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皮猜瓜看美国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在美国住了3个月,可是连英语的26个字母都记不熟,又是去给读书的女儿看孩子,能说些什么,又有什么好说?好在真还有些事让我无法忘记,那就不妨说说,权当隔皮猜瓜吧。西方有句民谚说:到过一天的地方可以说上一辈子,住了一辈子的地方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我真是正好被他们说中了。
  
  美国的月亮
  
  只用了12个小时,就从东半球飞到了西半球。机翼能够拽住时间的脚步?2月24日下午5时35分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十几个小时飞行过后在美国芝加哥机场落地时,却依然是24日下午5时。光线虽然因为或厚或薄的云团而变得灰暗,但是天空却如刚刚画就的一幅油画,新鲜朗透。没有污染的空气所带来的清晰感,让我有些不适,犹如一个人虽久已近视却不觉、有一天突然戴上近视镜所获得的清晰感一样。
  


  汽车奔驰在芝加哥至伊利诺伊州香槟市的高速公路上。右边是芝加哥市渐次繁密的灯海,左边是一轮初升的明月。还是圆圆的明月更加地吸引我,原来月亮并没有浑浊也没有生锈。
  已是很久很久没有见到这样明亮的月了,它几乎毫无阻隔地就把自己朗朗地现在天上,沐浴一新似的。并不比中国的圆的这轮月亮,确乎要比中国的亮了。
  其后一个季度的月圆月缺,让我过足了明月的瘾——这个亮亮的月是不用翻译的,我常常会久久地漫步在月光里,也没了古今中外的界线,甚至也没了生死物我的界线,一切都澄澈如月、轻灵如月。这最平淡也最久长的月啊,一点点便洗净了我心上的疲惫与灰尘、迷惘与重负。它甚至有一种微微的清香饱满了我的每一粒细胞,让我感受着生命的美好与高贵,灵魂就会在这融融的月色里展开天鹅一样的翅膀。仿佛月亮照临一切似的醒着,就看到地上有万亿的眼睛睁着,天上有上帝的眼睛睁着,心与天地还有我们人类共同的月亮,是不能弄脏的。
  
  两个大夫
  
  是刚来美国的第三天傍晚,与女儿、女婿一起散步。走到一处住宅的院前,女儿、女婿就停住了脚步,边打量着只有两盏灯作院门的院子和院里的静悄悄的平房,边向我们说起他们的一次遭遇。
  也是他们俩散步,也是到了这家仅以两盏灯权作院门的门前,突然就有一只黄黄的大狗窜出了房门,急吠着就要冲出院门来。虽然黄狗被急急赶出的主人制止,但这无疑对女儿惊吓不小。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当他们几十分钟之后折转来的时候,黄狗的两位主人竟然还站在院门前等候着他们。这对高大的老人,在这渐浓的夜色里等候着这两个异国的青年,就为了对于狗的无礼和邻居受到的惊扰,郑重地进行道歉。道着歉,还不忘了交代清楚,这只狗的脖子里挂有电子装置,它是无法越过院门的,嘱咐青年尽可以放心地散步。
  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心里温暖着。懂得道歉的人性是美丽的,因为它被一种柔软的善良笼罩着,自省而又体贴着他人甚至万物。而美好的人性总是相通的,哪怕远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有这美好的人性相伴,就不会感到孤单。美丽的人性,不就是人类的家园吗?人类的进步,或许就是这种美好人性的发扬与生长。但是人毕竟是从兽进化来的,明的暗的或者经过装饰的恶也会缠裹住人类进步的脚步。不要说人会如狗一样咬人,更有比疯狗还恶的人呢,他不只是向着善良狂吠,还会咬伤曾经善待过他的人呢。那个咬伤了将自己捂在胸口暖热的农夫的蛇,和那个要吃掉救命恩人的狼,近期好像还没有绝种的迹象。
  女儿告诉我,这是一对医生夫妇,一个已经退休,一个还在工作。哪天,我一定去拜访他们,还要告诉他们中国古代哲人的一句话: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迷路之夜
  
  5月4日的日记里有这样几句话:“晚上散步,迷路,一个美国人引我回家。”
  我不大喜欢走老路。这天的下午6点,做好了饭,解下围裙,换上便鞋,便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散步路线。多次开辟新线又安全返回的经历,让我的自信心大长。还是满眼嫩绿的草坪,还是掩映在各种花卉与树木间的风格各异的私人住宅,还是众鸟或长或短或急或缓的自由鸣唱,而这一切又都沐浴在娇嫩的夕晖里。新的路,新的湖,新的公园,新的教堂,真有些不舍得返回,贪恋之下就这样走远了。走远了还在自信着,想走一个圆返回家。等我意识到方向开始混乱、已不可能以圆返回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天黑是我突然感觉到的,是明亮的天空让我忽略了地上光线的渐暗。感觉到天黑的时候,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迷路和迷路的危险。没带手机,又没记女儿手机的号码,即使万幸能找到收留我过夜的人家,可是女儿女婿该怎么度过这焦急之夜呢?何况美国的家庭大都养着狗,还有枪,这样夜入私宅并不是没有危险。我回忆着,努力而加快脚步地按照来时的路线返回。找到了曾经路过的汽车销售场,甚至找到了那个绿茵覆盖、穿过着河流、又有山坡起伏的公园。但是还是迷失了归途。面对淹没了一切标志的黑暗,已经经过了3个多小时快速行进的脚步,明显地沉重起来。
  白天就极少行人的路,此时连汽车也特别稀少了,只有住家门前的灯闪着幽幽的光。此刻,在这个语言不通的国度里,陌生、孤单是如此醒目地矗立在心上。
  但是一个背包的行人竟然出现了。我毫不迟疑地截住他,连续说着女儿所在街道的名字“林肯,林肯”。他迅速放下两只手里所提的滑冰鞋(或许是刚刚在旱冰场锻炼完?),将两手半举在胸前往下一压,和善的眼睛闪着温暖的光彩,脸上露出安定的笑容,接着便掏出手机打开了电话。虽然我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夹在中间的“林肯”二字,却让我明白他是在向什么人询问林肯路的位置。
  在与他的眼神交流的那一刻,我的陌生与孤单就似乎消失了。
  他收起手机,提上沉重的滑冰鞋,二话没说便示意我跟着他走。密的短发多半已经白了,该有50多岁了吧?穿过一条街,再穿过一条街,这个背包提鞋的美国人就这样引导着一个迷路的中国人,走在寂静的黑夜里。国界、肤色与语言的障碍,是无法阻塞两个男人心上相通的温暖的。40分钟过去了,他终于停在一个路口处,指着呈十字的路牌反复说着“林肯,林肯”。陌生的街道骤然熟识,就连一户户门前幽幽的灯光也变得柔和起来。夜里10点半钟,走了4个多小时的我终于安全返回。他呢?一定比我还要晚些到家吧,而且还背着包,提着沉重的滑冰鞋。
  
  背景
  
  那就说说林肯吧。1832年,林肯曾在女儿生活的这座城市里竞选伊利诺依州州议员。他这次竞选当然失败了。包括竞选总统在内,他曾经8次失败。虽然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当过船夫、木工、伐木工、店员等,但是他到底还是被美国民众两次直选为总统。
  


  我记得他的治国十戒中的那句话:“增进同胞之爱,不可煽动阶级仇恨”。民众选择他,反对派又可以把他暗杀掉,这就是美国。但是林肯就是林肯,人的林肯。最高的职位不能让他的人性异化,生活的富足不能让他的人性异化,连死亡的威胁也不能让他的人性异化。
  虽然林肯是鞋匠的儿子,照样可以参选总统,也照样可以当选总统,看来在这片土地上是不大讲究个人背景的。女儿的出国留学,更让我具体而又真切地对于这个不讲究背景的国度产生了许多的兴趣。不用为没有权势无法打通道道关节而沮丧,也不必为没有大钱买通关隘而不平。只需努力,只要优秀,就可以去他们的名牌大学读研读博,而且还会给你提供全额的奖学金,让你有吃有住有学上还可以买汽车。
  有时我就想,不讲背景的老美其实真是憨种。先落下个没有人情味不说,要是设些关卡、讲讲背景关系难为难为这些想出国留学的,这样创收下来可不是个小数字。
  只是等到女婿5月初博士毕业寻找工作时,我才感到了老美的大智若愚。女婿找工作,倒是用到了“背景”。但是这个背景却是指所在大学的名气及在全美大学中的排名,指你的研究成果、所发表论文的质量,以及你的工作经历等。一个多月里,就有两家公司同意录用女婿。他就潇潇洒洒选择了一家自己有兴趣待遇又丰厚的公司(年薪8万美元)。虽然一算女婿一年挣的钱比我辛辛苦苦大半辈子挣的还多,失落感与挫折感“油然而生”,但是到底还是快意占了上风,毕竟咱是外来户,又与布什不是亲戚,抢了人家的饭碗还拿着人家的大钱。快意过后呢?老美的“大智”就昭然若揭了:且不说女婿所创造的价值会成倍数倍地高出这个“8万”,且不算小学至大学我们自己的投入成本,更严重的还是人才的流失。我们的拔尖人才不就是在这种不讲背景的甜头下源源不断地外流了吗?看看北京新东方生意的兴隆,看看美国大使馆门前签证的长龙,欣喜开放进步的同时还是有些让人惊心的。
  看来,设上道道关隘、让“背景学”发扬光大的做法是不大符合潮流了。你想,布上道道铁丝网卖票放飞的办法能让翅膀飞高飞远吗?
  
  两碗西红柿鸡蛋面条
  
  5月15日在波士顿。
  这座城市有美国的雅典之称,在美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这里有美国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有美国第一个商品市场昆西市场,还有美国的第一艘军舰、第一所中学、第一处对公民开放的公园……但是作为一个正在“奔小康”路上的中国老百姓,我参观罢这些第一,印象深刻的还是在华人街吃的那两碗西红柿鸡蛋面条。
  华人旅游团,华人导游当然要一路领着吃中餐馆。还在尼加拉瓜大瀑布至波士顿的路上,导游就反复渲染了波士顿龙虾的“全美闻名”。但是一人一只一磅多的龙虾22美元的价格,好像对于不属于“先富起来”之列的我们稍嫌贵了点。我就与妻子商量定,还是吃家常饭。都是中国人,老板也热情,那就一人点一碗西红柿鸡蛋面条吧,有汤水有咸味又有营养还省钱,多好。热腾腾的上来,虽然味道寡淡油星难寻,倒也压饿,即使看着旁边一对台湾妇夫大嚼龙虾也不眼馋,照样喝得噗噗啦啦。心想你花20多美元吃不到二两虾肉,我顶多花5美元却也算吃个熨帖。吃完买单吧,两碗面条竟是18.15美元。为了面子,脸还保持着吃时的模样,只是心里却算计开了:二九一十八,八九七十二,乖乖,一碗面条就合70多块人民币!那就掏吧,边掏边看见了墙上的中文对联:贵客似云来,财源如浪至。在我们的诱导下也吃了一碗西红柿面条的同团河北老太太,却沉不住气了,迟疑着不肯掏钱还大声地说:“这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全是坑。”
  想与老板合影“留念”遭拒绝,那就出得门来照一下酒店门头吧——“渔村海鲜酒家”几个大字正在夜色里鲜红着。它的旁边,就是华人街高大的牌坊,正面写着“天下为公”,背面写着“礼义廉耻”。
  
  150年前的那段对话
  
  几乎所有美国的大中城市都有华人街,而每一条华人街上,又大都树立着这样的牌坊。这里无疑集结着勇敢者,是他们冲破了封闭与传统,让汗水甚至血泪洒在这块年轻的土地上,并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儿育女、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但是相对于美国社会,这里又复制着封闭与传统,并执拗地拒绝着、坚守着。
  一代又一代横渡了太平洋的中国人,是在怎样的感知着此岸彼岸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度?只是他们有谁还能够记起,那段早已泯没在历史深处的对话呢?那是1858年(清咸丰八年)签订《中美天津条约》之时,美国全权公使威廉的代表杜邦与中国直隶总督谭延襄的一段对话——杜:贵国应派领事到美国照顾自己的侨民。谭:敝国向不遣使国外。杜:但贵国人民在太平洋彼岸者人数甚多,不下数十万。谭:敝国大皇帝抚有万民,何暇顾及此区区飘流外国之浪民!杜:此等华人在美国开掘金矿,颇有富有者,似有保护之价值。谭:敝国大皇帝之富,不可胜计,何暇与此类游民计及锱铢?专制的制度,腐败的政府,国家只能是积贫积弱,民众也就如鲁迅先生所言,做稳了奴隶的奴隶。
  还是在波士顿,有一座全城最高大最华美的摩天大楼,正在阳光里闪耀着绿莹莹的梦幻般的光彩,而这座被波士顿人引为骄傲的建筑,设计者就是我们中国人贝聿铭。21世纪了,毕竟不一样了。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打扮时髦又不显张扬的女子,她有着旧上海画报上那种丰腴而柔和的面颊,烫着当时时兴的小卷发,斜戴着帽子,精致的旗袍外束着西式的咖啡色风衣。她安静地坐在咖啡馆临街的卡座里,若有所思。三年了,自己付出了多少代价,只因了今天这最终的一个目的才显得有意义。她刚才已经把易先生的行踪告知了上级,或许杀手们已经在街道的某个角落等待着易先生的到来……    卡座里,王佳芝端起杯子轻轻抿了一小口,然后起身,奔赴
期刊
近年,随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快速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文化大市、旅游大市”,实施“大文化、大旅游”战略,并确定2006年为“文化建设年”,在追求经济崛起的同时亦追求文化的崛起。  今年,鄂尔多斯市以迎接内蒙古自治区60周年大庆为契机,全力构建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了建设“文化大市”的步伐。就此,我们采访了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局长赵新民。  在鄂尔多斯市文化系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城市里地铁就是穿行于地下的列车。所以,当看到台湾绘本作家几米的《地下铁》时,一方面感觉新鲜,另一方面觉得他多余加那么个“下”字。  直到北京城铁开通我才搞清楚,地铁也分地下铁和地上铁。  我曾经很羡慕那些可以乘地铁(确切地说是地下铁)上班的人们,一则可以不受堵车的烦扰,况且地铁沿线一般都是繁华商业区,乘它上班感觉更现代化、国际化。  如果不是身在北京,你很难理解一个上班族每天要在路上
期刊
浸透着地域文化的方言,其内涵所指是约定俗成的。那种特定语意在感受上的精道,常常是规范的书面语言所望尘莫及的。比如沈阳市民阶层在评价某人作为时,常用一句方言叫做“铲得硬”。这句话大体上是“干得好”之意,但在滋味和内涵上,两者又有所区别。铲得硬,有经过拼闯、参与心计和铁腕的运筹之后,强悍地站住了脚跟的意思。你如果表达这层意思,只运用通用的语言,说干得好之类,那你要强调的微妙之意,肯定不够恰切到位,更谈
期刊
我怕搬家。  更怕在北京搬家。  最最怕在北京一个人搬家。  来北京两年半,搬了四次家,每一次均狼狈不堪。大包小卷,晕头转向。  第一次搬家,严格说来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搬“家”——大学毕业从学校直接搬到北京,连同我的旧衣服、破杂志拉拉杂杂一大堆,邮寄过来花了我不少钱,心疼得差点死掉。可来了才发现90%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剩下的10%基本上属于100年也用不到一回的,被老妈骂了个狗血喷头。于是暗自下了
期刊
我爱散步,这不只是我从小随父母养成的一种习惯,也更有那挥之不去的情结。我和妻子喜结良缘,红娘就是我们居住地周边的马路。  我们俩虽不是近邻,但却分住在马路的两侧,隔街相望。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单身的帅哥,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去马路边遛弯,一是为了松松一天劳累的筋骨,二是为了捕获我心仪的“猎物”。我那口子在未成孩子他妈前,还算有模有样,小有姿色。为了提高“回头率”,也常常在晚间到马路上招摇过市。我们俩
期刊
记得有一次和外地来京的朋友闲聊时,他问过我:你在北京这大城市里最不适应的是什么?虽然这不适应的感受,我可以举出许许多多,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回答:“上班时挤车最难!”  在有车一族尚未普及到大众的今天,上下班乘公交车是最为普遍的选择。拥有自己的卧车是我们工薪阶层人的梦想,但我目前仍囊中羞涩,圆这个梦还得待以时日,我的住处与单位相隔有20多公里,往往至少要换乘两次公交车,于是,挤车几乎成为我每天的挠头
期刊
见到文幼,是他从川藏线回来不久。微略晒黑,精神矍铄。玩笑问他是否被抬下高原,他倒是昂然,“五千米,弹指一挥”。笔记本电脑翻出一路的照片,文幼神情竟有些恍惚,思绪大概飘然回雪域,然后,一脸得意,推到我面前。     一张一张翻下去,色彩炫目丰艳。镜头既锁住了广袤无边,也没有放过细小点滴尘世喧嚣。繁花杂树缀着一栋栋或新或旧的藏式民居,美好却似人间。想那藏民,应该是一世接一世的都在慢慢迁就高原的地势,塑
期刊
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湘西、渝东、鄂西。湘西地处云贵高原的余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不及渝东、鄂西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湘西土家族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永顺、龙山、古丈等少数土家族聚居区还完整保留着土家语。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期刊
中国有句生存之道名言叫“民以食为天”,不论你是哪个阶层的人,不食不行。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列宁在十月》那部电影里有一句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可见面包在饮食之道中的分量,面包在西方被称为食品之母。去年到西欧进行一次12国之游,所到之处的早餐都是面包,同团游客吃过几天之后,叫苦连天,也许是我天生爱吃面食,对面包又情有独钟,可以说是百吃不厌,故对西欧国家的面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