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吟诵在职业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古诗文的口头创作和表达方式,其源甚古。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对古诗文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重拾吟诵以探讨古诗文教学新路径在此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此背景,以《诗经》中的经典篇目《采薇》为例,探讨吟诵在职业院校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为职业院校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文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吟诵是什么
   吟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读书方式,也是古诗文的口头创作和表达方式,《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由此可见,古代先民们很早就借助“永言”“和声”等声音手段表达情志。而后,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式,一直被运用于古代的私塾教育中。遗憾的是,吟诵作为一种只能通过“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声音艺术,受到古代技术水平的限制,没能得到很好的记录和传承,尤其受到近代新文化、“除四旧”等思潮的影响,吟诵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知道和了解吟诵的人数一度为史上最低。所幸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吟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2009年10月,在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的支持下,以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四家为主办单位,举办了第一届“中华吟诵周”,同年,由赵敏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抢救整理与研究”正式启动,项目成员从2010年开始,用了十年时间,走遍全国,远赴日本、韩国进行专程采录,前后搜集了上千人的吟诵资料。以徐健顺教授为代表的项目组成员一方面收集整理传统吟诵调,一方面通过整理各种传统吟诵调的特点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吟诵的共同特征进行探讨和总结,开始了普通话新吟诵的探索。综上,何谓吟诵,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吟诵并非新事物,尽管“吟诵”这一名称是近年才确定的,但其内涵特指中华民族传统的文人读书方法。二是吟诵研究发展到今天,大抵可分为传统吟诵和普通话新吟诵两类。本文所探讨的吟诵主要指的是普通话新吟诵。
   二、吟诵在《采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一)一吟,初略《采薇》音节之美
   清代沈德潜曾言“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 晚清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吟赏诗歌时说到“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需注意的是,曾国藩这里提到的“读”实际上就是指今天的“吟诵”。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拿到一个作品,要读懂它的第一步就是先吟诵。今天职业院校的课堂,大部分教师注重介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等,重讲解,而忽略了文本本身,许多学生也许在学完整首作品后,对作品本身的内容还是不太熟悉,这种方式不可取。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文体多为四言诗,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唱。相比西方朗读,吟诵更能体现《采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在真实的课堂中,笔者首先会带领学生一吟《采薇》,在遵循了吟诵规则后,《采薇》的头三段是这么吟诵的:
  (注:-为一拍,——为两拍,!表短促入声,﹀表上声,\表去声)
   第一遍吟诵《采薇》,学生很容易发现“采薇——,采薇——,中间有个十分明显的顿挫。”前三段吟诵起来,都是两拍式、中间停顿的节奏,学生很容易明白,头三个章节在节奏上,声音的感觉上是回环往复的。而从第四段开始,节奏明显发生了改变,“四牧业!业!,一!月!三!捷!”这里的节奏明显加快了许多。
   相比起西方朗读,吟诵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的长音,短音,细小亲密的上声,决绝短促的入声等,通过吟诵,学生一方面领略到了汉字音节天然的声响效果和节奏。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学生们在声音的高低长短、抑扬顿挫中不自觉地进入诗境,感受到《采薇》重章疊唱的艺术美感。
   (二)二吟,明《采薇》之声韵内涵
   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说:
   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我们……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这是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大定理——任意性原则。这一原则和许多人所认为的文字的语音是“约定俗成”的观点相一致,但是汉字的声音真的没有意义吗?事实上,任意性原则自诞生之日起,就有许多学者质疑,徐健顺认为,任意性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成立的,语音的意义来自于声音的意义。汉字大多为象形文字,是音、形、义兼备而一体的文字。
   汉字的声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汉字音节的声母和韵母的发音也蕴含着丰富内涵, 清代词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写到:“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汉字的语音有意义,汉字音节的声母和韵母也有意义,那读法就与古诗文的内涵表达紧密相关,读错就会理解错。
   二吟《采薇》,笔者将带领学生关注文本的声韵。第一段“靡室!靡家——”在吟诵中,这句是情绪高点,接着转到“不惶启居,玁狁之故——”,情绪由高转低。第二段“忧心烈!烈!”这里连用两个入声字,吟诵时,短促的发音能让学生感受到戍边士卒内心的焦灼。首段的“玁狁之故”与第二段的“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为仄声韵,第三段“我行不来”为平声韵,虽二、三段都表现思乡,但声韵的变化恰能说明士卒的情绪也在变化,从忧伤、压抑发展为难过、失落。前三段采用重章叠唱的节奏表现思乡,当吟诵推进到第四段时,学生们很容易发现重叠的节奏没有了,士卒的情绪又发生了改变。当吟诵到“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一月三捷”时,“一月三捷”里的三个入声字能让学生感受到戍边士卒的情绪高亢,也能在此处感受到战争的场面:战车咣当有力地开起来了,战马整齐有力地前进着,战事紧张,一个月打了多次胜战!再往下看,“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里均是入声韵,吟诵时,能让人感受士卒起誓“坚决要去打仗”的决绝。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学习所表现出的一种认识倾向,也称认识兴趣。它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在学习对象上,使观察和思维变得敏锐,内在动力被激发和强化,对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推动作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2021年5月13日-16日,第十二屆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在青岛隆重举行,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郑雪儿、颜鋆同学荣获中职学校组一等奖,以总分第一名荣获中职学校组团体一等奖。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4所院校的1035名选手参赛,其中中职学校65所,选手124名。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选手在理论考核、导游讲解、才艺展示三个环节中和来自兄弟院校的选手激烈角逐
一、引言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素质良莠不齐,失落感和自卑感较为严重,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情绪较突出,这给光电专业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专业技能实训课的教学。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才能有效摆脱这个教学困境?想必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值得研究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歌德说过:“兴趣比智力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主动学习最大的动力。如果在实训课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师为中心的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大多是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线。这种灌输式讲授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创新,编写了《初级会计实务》“导学案”,让学生线下学习有了抓手,借助“蓝墨云”线上教学平台,真正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供同行商榷。   一、《初级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初级会计实务》是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之一,是初级会计职称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举办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创新。大赛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为宗旨,以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面向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基本覆盖职业院校主要专业群,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集中展现职业院校师生的风采,是对接产业需求、反映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学生技能赛事。近年来,职业技能大赛得到
最近,国务院和广东省分别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两份文件都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鼓励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区域综合性产教融合高水平公共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等。4年前,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开始类似的探索,引入企业力量,共建企业工作站,共同实施基于“关键岗位人才定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广东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计划(2015-2020年)》背景下,我校将工作室作为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培养具有现代审美意识和现代设计能力,适应国际设计潮流及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复合型视觉传播设计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
“家校共育”是新时代的教育突围之路。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构建学校和家庭双主体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让学生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立为学校的“家庭教育周”。5月9日至16日,首届“家庭教育周”系列活动隆重举行。  早在2016年10月,東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就被东莞市市委宣传部确
4月12日至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批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在“十四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
“地方性知识”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的核心理论,基本观点就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情境中产生并得到解释的,所以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历史的区限性,还具有区域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在学习普遍性知识的时候,应着眼于地方,实现对普遍性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即如吉尔兹所讲,“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联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地方性知识应该作为普遍性知识的必要理解和补充,在中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