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空管系统的运行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成本、效率问题,已不能适应民航航空飞速发展的需求,亟需进行改革。因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民航空管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
关键词: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管理;改革
1. 引言
安全是航空运输的永恒主题,当前空管系统运行中始终把确保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运行过程中,各级空管单位单位都要向上一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则有奖,发生事故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前民航运输飞速发展,飞机流量日益增大,需要保障的航班越来越多,仅仅确保安全难免会忽视效益问题,导致运行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成为空管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
2. 运行管理成本分析
空管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两部分。
(1) 人力成本
目前空管系统大约有三万名员工,员工工资、办公支出是运行管理成本的主要构成。空管的主要工作是确保航空运行的安全和流畅,这些工作都要依靠人來完成。增加员工数量必然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但空管系统是国家机构,人员增加,国家会相应增加经费预算,长久以来就造成人员队伍过于庞大,党政工团人员以及非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不仅没有带来飞行量的增长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导致人力成本负担过大。因此,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当前空管系统追求的不是活的最大收益的飞行量,而是以确保飞行安全需要来安排足够的人力资源。
(2) 设备成本
空管基础设备与设施都是有国家投资的,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考虑到新设备和设施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故障率等方面都要优于旧设备,为确保安全,空管通常不计成本,在设备、设施达到使用寿命时或计提完折旧后即马上进行更换。
3. 运行效率分析
我国空域由空间统一组织管理,军民航在空域划分上以军航为主,因此很多民航航路航线因要避开国家重要设施或军队空域,不能按直线划设,需绕飞,这就导致我国民航航路航线拐点多、飞行距离长、运行成本高。随着民航飞行量迅速增长,非直线航行的情况导致航空公司运行成本浪费越来越多,航空公司对此越来越不满。为了降低航空公司运行成本,空管系统与空军进行了大量协调。但在现行的体制中,这些协调工作并不属于空管系统的职责范围,对这种协调工作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因此空管系统绩效推进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们更愿意维持安全的现状,即便在可控的范围内,也不愿尝试去提高运行效率。
4. 空管系统运行模式改革方案
4.1 实施“企业化”运行
事业单位与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事业单位的经费基本源于国家财政,没有生产危机,也无需承担经营风险,正因如此,缺乏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而企业恰恰相反,需要自负亏盈,承担经营风险,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需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存。实行空管系统运行的“企业化”化,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调动起空管系统的积极性,还能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生产服务,极大提高运行的效率,为客户提供安全又高效的空中交通服务。
4.2 细分空管服务
空管行业因其代表国家负责空中交通的安全,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时其内部包含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空域管理、流量管理、导航监视、航空气象、航空情报等专业,内部构成复杂、多样化,因而对其进行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必须细分空管服务,实现各个击破。首先要强化空管系统代表国家宝藏飞行安全的责任。航空通讯与航空气象设计到技术以及成本,可以为社会提高更广泛的服务。当前民航对航空通讯与航空气象的依赖程度不同,对前者完全依赖,只要有飞行活动,就必须有通讯部门的支持;但对于后者,随着地面盲降设置越来越完备,对天气的要求也随之降低,因此可加快对航空气象部门的改革。
4.3 构建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实现企业化运行后,空管系统可以享有灵活的劳动管理权,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完备的分配和激励制度来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企业化的运行模式中,对于员工的薪资管理中要加强工资总量管理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统一的阳光工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衡量与评估机制,对空管系统的内部分配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实现空管系统的内部工资分配的公平化,工资分配向管制人员等一线岗位倾斜,建立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双向发展的渠道,充分调动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管制员和保障系统人员的主观行为在工作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和公平性的薪酬机制工作对管制员来讲,不仅能让其更好谋生,也能实现自我价值,薪酬对管制员来讲,不仅仅是劳动回报,更是对其所做贡献的肯定。首先,激励机制可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不安全事件。在复杂的空管工作中,管制员的失误是诱发的空管不安全事件的首要因素,而管制员的大部分失误是由非能力因素导致,如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严谨、思想麻痹等主观因素。如果对管制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便可大大消除这些主观不利因素,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次,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提高空管系统的服务效率。提高服务效率是空管系统改革的目标之一,“十二五”期间民航机队规模、机场数量不断增加,民航运输架次将保持14%的增长速度,空管客户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要求提高服务效率的呼声势必更加强烈。
4.4 合理配置人员与岗位
空管内部运行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精兵简政,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当前空管系统,特别是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存在着人浮于事、分工过细的情况,并且岗位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空管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不佳。因此当前应首先对设备分散管理的情况加以整改,最大限度地集中各类设备的计算机监控终端,形成空管设备综合管理机制。其次是培养和选拔知识全面广、分析能力强的系统分析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监控、分析和管理空管设备系统。还要培育一支具有综合维修能力的高素质的空管设备维修队伍,使空管设备的平均无故障率、完好率和应急保障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靳英燕. 关于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D]. 西北大学 2003.
[2] 马健. 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动空管系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J]. 空中交通管理. 2006(10).
作者简介:刘艺(1987.2-),女,山东滨州人,本科,民航华东空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
关键词: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管理;改革
1. 引言
安全是航空运输的永恒主题,当前空管系统运行中始终把确保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运行过程中,各级空管单位单位都要向上一级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安全则有奖,发生事故则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前民航运输飞速发展,飞机流量日益增大,需要保障的航班越来越多,仅仅确保安全难免会忽视效益问题,导致运行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成为空管改革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
2. 运行管理成本分析
空管系统的运行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两部分。
(1) 人力成本
目前空管系统大约有三万名员工,员工工资、办公支出是运行管理成本的主要构成。空管的主要工作是确保航空运行的安全和流畅,这些工作都要依靠人來完成。增加员工数量必然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但空管系统是国家机构,人员增加,国家会相应增加经费预算,长久以来就造成人员队伍过于庞大,党政工团人员以及非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不仅没有带来飞行量的增长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导致人力成本负担过大。因此,从人力资源上来说,当前空管系统追求的不是活的最大收益的飞行量,而是以确保飞行安全需要来安排足够的人力资源。
(2) 设备成本
空管基础设备与设施都是有国家投资的,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考虑到新设备和设施在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故障率等方面都要优于旧设备,为确保安全,空管通常不计成本,在设备、设施达到使用寿命时或计提完折旧后即马上进行更换。
3. 运行效率分析
我国空域由空间统一组织管理,军民航在空域划分上以军航为主,因此很多民航航路航线因要避开国家重要设施或军队空域,不能按直线划设,需绕飞,这就导致我国民航航路航线拐点多、飞行距离长、运行成本高。随着民航飞行量迅速增长,非直线航行的情况导致航空公司运行成本浪费越来越多,航空公司对此越来越不满。为了降低航空公司运行成本,空管系统与空军进行了大量协调。但在现行的体制中,这些协调工作并不属于空管系统的职责范围,对这种协调工作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因此空管系统绩效推进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们更愿意维持安全的现状,即便在可控的范围内,也不愿尝试去提高运行效率。
4. 空管系统运行模式改革方案
4.1 实施“企业化”运行
事业单位与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事业单位的经费基本源于国家财政,没有生产危机,也无需承担经营风险,正因如此,缺乏主动发展的积极性。而企业恰恰相反,需要自负亏盈,承担经营风险,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需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才能确保自身的生存。实行空管系统运行的“企业化”化,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调动起空管系统的积极性,还能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生产服务,极大提高运行的效率,为客户提供安全又高效的空中交通服务。
4.2 细分空管服务
空管行业因其代表国家负责空中交通的安全,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同时其内部包含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空域管理、流量管理、导航监视、航空气象、航空情报等专业,内部构成复杂、多样化,因而对其进行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因此必须细分空管服务,实现各个击破。首先要强化空管系统代表国家宝藏飞行安全的责任。航空通讯与航空气象设计到技术以及成本,可以为社会提高更广泛的服务。当前民航对航空通讯与航空气象的依赖程度不同,对前者完全依赖,只要有飞行活动,就必须有通讯部门的支持;但对于后者,随着地面盲降设置越来越完备,对天气的要求也随之降低,因此可加快对航空气象部门的改革。
4.3 构建完善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实现企业化运行后,空管系统可以享有灵活的劳动管理权,因此可以通过制定完备的分配和激励制度来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掘员工潜力,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企业化的运行模式中,对于员工的薪资管理中要加强工资总量管理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统一的阳光工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衡量与评估机制,对空管系统的内部分配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实现空管系统的内部工资分配的公平化,工资分配向管制人员等一线岗位倾斜,建立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双向发展的渠道,充分调动一线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管制员和保障系统人员的主观行为在工作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和公平性的薪酬机制工作对管制员来讲,不仅能让其更好谋生,也能实现自我价值,薪酬对管制员来讲,不仅仅是劳动回报,更是对其所做贡献的肯定。首先,激励机制可以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不安全事件。在复杂的空管工作中,管制员的失误是诱发的空管不安全事件的首要因素,而管制员的大部分失误是由非能力因素导致,如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严谨、思想麻痹等主观因素。如果对管制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便可大大消除这些主观不利因素,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其次,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提高空管系统的服务效率。提高服务效率是空管系统改革的目标之一,“十二五”期间民航机队规模、机场数量不断增加,民航运输架次将保持14%的增长速度,空管客户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要求提高服务效率的呼声势必更加强烈。
4.4 合理配置人员与岗位
空管内部运行模式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精兵简政,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当前空管系统,特别是设备运行管理单位存在着人浮于事、分工过细的情况,并且岗位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技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空管现行的管理运行机制不佳。因此当前应首先对设备分散管理的情况加以整改,最大限度地集中各类设备的计算机监控终端,形成空管设备综合管理机制。其次是培养和选拔知识全面广、分析能力强的系统分析管理技术人员,综合监控、分析和管理空管设备系统。还要培育一支具有综合维修能力的高素质的空管设备维修队伍,使空管设备的平均无故障率、完好率和应急保障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靳英燕. 关于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D]. 西北大学 2003.
[2] 马健. 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推动空管系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J]. 空中交通管理. 2006(10).
作者简介:刘艺(1987.2-),女,山东滨州人,本科,民航华东空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空中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