学生打开心窗,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生活。
(1)教师要善于“煽”情
信息技术以其独特和鲜明的特点,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油然而生。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利用声音、图像等为学生创设动情的意境。
例如寒假开学,我们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学生进入情境,被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动着----
我们无法忘却将梦想放飞在蓝天上的飞机设计师宋文骢;将对儿女的爱融在步伐中的无私母亲陈丽荣;为藏族儿女开启爱的大门,使他们重见光明的萨布利亚;将生命和滇池紧紧绑在一起的张正祥……
此刻,教师深情的引导:这点滴光明汇聚为全中国的感动,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感动身边的人。或许我们很平凡很普通,但是我要说每一个人都能塑造感动。捡起一片纸,扶老人过马路……这些都是感动,而这感动正是要散发出你内心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感动永无止境,它不倦地奔跑,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座座大桥。让我们用手中的笔传递每一份感动吧!
此刻,学生的情感在笔下喷薄、流淌,字里行间熔铸着真情实感,怎么不能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2)教师要善于“动”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而对面前所展现的真理感到震惊……”这种教学境界,需要我们十分重视并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学生的体验才能到位。教师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受到感动,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富有激情,善于感动,喜欢感动的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各种美的因素,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利用情感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情绪氛围,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学生在愉悦惊叹的积极情感之中主动获取知识,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
2.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年龄不大,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知的独特角度。写作教学教师要目中有人,容许尊重他们自由的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也相信是真诚的。
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调动学生情感。
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在无拘无束的心境中随意漫谈、探路心思,自由表达;安排实地写生式作文,让学生走出户外,融入自然,面对蓝天白云,清风流水,在心灵的感动与陶醉中,在有感而发的状态下自然流露;进行专题作文活动,让学生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话题,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在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写作。
二、激发体验,“抒”真情
情因物起,缘情造文。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自然而顺利的调动起情感,引来源头活水,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我笔抒我情”,定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
在学生习作的讲评阶段,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贴上习作,把作文评改与讲评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自评与互改中体验作文的乐趣,文格与人格相互感染与浸润。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融情于境,把培养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妙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