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课堂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重点关注。
1.组建结构合理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不能过多或过少,否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分组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小组可由学生自行组建,最后由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配,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做给每一位同学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2.每个学生都要敢想、敢说、敢议、敢问、乐听、乐助、乐赞。
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或独特的见解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这样优生会将问题考虑得更周到,中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作出反应,后进生经过努力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小组里面可能有些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不喜欢出声很害羞,常常在小组里扮演旁听者的角色。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同学,就可以对他们说:“这位同学,我想听一下你的意见。”或者让小组长把小组发言的优先权给他们,还可以在小组表述小组综合意见时,请这位害羞的同学来发言。只要发言的机会多了,他们就慢慢变得敢说和敢议了。
另外,在上课巡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理会别人说什么,唯我独尊,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思维碰撞的交流不算是真正的交流。因此,要求学生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尊重别人。当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是小组内交流,教师就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轮流发言,小组每个同学按顺序地讲,然后根据各个同学提出的内容进行小组一起交流。如果是小组向其他小组表述的意见时,或演示他们的操作时,可以让这个小组的组员补充,同时也让其他组的组员与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并对他们进行评价。只要让学生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有事可做”,他们就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
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学会赞扬别人。只要组员有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表扬。而教师的表扬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扬。表扬是一种动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让小组长具有最大的凝聚力。
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都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集体活动,一是便于管理,使课堂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二是使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培养合作意识和与人合作的技能。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随时关注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这时充分发挥小老师——小组长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小组长怎样产生呢?一般是由组员民主推荐产生,如果组内意见不统一,分歧较多,就由教师出面协商而定。有时候随着活动的深入,如果发现小组长职责履行不是很尽职,活动进行不顺利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组内学生更换小组长,或者对小组长进行帮助教育,以便组内活动如期进行,顺利开展。例如:我在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时,首先规定了组员的人数,让组员推荐产生组长;当然不排斥选出了组长后组员不同意,这时我就根据候选人的情况来判定谁来当更合适。这样产生的组长更具有凝聚力,能更有效地组织本组的组员进行活动。
4.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习小组的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是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可有时小组合作指导不当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参与面上,有时候只是部分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展开小学学习后,在热热闹闹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好表现的学生往往一统天下,把握住整个小组的“话语权”或“决策权”,而那些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则成为观众,有时甚至连观众都不是,无所适从。
二是在形式上,缺乏细致的指导,泛化现象严重。小组合作学习,是从主题选择开始而贯穿始终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具体的任务,甚至有必要作详细记录。但有些时候小组合作已成为一种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无实质上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指导不够,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而使合作学习“泛化”。
5.及时指导、适时评价,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教师要做到:当学生在小组合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进行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很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忙。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并开拓学生的思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有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立小小的辩论台,教师要相机引导,适当评判,使辩论既有序又能不断走向深入。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杠杆,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地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1.组建结构合理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首先应该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不能过多或过少,否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分组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小组可由学生自行组建,最后由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配,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做给每一位同学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2.每个学生都要敢想、敢说、敢议、敢问、乐听、乐助、乐赞。
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学习中印象深刻的地方或独特的见解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探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这样优生会将问题考虑得更周到,中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作出反应,后进生经过努力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小组里面可能有些同学平时性格内向,不喜欢出声很害羞,常常在小组里扮演旁听者的角色。如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些同学,就可以对他们说:“这位同学,我想听一下你的意见。”或者让小组长把小组发言的优先权给他们,还可以在小组表述小组综合意见时,请这位害羞的同学来发言。只要发言的机会多了,他们就慢慢变得敢说和敢议了。
另外,在上课巡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理会别人说什么,唯我独尊,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没有思维碰撞的交流不算是真正的交流。因此,要求学生要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尊重别人。当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同时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不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是小组内交流,教师就可以在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轮流发言,小组每个同学按顺序地讲,然后根据各个同学提出的内容进行小组一起交流。如果是小组向其他小组表述的意见时,或演示他们的操作时,可以让这个小组的组员补充,同时也让其他组的组员与自己的意见进行比较,并对他们进行评价。只要让学生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有事可做”,他们就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
合作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各抒己见,应鼓励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见解,学会赞扬别人。只要组员有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表扬。而教师的表扬应该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扬。表扬是一种动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让小组长具有最大的凝聚力。
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都以小组的形式开展集体活动,一是便于管理,使课堂教学任务能很好地完成;二是使学生之间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培养合作意识和与人合作的技能。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随时关注每个小组活动开展的情况,这时充分发挥小老师——小组长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小组长怎样产生呢?一般是由组员民主推荐产生,如果组内意见不统一,分歧较多,就由教师出面协商而定。有时候随着活动的深入,如果发现小组长职责履行不是很尽职,活动进行不顺利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组内学生更换小组长,或者对小组长进行帮助教育,以便组内活动如期进行,顺利开展。例如:我在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时,首先规定了组员的人数,让组员推荐产生组长;当然不排斥选出了组长后组员不同意,这时我就根据候选人的情况来判定谁来当更合适。这样产生的组长更具有凝聚力,能更有效地组织本组的组员进行活动。
4.通过针对性的指导,让学习小组的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是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可有时小组合作指导不当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益,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参与面上,有时候只是部分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展开小学学习后,在热热闹闹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那些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好表现的学生往往一统天下,把握住整个小组的“话语权”或“决策权”,而那些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则成为观众,有时甚至连观众都不是,无所适从。
二是在形式上,缺乏细致的指导,泛化现象严重。小组合作学习,是从主题选择开始而贯穿始终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具体的任务,甚至有必要作详细记录。但有些时候小组合作已成为一种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无实质上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指导不够,任务不明确,分工不具体,而使合作学习“泛化”。
5.及时指导、适时评价,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
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教师要做到:当学生在小组合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进行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很自然地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忙。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斗志,并开拓学生的思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想说就说,说不清楚的允许补充,说错了允许改正,有不同见解的允许坚持,保留看法。必要时,可按观点的不同设立小小的辩论台,教师要相机引导,适当评判,使辩论既有序又能不断走向深入。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这个杠杆,使每个小组都能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地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