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境内主要分布着苗、侗、布衣等民族。民族团结一直是国家历来最重视的问题,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团结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国贫困地区中,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占很大的比例,而贵州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对于贵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任务非常艰巨。
【关键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战略;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的一个问题。从8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反贫困措施推行以来,民族地区一直是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少数民族地区列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但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一、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
1.空间贫困
空间贫困理论认为,经济落后以及贫困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贵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处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内陆地区,且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先天上就面临贫困的风险。再加上贵州处于高原山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地贫瘠,产出量不高。
2.“人”的因素
貴州民族地区具有较丰富的能源资源、生物资源,但是却面临“富饶的贫困”这一尴尬局面。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说过,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没有贫困地区“人”的发展,是谈不上脱贫致富的,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成为可能,“人”的发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3.固定资产投资匮乏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贵州省以及贵州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从2001年到2010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从533.74亿元增长到3 186.28亿元,年均增19.56%其中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77.9亿元增长到2010年742.24亿元,年均增长25.29%,尽管民族地区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全省,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全省依然差距较大,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23.30%。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中大多用于城镇建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大约只有214亿元,这表明民族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常短缺。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战略的选择
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以及人口的因素,反贫困发展战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发展援助,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约束,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丰富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高水平,“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扶贫战略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同行
以前的扶贫大多以经济的投入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经济的早呢广场并不必然缓解穷人的贫困“丰裕中的贫困”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单纯的经济扶贫政策亦不能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因此,未来的反贫困战略应更加注重发挥社会性政策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普惠性和可及性的医疗卫生政策、注重能力提高的教育培训政策等一系列发展型社会政策。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我国长期实行以政府主导的区域性扶贫开发战略,反贫困政策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贫困人口、社会组织的参与性不够。成功的反贫困政策应该构建政府、企业、贫困个体、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反贫困主题,赋予穷人分享信息、参与决策的权力。未来我国反贫困战略应走向多方参与、政府引导的反贫困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农村电商业、微商业,支持贫困人口创办网店、微店,实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直接对接。
3.“人”的扶贫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在接受政府资金援助“输血式”扶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造血式”扶贫的好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交通建设,我们同时也应该充分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只有自身发展好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扩展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对个人的技术技能、理解能力、观念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它会提升人的政治行为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能充分运用法律、政策手段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利,也会增强贫困人口的政治话语权;而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是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在我国将来的脱贫人口直面市场竞争,而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良好的信息获取分析能力有助于脱贫人口在激烈的市场中不至于迅速的返贫。
【参考文献】
[1]郑长德.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
[2]王晓东,李珊.贵州省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策略[J].新疆农垦经济.2012.
作者简介:赵琳菊(1992-),女,苗族,贵州铜仁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关键字】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战略;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的一个问题。从8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反贫困措施推行以来,民族地区一直是全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少数民族地区列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但我国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一、影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因素
1.空间贫困
空间贫困理论认为,经济落后以及贫困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贵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处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内陆地区,且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在先天上就面临贫困的风险。再加上贵州处于高原山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地贫瘠,产出量不高。
2.“人”的因素
貴州民族地区具有较丰富的能源资源、生物资源,但是却面临“富饶的贫困”这一尴尬局面。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中说过,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没有贫困地区“人”的发展,是谈不上脱贫致富的,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成为可能,“人”的发展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3.固定资产投资匮乏
“十五”及“十一五”时期,贵州省以及贵州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如图1所示,从2001年到2010年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从533.74亿元增长到3 186.28亿元,年均增19.56%其中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77.9亿元增长到2010年742.24亿元,年均增长25.29%,尽管民族地区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全省,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全省依然差距较大,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23.30%。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中大多用于城镇建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大约只有214亿元,这表明民族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非常短缺。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战略的选择
由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以及人口的因素,反贫困发展战略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发展援助,加快经济发展进程。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约束,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丰富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二是提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高水平,“人”的发展才能真正使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来说,扶贫战略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同行
以前的扶贫大多以经济的投入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经济的早呢广场并不必然缓解穷人的贫困“丰裕中的贫困”已经成为一种事实,单纯的经济扶贫政策亦不能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因此,未来的反贫困战略应更加注重发挥社会性政策的基础性保障作用,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政策、具有普惠性和可及性的医疗卫生政策、注重能力提高的教育培训政策等一系列发展型社会政策。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我国长期实行以政府主导的区域性扶贫开发战略,反贫困政策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贫困人口、社会组织的参与性不够。成功的反贫困政策应该构建政府、企业、贫困个体、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多元化反贫困主题,赋予穷人分享信息、参与决策的权力。未来我国反贫困战略应走向多方参与、政府引导的反贫困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发展农村电商业、微商业,支持贫困人口创办网店、微店,实现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的直接对接。
3.“人”的扶贫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在接受政府资金援助“输血式”扶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造血式”扶贫的好处,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交通建设,我们同时也应该充分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只有自身发展好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教育对个人能力的扩展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最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对个人的技术技能、理解能力、观念的提升也是有帮助的,更重要的是它会提升人的政治行为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能充分运用法律、政策手段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利,也会增强贫困人口的政治话语权;而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是市场经济中必备的能力,在我国将来的脱贫人口直面市场竞争,而市场机遇稍纵即逝,良好的信息获取分析能力有助于脱贫人口在激烈的市场中不至于迅速的返贫。
【参考文献】
[1]郑长德.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
[2]王晓东,李珊.贵州省农村的贫困问题及其反贫困策略[J].新疆农垦经济.2012.
作者简介:赵琳菊(1992-),女,苗族,贵州铜仁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