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中的物理学运用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波炉是一种用微波加热食品的现代化烹调灶具。微波是指波长为0.01~1米的无线电波,其对应的频率为30000兆赫~300兆赫。为了不干扰雷达和其他通信系统,微波炉的工作频率多选用915兆赫或2450兆赫。
  一、微波加热的原理
  简单说来是:当微波辐射到食品上时,食品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水是由极性分子(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即使在外电场不存在时也是不重合的)组成的,这种极性分子的取向将随微波场而变动。由于食品中水的极性分子的这种运动。用微波加热的食品,因其内部也同时被加热,放整个物体受热均匀,升温速度也快。
  二、微波炉的基本构造
  基本构造如下:①门安全联锁开关:确保炉门打开,微波炉不能工作,炉门关上,微波炉才能工作;②视屏窗:有金属屏蔽层,可透过网孔观察食物的烹饪情况;③通风口:确保烹饪时通风良好:④转盘支承:带动玻璃转盘转动;⑤玻璃转盘:装好食物的容器放在转盘上,加热时转盘转动,使食物烹饪均匀;⑥控制板:控制各档烹饪;⑦炉门开关:按此开关,炉门打开。
  三、微波炉的由来
  使用微波来烹饪食物的方法是首先由Percy Spencer想到的,Percy Spencer过去为Raytheon公司建造雷达设备的磁电管。一天他在一个启动的雷达设备上工作时,突然发觉自己放在口袋里的巧克力融化了。经Percy Spencer的思索和研究,发现他的巧克力是被微波所溶化。
  微波炉的发明者是美国的斯本塞。斯本塞于1921年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城。1939年,他参加了海军,半年后因伤而退役,进入美国潜艇信号公司工作,开始接触了各类电器,稍后又进人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声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斯本塞萌生了发明微波炉的念头。1945年,他观察到微波能使周围的物体发热有一次,他走过一个微波发射器时,身体有热感,不久他发现装在口袋内的糖果被微波溶化。还有一次,他把一袋玉米粒放在波导喇叭口前,然后观察玉米粒的变化。他发现玉米粒与放在火堆前一样。第二天,他又将一个鸡蛋放在喇叭口前,结果鸡蛋受热突然爆炸,溅了他一身。这更坚定了他的微波能使物体发热的论点。雷声公司受斯本塞实验的启发,决定与他一同研制能用微波热量烹饪的炉子。几个星期后,一台简易的炉子制成了。斯本塞用姜饼做试验。他先把姜饼切成片,然后放在炉内烹任。在烹任时他屡次变化磁控管的功率以选择最适宜的温度。经过若干次试验,食品的香味飘满了整个房间。1947年,雷声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微波炉。可是这种微波炉成本太高,寿命太短,从而影响了微波炉的推广。1965年,乔治·福斯特对微波炉进行大胆改造,與斯本塞一起设计了一种耐用和价格低廉的微波炉。1967年,微波炉新闻发布会兼展销会在芝加哥举行,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微波炉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
  四、微波炉的使用误区
  食物凉了怎么办?最方便的最快把它弄热的方式就是使用微波炉。可是,你又知道使用微波炉有哪些误区吗?
  1.不要预先将肉类加热至半热,留待以后再用微波炉加热至全熟。这样做虽可减短开饭前所需烹调时间,半熟的食物中细菌没被杀死,既使放入冰箱,细菌仍会生长。第二次再用微波炉加温时,因时间太短,可能不能将所有细菌杀死,而吃坏肚子。
  2.已在微波炉中解冻之肉类及家禽,不可再冷冻。因在微波炉中解冻,事实上已使外面一层开始低温加热。在这种低温下,细菌可能已繁殖到一危险的数量。虽然再冷冻可使繁殖停止,却不能将活细菌杀死。所以,已用微波炉解冻之肉类,必须加热至全熟,如不吃,再收入冰箱。
  3.據美国农业部调查报告,人们常把剩菜放在微波炉中解冻或加热,然后就忘记了,一放就是几小时。如果忘记取出在三小时以上,最好弃去不吃,以免食物中毒。
  另外,小心塑料容器在高温下释出毒素:
  (1)不要用一般普通塑料容器放入微波炉加热。虽然塑料自身不被加热,但热的食物会使容器变得很烫。这些塑料容器在高温下可能放出毒素,染污食物。
  (2)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团体均警告大家当心厨用透明塑料纸(plastic wrap)会往微波炉中放出毒素。虽目前还没有人因此中毒,中毒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1987英国做了一个试验,发现一种塑料纸中之化学品DEHA在微波炉中加热时渗入了食物。DEHA渗入高油脂食物中较多,因油脂在微波炉中可以非常热。高剂量的DEHA可使老鼠生癌。
其他文献
校园文化是什么?它是每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气质,掩映在校园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间,洋溢在课堂师生一言一语、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内嵌在一人一课表、一课一优师的社团课程里,它如一片香茗在书香浸润中慢慢沉淀,沉淀在师生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它是校园的精气神,是学校风格的DNA。校园文化是软实力,但这种软实力的凝聚需要多年的硬功夫。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区域推进校园文化建
期刊
一、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工程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精细结构和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按人类的需要定向改造天然的蛋白质分子,甚至创造新的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的、具有优良特性的蛋白质分子。天然蛋白质是通过漫长进化过程,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而蛋白质工程对天然蛋白质的改造,好比在实验室里加快了进化过程,能更快、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蛋白质工程与基因工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
期刊
湖北,是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腹地,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源远流长的荆楚历史文化,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荆楚精神。一个“敢”字,可以说是荆楚精神的本质内核。敢为人先、上下求索的行为范式,浸润了一代又一代荆楚儿女。  在荆楚大地上生长的湖北教育,会天然地受到荆楚精神的熏染。西汉年间,湖北就诞生了问津书院;唐宋以降,荆楚书院迅猛发展;张之洞督湖北后,教育更是兴盛一时;到当代,刘道玉、章开沅、杨叔子、李培根等教育名
期刊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只要闭合电路的磁通量有变化就有感应电动势. 具体来讲有三种情况:  (1)磁场不随时间变化(恒定磁场)而闭合电路的整体或局部在运动,这时的感应电动势为动生电动势;  (2)磁场随时间变化而闭合电路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动,这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感生电动势;  (3)磁场随时间变化且闭合电路也有运动,这时的感应电动势是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叠加.   现简单证明第三种情况. 设[
期刊
有机推断题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类题目:给出一定的限定范围,确定该范围内有机物的分子式或结构简式,有机物的不定推断题。我们可用等效转换的思想加以解决。    1. 根据质量守恒进行等量代换  例1 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根据以下条件回答问题:  (1)若该有机物只由碳、氢组成,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  (2)若为含氧衍生物,且分子中有—CH3,则可能的结构简式为
期刊
类型一 电磁感应现象 楞次定律  特点:要求定性判断闭合电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考查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例1 如图1甲所示,金属环[A]用轻线悬挂,与长直螺线管共轴,并位于其左侧. 若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则金属环[A]将向 (填“左”或“右”)运动,并有 (填“收缩”或“扩张”)趋势.   甲 乙 丙  图
期刊
采访吕向东,很愉快。  一无官腔,二无架子,儒雅中英气迸发,谈吐中金句不断。  与吕校长交流,更像是听一位学者在讲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教学模式探讨。  尽管包括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曾试图去揭开吕向东在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创造的教育奇迹背后的秘密,但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其实,四十九中的发展、管理、规划和教学的创新,是吕向东的五年“哲学实验”让这座坐落在长江之滨、青山脚下的校园充满
期刊
自感现象与交变电流都是电磁感应的应用和延伸.  一、关于自感现象  自感现象的实质是产生了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仍在变化.  自感电动势的大小跟自身电流变化的快慢有关.电流变化越快,自感电动势越大,所以自感电动势大小与电流的变化率[ΔIΔt]成正比关系.即[E=LΔIΔt].自感电动势与电流[I]、电流的变化量[ΔI]无关.要正确区分
期刊
做有机题时,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感觉缺少条件无法做,或者理不清思路,或者看似简单但一做就错。这都是因为没有发现题中的隐含条件。所以,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并恰当利用,是揭开不少有机题“盖头”的关键,现举例如下。    1. 有机物组成上的隐含条件  例1 0.1 mol两种气态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得到0.16 mol CO2和0.2 mol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期刊
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应用是高中物理阶段开展物理学习活动的枢纽和关键,也是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中物理核心知识点理解应用深度的引领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至关重要,是教学的重难点。力学、电学等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应着重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物理学科探究事物运行的科学原理,高中物理在课程设置、知识点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特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