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历程中,再次被高度重视. 2016年7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公之于众,将社会实践作为其中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另外两大核心素养都与实践生活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生活元素是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
[关键词] 生活;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内容进行再创造,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强化体验学习,实现魅力课堂的有效建构,而在真正深入地体验与构造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体验思维建构的过程,感悟其价值和思想,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注重体验学习,凸显学生真主体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难度有所加深,而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太完善,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掌握. 由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还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任务式、形式性地给予学生所谓的主体地位. 真正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仅是学生参与了课堂,他们还应该主动参与课堂,并在课堂参与中,达到思维的真正深入和融合. 在此,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 其次,创设一个可以深入体验的环境和氛围,让其体验学习,使其从体验中理解新知. 最后,借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启迪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此凸显学生地位的真主体.
例如,教学“数据的波动程度”时,教师同学生一起学习有关极差和方差的知识时,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对“离散程度”这一词,理解得很不透彻. 为此,教师开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其中的内涵. 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某外贸公司准备购进一些鸡腿. 这时有两个厂家参与竞争,下列数据分别是两厂家各自随机抽取15只鸡腿的质量(单位:g). 请你帮这家公司想一想,应该选择哪一家更为合适.
A厂:75,75,76,75,74,73,75,78,
77,74,74,74,76,74,75
B厂:78,75,79,77,72,71,74,78,
72,80,74,73,73,75,75
学生想通过分别计算这两个厂家鸡腿的平均质量,平均值大的当然更好一些. 但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两个厂家的这15只鸡腿的平均质量相等. 一时之间,学生不知该如何比较. 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利用这些点绘制成一个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动手操作,很快便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绘制出了两个不同的折线统计图. 随后,学生开始观察这两个折线图,发现A厂的这15个数据相对来说更集中一些,大多集中在75 g. 而B厂的15个数据比较分散. 此时,学生就大胆地猜想选择A厂更合适,因为这些数据相对集中在平均值75之间,比较稳定. 学生就这样在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了简单的认识. 随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出“极差”以及“方差”这两个概念. 学生在刚才的经验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接受.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地接触数学内容,成功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真应用
1. 引入生活故事,激活学习动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需要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去搜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小故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可以在小故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引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古代有一大臣立了功,国王准备奖赏这位大臣,于是问这位大臣想要什么. 这位大臣回答道:我想要一棋盘的大米,其中第一格中放上1粒米,第二格中放2粒米,第三格中放4粒米,以此类推,放完这64个格子即可. 国王听后觉得大臣很蠢,这才多少米?大臣却说:“国王你都不一定有这么多米!”之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探究大臣到底要了多少米,整个国库会够吗?学生被这一小故事吸引,都迫不及待地进入思考之中. 学生想到第二格里放的是2粒米,恰好是1×2,第三格中放的是4粒米,刚好是2×2,以此类推下去,下一格中米的个数就是再在后面乘以一个数字“2”. 学生又紧接着想到,第64格子中一共是63个2相乘. 所以这大臣要的总米粒数是64个2相乘再减去1. 此时,学生发现将这64个2相乘全部写在纸上很不合适,便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此时,教师便引出“乘方”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主动. 之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一个算式“264 -1”. 学生从中轻松地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數学的实际价值意义.
生活故事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在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思考、体验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重大应用价值. 这一教学方法,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有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 设计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其接纳的效果越好,越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大价值. 例如,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练习题:中秋节要到了,小明给自己的三个朋友分别写了一封信,但在将信装进信封时,小明却将这三封信随意地装进了三个信封,最后信寄出后,恰好三个朋友都没有收到小明写给自己的信,收到的都是写给他人的信. 请问,小明这样将信随机地放进三个信封中,恰好三个朋友都没有收到相应的信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在教师说完问题后,都纷纷进入思考之中,因为学生发现这一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思考,自己制作了三个不同的信封,并准备了三张不同的纸,作为三封信. 之后,开始分别将这三封信装进三个信封中,想要通过动手操作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学生想到利用自己课上所学的概率知识,先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概率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并借助此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间接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创设探究活动,提高学习真效率
真正的深入实践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逐渐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些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学以致用、动手操作、快乐学习. 并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数学内容,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寻宝游戏. 师:我已经将一个“宝物”藏在某一位学生的课桌内,你们一起去寻宝吧. 给你们几个提示. 现在我告诉你们小A同学的坐标为(3,2),小B同学的坐标为(3,-2),其中宝藏的位置是(4,4). 你们能够确定宝藏到底在何处吗?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表现得都很积极主动,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寻宝的状态. 有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发现这需要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内容,只要确定了坐标系的位置,就能确定宝藏的位置. 之后,学生开始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思考. 很多学生都主动地自由结组,小组内共同合作探究,一起踏上寻宝之路. 有学生建议:“我们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模拟一下我们的教室,并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应的坐标系,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张藏宝图,根据这一藏宝图找就行了. ”还有学生观察小A和小B同学的位置,想要根据他们两人所对应的坐标,确定出原点的位置. 学生就这样在活动中大胆探究、积极思考,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探究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让学生从中很好地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以及知识的有效生成.
总之,体验学习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对接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有效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将社会生活、实践参与等行为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在体验中思維,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提升,久而久之,能力也随之真正提升,核心素养也真正塑造. 因此,在今后的常态教学行为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动态,创设迎合教程和学生的体验素材与氛围,让学生更多地自发体验、自主思考、自我剖析,真正在实实在在的思维深入下提升自己实践参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活;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对数学内容进行再创造,进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强化体验学习,实现魅力课堂的有效建构,而在真正深入地体验与构造过程中,应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体验思维建构的过程,感悟其价值和思想,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注重体验学习,凸显学生真主体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难度有所加深,而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不太完善,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很难理解、掌握. 由此,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真正还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任务式、形式性地给予学生所谓的主体地位. 真正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仅是学生参与了课堂,他们还应该主动参与课堂,并在课堂参与中,达到思维的真正深入和融合. 在此,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首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时间与空间. 其次,创设一个可以深入体验的环境和氛围,让其体验学习,使其从体验中理解新知. 最后,借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启迪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从此凸显学生地位的真主体.
例如,教学“数据的波动程度”时,教师同学生一起学习有关极差和方差的知识时,发现学生很难理解这两个概念,尤其是对“离散程度”这一词,理解得很不透彻. 为此,教师开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其中的内涵. 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某外贸公司准备购进一些鸡腿. 这时有两个厂家参与竞争,下列数据分别是两厂家各自随机抽取15只鸡腿的质量(单位:g). 请你帮这家公司想一想,应该选择哪一家更为合适.
A厂:75,75,76,75,74,73,75,78,
77,74,74,74,76,74,75
B厂:78,75,79,77,72,71,74,78,
72,80,74,73,73,75,75
学生想通过分别计算这两个厂家鸡腿的平均质量,平均值大的当然更好一些. 但通过计算学生发现,这两个厂家的这15只鸡腿的平均质量相等. 一时之间,学生不知该如何比较. 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利用这些点绘制成一个折线统计图.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动手操作,很快便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绘制出了两个不同的折线统计图. 随后,学生开始观察这两个折线图,发现A厂的这15个数据相对来说更集中一些,大多集中在75 g. 而B厂的15个数据比较分散. 此时,学生就大胆地猜想选择A厂更合适,因为这些数据相对集中在平均值75之间,比较稳定. 学生就这样在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对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了简单的认识. 随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出“极差”以及“方差”这两个概念. 学生在刚才的经验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更容易理解、接受.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地接触数学内容,成功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数学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
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真应用
1. 引入生活故事,激活学习动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需要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去搜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小故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让学生可以在小故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引入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古代有一大臣立了功,国王准备奖赏这位大臣,于是问这位大臣想要什么. 这位大臣回答道:我想要一棋盘的大米,其中第一格中放上1粒米,第二格中放2粒米,第三格中放4粒米,以此类推,放完这64个格子即可. 国王听后觉得大臣很蠢,这才多少米?大臣却说:“国王你都不一定有这么多米!”之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探究大臣到底要了多少米,整个国库会够吗?学生被这一小故事吸引,都迫不及待地进入思考之中. 学生想到第二格里放的是2粒米,恰好是1×2,第三格中放的是4粒米,刚好是2×2,以此类推下去,下一格中米的个数就是再在后面乘以一个数字“2”. 学生又紧接着想到,第64格子中一共是63个2相乘. 所以这大臣要的总米粒数是64个2相乘再减去1. 此时,学生发现将这64个2相乘全部写在纸上很不合适,便想是否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此时,教师便引出“乘方”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主动. 之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一个算式“264 -1”. 学生从中轻松地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感受到了數学的实际价值意义.
生活故事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在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思考、体验学习,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重大应用价值. 这一教学方法,将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有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 设计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心理学表明,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内容,越接近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其接纳的效果越好,越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重大价值. 例如,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练习题:中秋节要到了,小明给自己的三个朋友分别写了一封信,但在将信装进信封时,小明却将这三封信随意地装进了三个信封,最后信寄出后,恰好三个朋友都没有收到小明写给自己的信,收到的都是写给他人的信. 请问,小明这样将信随机地放进三个信封中,恰好三个朋友都没有收到相应的信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在教师说完问题后,都纷纷进入思考之中,因为学生发现这一问题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思考,自己制作了三个不同的信封,并准备了三张不同的纸,作为三封信. 之后,开始分别将这三封信装进三个信封中,想要通过动手操作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学生想到利用自己课上所学的概率知识,先利用所学的概率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对概率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并借助此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间接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创设探究活动,提高学习真效率
真正的深入实践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逐渐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创设一些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学以致用、动手操作、快乐学习. 并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数学内容,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寻宝游戏. 师:我已经将一个“宝物”藏在某一位学生的课桌内,你们一起去寻宝吧. 给你们几个提示. 现在我告诉你们小A同学的坐标为(3,2),小B同学的坐标为(3,-2),其中宝藏的位置是(4,4). 你们能够确定宝藏到底在何处吗?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表现得都很积极主动,也都迫不及待地进入寻宝的状态. 有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提示,发现这需要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内容,只要确定了坐标系的位置,就能确定宝藏的位置. 之后,学生开始依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探究、思考. 很多学生都主动地自由结组,小组内共同合作探究,一起踏上寻宝之路. 有学生建议:“我们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模拟一下我们的教室,并在草稿纸上画出相应的坐标系,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一张藏宝图,根据这一藏宝图找就行了. ”还有学生观察小A和小B同学的位置,想要根据他们两人所对应的坐标,确定出原点的位置. 学生就这样在活动中大胆探究、积极思考,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探究活动的开展,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让学生从中很好地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以及知识的有效生成.
总之,体验学习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对接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有效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将社会生活、实践参与等行为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学生在体验中思維,在实践中探索,在训练中提升,久而久之,能力也随之真正提升,核心素养也真正塑造. 因此,在今后的常态教学行为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动态,创设迎合教程和学生的体验素材与氛围,让学生更多地自发体验、自主思考、自我剖析,真正在实实在在的思维深入下提升自己实践参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