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医院手术科室对行硬膜外阻滞返回病房的手术病人,一直沿用脊椎穿刺后护理常规:去枕平卧6小时。理由是非如此会造成头痛。这种观念无实践支持,又无理论依据[1],纯属认识上的误区。本文旨在通过实践观察和致误原因的分析,使部分医护人员走出误区,使术后护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rn1 临床资料rn 我们曾在不同手术病区选择正常硬膜外阻滞病人660例,随机分为两组:垫枕平卧组460例;去枕平卧组200例。观察并记录第2日后患者坐、立位有否头痛。结果两组所有病人无1例发生体位性头痛,毫无对比意义。rn2 讨论rn2.1 解剖概念错位。临床应用脊麻的历史早于硬膜外阻滞,此法由于通过脊椎进行神经阻滞,故称为脊椎麻醉(脊麻)。后来有腰麻和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称谓对脊椎麻醉这个命名做了补充,但脊椎麻醉的名称仍沿用至今。硬膜外麻醉在临床应用后,又和脊麻一起被归属到椎管内麻醉的名下,椎管麻醉和脊椎麻醉不仅在用词概念上容易混淆,而且在操作的外表印象上也容易造成错觉,都是在脊椎上穿刺,尤其是下肢、盆腔手术同在腰部脊椎穿刺,都保持病人的清醒状态,致使一些非麻醉专业的医护人员把节段性硬膜外麻醉也称为半身麻醉,自然也就把脊麻的护理常规套用到硬膜外麻醉上来,从而走进误区。 rn2.2 麻醉技术的发展和护理脱节。硬膜外穿刺风险较大,要求条件较高,而脊麻相对易行而安全。早在五、六十年代椎管内麻醉以脊麻为主,所伴随术后护理常规是去枕平卧。随着医学的发展,脊麻的时限性和局限性推动着椎管内麻醉的改进。七十年代以来,硬膜外麻醉取代了脊麻,但去枕平卧的护理常规没有相应的改进。这种医护脱节现象主要原因是麻醉和手术科室护理单元行政和业务管理长期分治造成的。rn 脊麻和硬膜外麻醉虽同属椎管内麻醉。但一膜之隔的解剖差异,使它们对人体的生理影响有很大不同。脊麻时由于有硬膜穿刺孔的沟通,使脑脊液沿网膜下腔(正压)向硬膜外腔(负压) 渗漏,术后平卧时的垫枕位可能增加脑液外漏的压差造成低颅压性头痛。虽然这种做法的实际意义并不确定[2]、但毕竟是一个理论依据。而硬膜外麻醉不存在脑脊液流失问题,术后去枕平卧防止头痛就是无稽之谈了。rn 去枕平卧是一种强迫性体位,会加重病人术后的不适感,造成病人的心理紧张,不符合术后科学护理规范,去枕平卧不符合生理习惯,影响脑的灌流平衡,也不利于某些伤口的早期引流。走出硬膜外麻醉术后去枕平卧的误区,不是一件无所谓的事,而是科学行医,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