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zhe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常常陷入空泛,或认为其没有实际意义. 实际上,课程理念往往内涵丰富,只有在其得到教学实例的解释时,才能彰显其魅力. 在初中数学中,当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演绎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时,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有深刻的内涵. 对这些内涵的把握,也能有效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程核心理念;教学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样的阐述凸显了数学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字面来看,这样的论述显然是宏观的,以至于一般数学教师都觉得这样的表述没有“实际意义”,不具有教学指导性.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宏观论述恰恰反映的是数学教学的方向,尤其是将其视作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时,其所代表的意义是丰富的,尤其是对数学教学的方向判断,更是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显著的启发意义. 此处,笔者撷取其中前一句,并将之演绎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谈谈自己的理解.
  什么才是良好的初中数学教育
  笔者起初琢磨这一表述的时候发现,这样的阐述没有谈“优秀”的数学教育,也没有谈“合格”的数学教育,而是谈“良好”的数学教育. 众所周知,这样的不同评价可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评价最常用的措辞了. 何以在国家意志体现的课程标准中使用“良好”呢?后来笔者思考,还是与前面所界定的主语——“人人”(当然,在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指学生了)有关,这种面向全体的理念,决定了“良好”的界定其实是最为恰当的. 正如课程标准解读所描述的那样: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求的教育. 当然,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解不能只是一个感觉性的判断,而应当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形成比较恰当的理解.
  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例,这节知识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宜呢?如果忽视学生因素,可能目标就显得比较“标准”,如会用描点法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是知识技能目标. 从阐述上看,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去琢磨. 笔者研究的依据就是学生的实际: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已经有了正比例函数及其图像、性质的知识,已经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此时要学习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但这只是理论上分析的学生的知识基础,真正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进行过仔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学生在此知识学习过程中,一般来说,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较好的学习方式可能是“同化”,即利用已有知识推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尤其是作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以让学生结合一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在直角坐标系上描点并连线. 但对于其余学生来说,教师要做的如果也是这些,那这些学生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因为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完全无法让他们实现知识的同化,因此需要教师干预.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特制的导学单,导学单的内容包括对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尤其是作图方法的复习,如可以给出函数y=2x,并在直角坐标系上先描出一两个点,然后让学生再去确定三至四个点并连线,这样的复习过程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合适的,也是恰当的. 事实证明,当这部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他们能够在导学单所提供的反比例函数及其直角坐标系上标出相应的点,并尝试用线来连接. 这时,这部分学生还会自发提出问题:是不是连接两点的时候用直线(其实是线段)呢?笔者就反问:如果在两个点中间再取一点,那这个点在不在你所说的那条直线上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证明. 学生证明的结果自然不是. 于是学生就获得了一种直观的认知:这个连线要根据“趋势”来,应该是“弯”的. 有了这种感觉,就是他们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最大的收获,因为此时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有效构思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了,这种先于作图之前的构思,就是“良好的數学教育”.
  由此可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实应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学习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有效且合适.
  学生何以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其实,研究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还不能忽视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 因为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让教师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理念,转变成“学生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数学教育”的现实.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这里通过教学实例来说明.
  探究“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有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需要学生有效突破:一是挖掘直角三角形及其三边所构成的正方形所隐含的条件,知道从面积角度入手;二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积——这需要旋转与分割,对于初中生来说,旋转、分割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想到旋转与分割;三是将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转换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在这三个过程中,笔者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师生个别交流来判断学生的思维,大体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由于是基于毕达哥拉斯所研究的地砖,所以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小正方形“一样”,那教师就要抓住学生所说的“一样”进行追问:是什么一样?学生会说形状一样、边长一样,当然也有学生会说面积一样,于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转向“面积”: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一样,那大正方形的面积呢?其与小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上承学生的思维,下启下一步教学思路,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地砖的组成来判断正方形面积时,才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实际上就是从第一个环节向第二个环节过渡的关键. 到了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切割与旋转,结果发现大正方形的面积居然是两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这样的发现决定了学生的思维由形向数的突破可能. 于是教师追问:这样的面积关系如果用等式写出来,那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因此其后的面积关系向三边关系的转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学生的这段学习过程,可以发现学生的探究过程需要教师的问题作为支点来撬动,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机械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探究方向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从形到数的过程,从经验表述到数学语言运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是学生思维得以活跃的空间保证. 而学生的思维一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意味着不只是记忆的参与),那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有效的. 尽管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各个学生的参与度并不完全相同,但笔者可以肯定,只要教师赋予的空间够大,时间足够,那学生在此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收获,这样的收获意味着“良好的数学教育”在学生那里已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困难,只要教师把握好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置于一个思维的情境,只要学生的脑子动起来,就不愁学生没有收获. 这就如同将一株树苗置于土壤肥沃、阳光充分、雨露足够的环境里,其怎么可能不生长呢?怕的是揠苗助长!
  良好的数学教学理解驱动成长
  笔者之所以将“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理解为一种宏观思考,是因为这一表述完全是理论性的,也是高度凝练的. 这符合宏观理念的一般特征!
  但一个专注于自身专业成长的教师应当欢迎这种宏观理论,因为这些理论虽然没有日常所说的那种“实效作用”,不会像某个解题方法一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这样的理论其实是一个智慧的源泉,通过对其解读尤其是结合教学实例的解读,往往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教学理解. “每一个学生”意味着我们要有关注“学困生”的情怀,这是这一概念最大的意义;“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教学的重要判断:自己的教育属于良好的教育吗?“获得”的主体是谁?自然是学生,那为什么课堂上你(教师)还占据着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呢?如果不占据,那这个时间与空间应当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时候还给学生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会驱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这些问题具体到每一个数学知识的教学中,都是一篇大文章、好文章,其中的魅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慢慢领悟.
其他文献
“我在热闹而又宁静的北戴河海滨,在午夜拍岸的海涛声里,重读这本被搁置了十多年的精品译作,字字行行似瓦尔登湖水不尽的涟漪永远在荡漾。得此机缘,是我的幸运也是福气,希望未来的读者们也能因读这本书而得到人生的静谧。能安于静谧的人有福了。这是我对你们的祈祷。”(《宁静的(瓦尔登湖)》,载《读书》,1997,11)12年过去了,冯亦代先生重读《瓦尔登湖》的精警感叹犹在耳畔。殊不知,这部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并被
对教师而言,可外显的诸如信息、技术、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聚集内心力量的教育思考。何为教育思考?教育思考何为?在下面的文字、图示中我将要把自己近十年的诸多感受与思考呈现出来。尽管其中可能夹杂有错误、模糊和肤浅,但我相信,它们对大家形成正确的教育生命意识和增强学科教育的能力会有所帮助。    一、概念的提出    教师个体面对自己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高落差”,是等、靠、要,还是诉诸教育思考,
2007的春学期,不管你是否愿意,《爱如茉莉》一定走进了你的教育生活。在学校或其他场合参与教研活动,你肯定少不了会听到这一课。泰州市青年教师赛课,六人中竟有三人看上了这朵洁白香远的“荣莉”。就像好莱坞大片必需的“悬疑、惊悚、爱情”等元素一样,《爱如茉莉》也具有现在一般公开课课文所需要的元素:“含蓄、有情、细节”。含蓄让课堂具有了可供挖掘的思想深度;有情可以熨帖人心(学生,包括听课教师),让课堂具有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历程中,再次被高度重视. 2016年7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公之于众,将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另外两大核心素养都与实践生活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生活元素是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关键词] 生活;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
2006年,苏州《城市商报》的一篇专稿《轻松跳级又获数学最高荣誉奖——苏州留学生钱晓晟的学习生活》成为苏州市民热议的话题。钱晓晟2004年从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初中毕业后前往澳洲,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扎实的学科基础,直接就读阿德莱德Wooderoft College的11年级(相当于高二)。他各门功课成绩优异,还代表学校参加了Ausuallan MathematmsTrust组织的数学竞赛,获最高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曾经是一所寂寂无名的学校。建校三十载,在最近八年里,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为武进地区的名校。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省体卫两个条例实施先进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和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学校。  在奚亚英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坚持“优质教育平民化”的办学宗旨,秉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对教师的幸福负责、对学生的
学生用“好像”造句。低年级的小朋友会这样写道:“弯弯的月亮好像小船”;“妹妹的脸蛋好像红苹果”。比喻准确,语句通顺。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写的比喻句竟然还是不外乎“天上的太阳好像个大火球”之类的言语。这就像学生在写一个人的外貌时用“他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样千篇一律。这样的语言是僵化的,是没有生命的,每一个词句都不是学生心里所想,不是学生内心所抒发的言语,它缺乏情境性和对象感。  造句,不是简单的
阅读,是件美丽的事情。书就像广袤的草原,是心灵栖息飞翔的地方。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海纳百川才能学得广、学得深。至今,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指导侄女周哗读书的一段场景:“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
火辣辣的七月  总有一处地方  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一封封邮件  一篇篇文章  都飘进一个大大的邮箱    于是就有了一年中  最美的一次心灵放飞  就有了一年中  最甜的一次梦乡  就有了一年中  最深情的一次守望    教海探航  这是充满智慧的文化苦旅  教海探航  这是鼓起风帆的思想远征  教海探航  这是源自实践的精神回响    咱们都是探航人  教育实践  永远怀揣的田野精神  教育探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兴趣”,并且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有效实现这些目标,我尝试开发并实施微型美学课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渗透。具体的做法是:结合课文特点,补充美学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