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年收入的10%作为计算保费的依据”,这样的前提似乎有些本末倒置。究竟是根据实际需求制订保险计划,还是根据保费占收入比例配置保险呢?对于不同情况的家庭来说,理财师想要做到度身定做,还应先考虑保险规划的出发点。
作为家庭理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险规划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视。对保险知识缺乏的家庭来说,听取理财师的建议成了投保前的必修课。不过,有些理财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度身定做呢?
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奥运冠军理财风靡一时。在保险规划方面,各路理财高手更是对运动员的收入、健康、家庭状况作了深入分析并一一给出投保建议。有不少理财师为姚明这位无冕之王作了理财规划。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位理财规划师的保险建议:
为保证缴费能力,姚明的保险计划缴费期限应该设定在其收入的高峰期间内完成,以10年之内缴清为宜。建议姚明将每年投入1817万元人民币用于保险费用的支出,其中978万元作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费,占其年收入的8.5%;839万元作为保本型年金保险的保费,占其年收入的7.25%。
为姚明制订的保险规划大多与此类似,建议他拿出年收入的10%~15%投保保险。这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保险规划却存在一个问题,身价上亿元的姚明是否需要投保保险产品呢?对于风险,他自身的经济实力难道不足以应对吗?换句话说,即使姚明今天就退役了,以后没有任何收入了,以他目前积累的资产,不够养活自己和家人一辈子吗?
还有不少为体育明星而作的保险规划也大同小异,如王励勤、林丹、郭晶晶等人,都被建议购买高额的身故、健康保险,而且均以年收入的10%左右作为保费的衡量标准。
那么,这10%的比例科学吗?真的对所有人都适用吗?
保险规划不应生搬硬套
理财规划、保险规划讲究的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这不仅仅指保险产品的选择,还包括了是否有必要投保保险产品、怎样设计保险框架才能充分有效等。不过,不少理财规划师在面对客户时,却以专业的名义直接跳过了“是否需要保险”这一步,并直接将保费定位在年收入的10%左右。
难道对于富有的家庭、拮据的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等各式各样家庭形态,10%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保障吗?如是这样,岂不人人都能成为保险规划师了?这样无差异的保费计划又怎能体现保险的度身定做,因需投保的精神,又怎能为家庭真正抵御风险呢?
例如,非常富有的家庭按10%的比例,可能每年会花上数百万元、上千万元买保险,有这个必要吗?他们的保障很可能是过量的、重复的。而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来说,保障基本生活才是关键,家庭收入10%的投入,可能会加剧家庭经济问题,在得到有效保障前,很可能已经发生支付危机。对于那些迫切需要保险保障的家庭来说,10%的投入比例可能未必足够,一旦出险,到手的赔付可能依旧无法弥补实际的损失,无法摆脱经济难关。
不同情况的家庭如果都生搬硬套10%的年收入比例投保保险,显然并不科学。那么,这个10%的衡量标准是如何而来的呢?
所谓的年收入10%作为保费支出,是多年前美国根据全国民众投保的保费、年收入情况计算得出的平均值,是一个由现实投保情况得出的统计值。以此来衡量保费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并不对所有人适用。而且,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和保险市场的变化,美国人投保的保费占年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已经跌至5%左右。那么,我们的保险规划师是否也该根据美国的最新数据给出新的保险规划呢?
情况各异保险需求亦不同
其实,制订家庭保险规划的第一步应从是否需要保险保障人手。对于一部分人群,完全可以减少保费支出甚至不进行商业保险投保,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群来说,保险的保障可能非常迫切、不仅仅是个人的保护伞,更是家庭经济的有力后盾。
再以姚明为例,虽然他是运动员,健康情况比较特殊,很容易为伤病所困扰甚至影响事业发展,但是,如今身价上亿元的他存在什么不能承受的风险呢?医疗费用再高,也无法与他的收入相比,反之,如果投保高额健康保险,很可能过量投保(健康险赔付是以实际花去的医疗费用为基础,不会超额赔付,保险金额只是赔付上限)。其次,巨额的寿险、养老险成本颇高,如果将保险金额看作保费的一种投资回报,那么同样每年千万元的投入,或许其他投资途径获取的经济收益会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姚明的生活中就完全没有风险,比如他突然受了重伤,运动生涯中止等等,问题是我们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承担这一风险的保险品种,而其他险种的赔付额远远要小于他的支付能力,所以,这样的保险不买也罢。
最近,网络上对单身白领的投保计划展开讨论,有人建议投保寿险、重疾险、养老险,年保费逾万元。其实,对于单身白领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疾病,患病后不仅需要支出医疗费用,原本的收入也会减少,这是个人经济的最大风险。而寿险、养老险则不用放在首选考虑范围内。因为已积累的家庭资产可以防范身故风险,使父母养老无忧,而节省下的保费可以通过投资保障自身养老无忧。这样考虑下,逾万元的保费显得有些奢侈。
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依靠保险防范风险势在必行,并且投保的金额还不能太低。家庭顶梁柱就是属于这类人群。许先生35岁,每月的月收入20000元,太太月入4000元,目前每月房贷需要归还6000元,还欠款50万元,每月生活花销4000元。除房产以外家庭资产拥有10万元。显然,许先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旦他遇到什么风险事故,家庭的经济会陷入困境。给许先生购买寿险、重疾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且保额不能太低,至少应保证房贷的偿还没有压力。
此外,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购买足额的保险产品也是为下一代提供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由于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一旦父亲或母亲身故、患病,子女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所以,需要依靠保险为这些家庭难以承受的风险做规避,保障事故发生后,家庭生活可以延续。
其实,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成员的收入、年龄、职业等等各不相同,理财师的保险规划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应当从家庭需求出发,配置合理的保险产品,至于保费的多少,应是保险方案下得出的结果,而非方案制订的前提。否则便有点本末倒置了。
应把“无法承受”作为投保标准
有人需要保险,而且迫切;有人则未必需要,即使投保也是浪费。这其中的衡量标准如何呢?
从数学的角度很难计算出一个确切的值,不过,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买多少保险最重要的衡量工具就是:一旦出现风险,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承受。如果能够承受,则不必买过多的保险,只有当可能出现的风险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才有必要买保险,否则的话,由于风险无处不在,对自身或者家庭过于全面的防范,反而会造成支出成本太高且实际意义不大的窘境。
作为家庭理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险规划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重视。对保险知识缺乏的家庭来说,听取理财师的建议成了投保前的必修课。不过,有些理财师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度身定做呢?
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奥运冠军理财风靡一时。在保险规划方面,各路理财高手更是对运动员的收入、健康、家庭状况作了深入分析并一一给出投保建议。有不少理财师为姚明这位无冕之王作了理财规划。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位理财规划师的保险建议:
为保证缴费能力,姚明的保险计划缴费期限应该设定在其收入的高峰期间内完成,以10年之内缴清为宜。建议姚明将每年投入1817万元人民币用于保险费用的支出,其中978万元作为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费,占其年收入的8.5%;839万元作为保本型年金保险的保费,占其年收入的7.25%。
为姚明制订的保险规划大多与此类似,建议他拿出年收入的10%~15%投保保险。这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保险规划却存在一个问题,身价上亿元的姚明是否需要投保保险产品呢?对于风险,他自身的经济实力难道不足以应对吗?换句话说,即使姚明今天就退役了,以后没有任何收入了,以他目前积累的资产,不够养活自己和家人一辈子吗?
还有不少为体育明星而作的保险规划也大同小异,如王励勤、林丹、郭晶晶等人,都被建议购买高额的身故、健康保险,而且均以年收入的10%左右作为保费的衡量标准。
那么,这10%的比例科学吗?真的对所有人都适用吗?
保险规划不应生搬硬套
理财规划、保险规划讲究的是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这不仅仅指保险产品的选择,还包括了是否有必要投保保险产品、怎样设计保险框架才能充分有效等。不过,不少理财规划师在面对客户时,却以专业的名义直接跳过了“是否需要保险”这一步,并直接将保费定位在年收入的10%左右。
难道对于富有的家庭、拮据的家庭、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等各式各样家庭形态,10%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保障吗?如是这样,岂不人人都能成为保险规划师了?这样无差异的保费计划又怎能体现保险的度身定做,因需投保的精神,又怎能为家庭真正抵御风险呢?
例如,非常富有的家庭按10%的比例,可能每年会花上数百万元、上千万元买保险,有这个必要吗?他们的保障很可能是过量的、重复的。而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来说,保障基本生活才是关键,家庭收入10%的投入,可能会加剧家庭经济问题,在得到有效保障前,很可能已经发生支付危机。对于那些迫切需要保险保障的家庭来说,10%的投入比例可能未必足够,一旦出险,到手的赔付可能依旧无法弥补实际的损失,无法摆脱经济难关。
不同情况的家庭如果都生搬硬套10%的年收入比例投保保险,显然并不科学。那么,这个10%的衡量标准是如何而来的呢?
所谓的年收入10%作为保费支出,是多年前美国根据全国民众投保的保费、年收入情况计算得出的平均值,是一个由现实投保情况得出的统计值。以此来衡量保费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并不对所有人适用。而且,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和保险市场的变化,美国人投保的保费占年收入的比例正在下降,已经跌至5%左右。那么,我们的保险规划师是否也该根据美国的最新数据给出新的保险规划呢?
情况各异保险需求亦不同
其实,制订家庭保险规划的第一步应从是否需要保险保障人手。对于一部分人群,完全可以减少保费支出甚至不进行商业保险投保,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群来说,保险的保障可能非常迫切、不仅仅是个人的保护伞,更是家庭经济的有力后盾。
再以姚明为例,虽然他是运动员,健康情况比较特殊,很容易为伤病所困扰甚至影响事业发展,但是,如今身价上亿元的他存在什么不能承受的风险呢?医疗费用再高,也无法与他的收入相比,反之,如果投保高额健康保险,很可能过量投保(健康险赔付是以实际花去的医疗费用为基础,不会超额赔付,保险金额只是赔付上限)。其次,巨额的寿险、养老险成本颇高,如果将保险金额看作保费的一种投资回报,那么同样每年千万元的投入,或许其他投资途径获取的经济收益会更好。
当然,这并不是说姚明的生活中就完全没有风险,比如他突然受了重伤,运动生涯中止等等,问题是我们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有承担这一风险的保险品种,而其他险种的赔付额远远要小于他的支付能力,所以,这样的保险不买也罢。
最近,网络上对单身白领的投保计划展开讨论,有人建议投保寿险、重疾险、养老险,年保费逾万元。其实,对于单身白领来说,最大的风险来自疾病,患病后不仅需要支出医疗费用,原本的收入也会减少,这是个人经济的最大风险。而寿险、养老险则不用放在首选考虑范围内。因为已积累的家庭资产可以防范身故风险,使父母养老无忧,而节省下的保费可以通过投资保障自身养老无忧。这样考虑下,逾万元的保费显得有些奢侈。
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依靠保险防范风险势在必行,并且投保的金额还不能太低。家庭顶梁柱就是属于这类人群。许先生35岁,每月的月收入20000元,太太月入4000元,目前每月房贷需要归还6000元,还欠款50万元,每月生活花销4000元。除房产以外家庭资产拥有10万元。显然,许先生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旦他遇到什么风险事故,家庭的经济会陷入困境。给许先生购买寿险、重疾险就显得非常必要了,而且保额不能太低,至少应保证房贷的偿还没有压力。
此外,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购买足额的保险产品也是为下一代提供经济保障的有效手段。由于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一旦父亲或母亲身故、患病,子女的生活就失去了保障。所以,需要依靠保险为这些家庭难以承受的风险做规避,保障事故发生后,家庭生活可以延续。
其实,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成员的收入、年龄、职业等等各不相同,理财师的保险规划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应当从家庭需求出发,配置合理的保险产品,至于保费的多少,应是保险方案下得出的结果,而非方案制订的前提。否则便有点本末倒置了。
应把“无法承受”作为投保标准
有人需要保险,而且迫切;有人则未必需要,即使投保也是浪费。这其中的衡量标准如何呢?
从数学的角度很难计算出一个确切的值,不过,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买多少保险最重要的衡量工具就是:一旦出现风险,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承受。如果能够承受,则不必买过多的保险,只有当可能出现的风险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才有必要买保险,否则的话,由于风险无处不在,对自身或者家庭过于全面的防范,反而会造成支出成本太高且实际意义不大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