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急诊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 40 例急诊科护理人员,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自 2012 年 7 月起实施护理风险管理;2012 年 1 月至 6 月,选择 40 例护理人员,2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对两组医护人员的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人员三基考试、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强急诊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管理,对保障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急诊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也相对较高。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针对护理过程中或护理前后潜在或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价、识别、处理,进而减少损失或危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护理人员40例,均为女性,19-42岁,平均(28.9±2.3)岁;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7例,年龄 17-74岁,平均(59.3±3.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92例,消化系统疾病64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将本组作为观察组;选择护理人员40例,均为女性,18-41岁,平均(28.5±2.5)岁;患者200例,其中,男性 136例,女性64例,年龄18-75岁,平均(59.7±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95例,消化系统疾病65例,呼吸系统疾病40例,将本组作为对照组。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
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措施,如对症支持,病情监测,心理支持等。观察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在急诊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预测风险及减少风险的能力,故护理纠纷及争议发生时,较难冷静解决及处理问题。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急诊科病情多急骤发生,病情变化迅速且危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较高要求,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差异,个别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未及时有效开展急救措施,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为风险事件埋下隐患。
3护理记录不严谨: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部分护理人员未引起重视,易出现书写不及时、未全面书写、病程记录过程中有脱节状况等不良现象,在护理纠纷发生时,不能发挥法律效力。
4未强化规程制度: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部分未参照科室制度和操作规程开展工作,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未及时到位,易出现用药不合理,病情评估不充分等不良事件,诱发护理风险。
应对措施概括:
1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建立急诊科风险管理组织,依据急诊患者的病情特征、特点,成立由护理骨干、护士长负责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多层次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急诊护理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定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以评价。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学习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评,以期掌握管理内容,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纠正错误认识。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完善业务培训,通过护理研究沙龙、培训班、自学考试、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护理技能。实施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水平,规避医疗风险。
3风险管理:加强对试用期护士、实习护士、新毕业护士的管理,完善岗前培训,对护士行为进行规范。重点护理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新入院、特殊心理状况、病情危险的患者,加强巡视。根据急诊科紧迫、不稳定的工作特点,按照能力互补、新老搭配原则进行合理排班。重视对年轻护士的阶段考核和急救技能培训,包括急救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使用方法及使用后的检查、保养、消毒等,并模拟考核。加强急救药品和仪器管理,定点放置急救仪器及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每日检查急救仪器的性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护理文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问卷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满意:85-100分;较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并对护理质量合格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8%,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人员三基考试、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护理人员情况比较[n(%)]
3讨论
风险管理首先是对风险程度加以评估,因急诊科为紧急抢救危重患者的科室,患者的病情不一,对医疗服务有更高的要求,若处理不当,极易出现风险事故。而风险评估可对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同时,建立风险防范制度,高度重视风险高发环节,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护理人员意识到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建立积极的预防心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以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分析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行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人员三基考试、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急诊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晶晶.浅谈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44-145.
[2]张颖,赫军,吴钰,等.老年急诊患者风险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04-4905.
关键词: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急诊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发生护理风险的几率也相对较高。护理风险管理是指针对护理过程中或护理前后潜在或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价、识别、处理,进而减少损失或危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的一种管理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护理人员40例,均为女性,19-42岁,平均(28.9±2.3)岁;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3例,女性67例,年龄 17-74岁,平均(59.3±3.4)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92例,消化系统疾病64例,呼吸系统疾病44例,将本组作为观察组;选择护理人员40例,均为女性,18-41岁,平均(28.5±2.5)岁;患者200例,其中,男性 136例,女性64例,年龄18-75岁,平均(59.7±3.2)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95例,消化系统疾病65例,呼吸系统疾病40例,将本组作为对照组。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
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措施,如对症支持,病情监测,心理支持等。观察组在急诊护理操作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急诊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在急诊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缺乏预测风险及减少风险的能力,故护理纠纷及争议发生时,较难冷静解决及处理问题。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急诊科病情多急骤发生,病情变化迅速且危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较高要求,而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差异,个别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人文关怀意识,未及时有效开展急救措施,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为风险事件埋下隐患。
3护理记录不严谨:对护理记录的重要性,部分护理人员未引起重视,易出现书写不及时、未全面书写、病程记录过程中有脱节状况等不良现象,在护理纠纷发生时,不能发挥法律效力。
4未强化规程制度:在急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部分未参照科室制度和操作规程开展工作,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对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未及时到位,易出现用药不合理,病情评估不充分等不良事件,诱发护理风险。
应对措施概括:
1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建立急诊科风险管理组织,依据急诊患者的病情特征、特点,成立由护理骨干、护士长负责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多层次风险管理,及时发现急诊护理操作中的安全隐患,定时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以评价。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学习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思想动员工作,通过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评,以期掌握管理内容,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纠正错误认识。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完善业务培训,通过护理研究沙龙、培训班、自学考试、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加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其护理技能。实施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法规水平,规避医疗风险。
3风险管理:加强对试用期护士、实习护士、新毕业护士的管理,完善岗前培训,对护士行为进行规范。重点护理有潜在医疗纠纷风险、新入院、特殊心理状况、病情危险的患者,加强巡视。根据急诊科紧迫、不稳定的工作特点,按照能力互补、新老搭配原则进行合理排班。重视对年轻护士的阶段考核和急救技能培训,包括急救仪器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使用方法及使用后的检查、保养、消毒等,并模拟考核。加强急救药品和仪器管理,定点放置急救仪器及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每日检查急救仪器的性能,使其处于备用状态。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护理文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3观察指标
采用医院自制问卷对护理满意度展开调查,满意:85-100分;较满意:70-84分;不满意:<70分。并对护理质量合格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8%,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人员三基考试、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护理人员情况比较[n(%)]
3讨论
风险管理首先是对风险程度加以评估,因急诊科为紧急抢救危重患者的科室,患者的病情不一,对医疗服务有更高的要求,若处理不当,极易出现风险事故。而风险评估可对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规避风险。同时,建立风险防范制度,高度重视风险高发环节,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能够使护理人员意识到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建立积极的预防心理,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以防范不良事件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分析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行针对性防范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人员三基考试、文书书写、护理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加强急诊护理操作中的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医疗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晶晶.浅谈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4):144-145.
[2]张颖,赫军,吴钰,等.老年急诊患者风险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904-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