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铁生曾说,他渴望众人对他喝彩,但在他人眼里,他只是一粒尘埃。这句话可引为对当下中小学教师陷入职业尊严和幸福困境的写照。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群体自身不同程度地对职业和生活的现状存在不满,渴望被理解和尊重,渴望提高幸福指数;另一方面,社会与媒体又不同程度地对教师职业和教师群体存在不满,认为其职业精神、工作表现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二者的冲突造成当下中小学教师追求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的困境。本文站在教师发展自身的角度,通过实践反思与学习借鉴,结合教师身陷职业尊严和幸福困境的深层原因和现实症结,探索寻求一条超越职业生存和专业发展的突围之路。
在现实的教师职业生活中,“谋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师不是谋生的职业,超越“谋生”的特征才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开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也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多的是自己的整个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将教师职业理解为“生命对生命的缔造”,有助于站在“经营生命”的高度,重新界定教师职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怎样对待生命决定了教师怎样对待教育,教师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生命质量决定了学生生命的质量。选择做教师,不仅仅为了获得物质意义上的温饱,不仅仅是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不是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截然区分甚至对立,而是要将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如何度过,更不是简单的休闲、娱乐和度假,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一种价值实现的方式。
教师的职业内容和职业角色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长者为师,二是吏者为师,三是知者为师,四是能者为师,现在我们倡导觉者为师。“觉者为师”是对“能者为师”的超越。“能者为师”是工业化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主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单纯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容易使教师沦为“教育的工具”,使学生沦为“教育的产品”,使教师和学生都丧失尊严和幸福。所谓觉者为师,是说教师应该成为有生命自觉的人,成为有生命感悟、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的人。
1. 教师要树立对人生的自觉
一是要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育是“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為人格健全的人。教师拥有健全人格,是教师吸引学生“靠拢”的前提,而“靠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教师健全人格,要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界定,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淡泊名利,积善成德,有一颗敬业之心;关爱学生,幼人之幼,有颗慈爱心;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有一颗公平之心;谦虚坦诚,仁爱和善,有一颗宽容之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有一颗进取之心。
二是要促进自我人生的不断进阶,成为具有高尚境界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带中考、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职称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2. 教师要树立对教育的自觉
对教育的自觉,就是对当下教师教育责任和使命的反思,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反思。
一是树立教育目标的自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并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大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应当像一座茂盛的森林,森林里可以有“大树”,也可以有“小草”,其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活力和生机。教育,在根本意义是“成人”之学,就在于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活力和生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是树立学科教学的自觉。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至多只是关注学科技能的训练,重“教书”轻“育人”。成为觉者之师,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实现“两次跃升”,即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跃升,再从学科素养向学生发展素养的跃升。只有当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发展素养的时候,才实现了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是树立教育方式的自觉。觉者之师,不只是用知识和能力教化学生,更关键的是用爱心、激情和创新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爱心、激情和创新是觉者之师的核心品质。爱,是教育的根本信念、根本途径和根本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培育“教育之爱”是教师一生的基本功。激情,是对信仰的执着,是对行动的坚持,是对未来的乐观,教师以激情来抗衡俗世的诱惑,以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的灯。创新,是人性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的品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四是树立文化传承的自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教师在本质上是文化传承者。作为觉者之师,必须拥有对文化的自觉。对文化的自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要有亲近的感情和系统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精神要有践行的责任和担当的勇气,要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是对人类文明的自觉,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引导他们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引导他们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并积极付诸行动。
3. 教师要树立对社会的自觉
一是要积极介入社会。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教师应当确立起高远理想,自觉地立足自我岗位,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批判性地观察社会,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要理性介入社会。当前社会还在成长和转型之中,难免会产生不少的矛盾与问题。对这些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存在,教师不能只是表达大众化的意见和情绪,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既要鞭挞黑暗,更要点亮社会,弘扬正能量,提出解决方案;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担当,身体力行。教师不是用言说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和示范社会。
总之,教师只有跳出职业生存的功利性定位,跳出专业发展的工具性定位,才能以更加自觉的姿态面对教师职业,才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追求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
一、调整教师职业定位:既是职业,更是生活
在现实的教师职业生活中,“谋生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教师不是谋生的职业,超越“谋生”的特征才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对生命的开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与精力,也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多的是自己的整个生命。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度生命的历程。将教师职业理解为“生命对生命的缔造”,有助于站在“经营生命”的高度,重新界定教师职业: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怎样对待生命决定了教师怎样对待教育,教师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师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生命质量决定了学生生命的质量。选择做教师,不仅仅为了获得物质意义上的温饱,不仅仅是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不是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截然区分甚至对立,而是要将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如何度过,更不是简单的休闲、娱乐和度假,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一种价值实现的方式。
二、调整教师角色定位:既要做能者之师,更要做觉者之师
教师的职业内容和职业角色在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长者为师,二是吏者为师,三是知者为师,四是能者为师,现在我们倡导觉者为师。“觉者为师”是对“能者为师”的超越。“能者为师”是工业化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定位,主要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单纯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容易使教师沦为“教育的工具”,使学生沦为“教育的产品”,使教师和学生都丧失尊严和幸福。所谓觉者为师,是说教师应该成为有生命自觉的人,成为有生命感悟、教育情怀与社会担当的人。
1. 教师要树立对人生的自觉
一是要促进自我人格的健康发展,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育是“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要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為人格健全的人。教师拥有健全人格,是教师吸引学生“靠拢”的前提,而“靠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教师健全人格,要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界定,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淡泊名利,积善成德,有一颗敬业之心;关爱学生,幼人之幼,有颗慈爱心;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有一颗公平之心;谦虚坦诚,仁爱和善,有一颗宽容之心;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有一颗进取之心。
二是要促进自我人生的不断进阶,成为具有高尚境界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只能顺应教师的本能和社会风气去做,对自己所做的事毫无觉醒,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教师做事,动机是功利的,如教书是为了糊口,补课是为了酬金,带中考、高考是为了获奖,写论文是为了职称晋级等等,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自己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自觉为培养对象的利益做各种事,对学生负责,所做的事情都是有道德意义的,那么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境界。如果一个教师意识到超乎教师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社会、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教育战线的一员,还是全社会、全人类的一员,自觉为社会、人类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明白其中的意义,那么他就进入了更高的人生境界,即人类境界。
2. 教师要树立对教育的自觉
对教育的自觉,就是对当下教师教育责任和使命的反思,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进行反思。
一是树立教育目标的自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并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社会的“大树”,一个健康的社会就应当像一座茂盛的森林,森林里可以有“大树”,也可以有“小草”,其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活力和生机。教育,在根本意义是“成人”之学,就在于激发出每个学生的活力和生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是树立学科教学的自觉。学校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教学实现育人目标。当前,一些教师只是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至多只是关注学科技能的训练,重“教书”轻“育人”。成为觉者之师,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实现“两次跃升”,即从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跃升,再从学科素养向学生发展素养的跃升。只有当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发展素养的时候,才实现了学科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是树立教育方式的自觉。觉者之师,不只是用知识和能力教化学生,更关键的是用爱心、激情和创新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爱心、激情和创新是觉者之师的核心品质。爱,是教育的根本信念、根本途径和根本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培育“教育之爱”是教师一生的基本功。激情,是对信仰的执着,是对行动的坚持,是对未来的乐观,教师以激情来抗衡俗世的诱惑,以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的灯。创新,是人性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创新实现自我超越,并引导学生带着创新的品质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
四是树立文化传承的自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教师在本质上是文化传承者。作为觉者之师,必须拥有对文化的自觉。对文化的自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教师对本民族文化要有亲近的感情和系统的理解,对民族文化精神要有践行的责任和担当的勇气,要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是对人类文明的自觉,教师要培育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引导他们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引导他们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并积极付诸行动。
3. 教师要树立对社会的自觉
一是要积极介入社会。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教师应当确立起高远理想,自觉地立足自我岗位,把反思与行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批判性地观察社会,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要理性介入社会。当前社会还在成长和转型之中,难免会产生不少的矛盾与问题。对这些消极的甚至负面的存在,教师不能只是表达大众化的意见和情绪,应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既要鞭挞黑暗,更要点亮社会,弘扬正能量,提出解决方案;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自我要求,自我实践,自我担当,身体力行。教师不是用言说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和示范社会。
总之,教师只有跳出职业生存的功利性定位,跳出专业发展的工具性定位,才能以更加自觉的姿态面对教师职业,才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追求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