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目前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是学业成就良好的“预测器”。本研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探讨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网络学习环境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开辟了外语教学新的发展途径。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使得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英语学习效果,本研究探讨了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二、网络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环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将课程信息、学习材料和课程作业通过网络呈现;对学习者而言,可以登陆课程网站学习,将作业和阅读材料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学习,在线完成作业和考试,进行自主学习。
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权威的信息提供者转化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第二,学生自主性加强,可以选择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学习、在哪学习;第三,学习材料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纸质图书、超文本、多媒体资源等,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等接触到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第四,交互性加强,通过E-mail、聊天室、讨论区等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甚至与本族语者交流。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在1977年提出,指個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的自我信仰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可以对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控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领域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学生对自己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以及进行具体英语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
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良好的“预测器”,可通过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绪反应和选择过程影响个体的成就。张日昇与袁丽敏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胜任感强,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性高, 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容易放弃。因此,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其学习付出努力的多少和接受挑战的数量大小。
四、网络学习环境对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启示
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信息源,对提高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有启示意义。(1)行为成就(直接经验)。它是基于个体的亲身体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最大。过去成功的体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教师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应让学生多体验成功。(2)替代经验(间接经验)。个体通过观察能力与自己相近的他人的成功,能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要选择合理 的榜样,促进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提高。(3)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劝说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劝说者的影响力、社会地位、经验等都会对劝说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习者施加积极的影响。(4)情绪唤醒。积极的情绪会促进我效能感的提升,消极的情绪会阻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网络环境下,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学习者焦虑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以上的四个信息源并不是单独作用于自我效能感的,而是在个体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会不断地修改、完善与发展。
五、结语
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良好的“预测器”,学习者和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2): 191-215.
[3]张日昇与袁莉敏.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4(3): 56-61.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网络学习环境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一、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开辟了外语教学新的发展途径。2007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使得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英语学习效果,本研究探讨了网络英语学习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二、网络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环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条件的综合。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外语学习条件。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将课程信息、学习材料和课程作业通过网络呈现;对学习者而言,可以登陆课程网站学习,将作业和阅读材料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学习,在线完成作业和考试,进行自主学习。
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由权威的信息提供者转化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第二,学生自主性加强,可以选择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学习、在哪学习;第三,学习材料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纸质图书、超文本、多媒体资源等,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等接触到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第四,交互性加强,通过E-mail、聊天室、讨论区等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甚至与本族语者交流。
三、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 A.)在1977年提出,指個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特定行为的主观判断。根据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的自我信仰系统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可以对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控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具有领域特殊性,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英语学习领域的体现,可以理解为学生对自己完成英语学习任务以及进行具体英语学习活动的能力的主观评估。
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良好的“预测器”,可通过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绪反应和选择过程影响个体的成就。张日昇与袁丽敏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胜任感强,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坚持性高, 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容易放弃。因此,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其学习付出努力的多少和接受挑战的数量大小。
四、网络学习环境对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启示
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个信息源,对提高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效能感有启示意义。(1)行为成就(直接经验)。它是基于个体的亲身体验,因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最大。过去成功的体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教师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应让学生多体验成功。(2)替代经验(间接经验)。个体通过观察能力与自己相近的他人的成功,能促进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相反,则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要选择合理 的榜样,促进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提高。(3)言语劝说。他人的言语劝说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但是劝说者的影响力、社会地位、经验等都会对劝说的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学习者施加积极的影响。(4)情绪唤醒。积极的情绪会促进我效能感的提升,消极的情绪会阻碍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在网络环境下,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消除学习者焦虑情绪,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以上的四个信息源并不是单独作用于自我效能感的,而是在个体的认知评价基础上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同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身的自我效能感的评价会不断地修改、完善与发展。
五、结语
自我效能感是学业成就良好的“预测器”,学习者和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提高学习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2): 191-215.
[3]张日昇与袁莉敏.大学生外语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外语成绩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4(3): 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