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做到下面几点:大力培养质疑精神;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认真贯彻启发性原则;民主教学,激发兴趣,创设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美籍华人臧英年先生的解释是:“‘创’就是从无到有,‘造’就是花样翻新。”有人据此引申出:“创造性思维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做不出来的你做出来了,并且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的一种思维。”前苏联学者鲁克更指出独立性是创造才能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富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定然是不迷信、不保守、善于独立思考、富于联想、思维敏锐、新颖、独特并且喜欢质疑的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大力培养质疑精神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质疑,是思维灵活性、多端性、特异性的体现。心理学家指出,独立性强的人,常常表现出一种科学的怀疑态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可见,无疑——有疑——无疑,是获取知识的辩证法,也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途径,因为思考与怀疑是互为因果的。所以,不仅每一堂课要注意启疑,而且从长远着眼,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善疑”能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这样才能造就敢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1.思想领先,示范引路。先在理论上向学生说清楚思考的重要性、思考与质疑的关系、质疑与创造的关系,鼓励学生自觉地培养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明确提出“好思善疑”的要求。同时随之以具体的示范,教师的举动会直接地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比如注意发现课本中的纰漏,当堂指出。教材中《论语》一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文对“是知也”的注释是:“这就是真正的‘知’”。若按课本注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故这个“知”应读作“智”,可解作“明智”。据此我便趁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别迷信书本和权威。
2.用启疑法进行教学。常用的启疑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点而不破法,一种是和盘托出法。点而不破,即点明可疑之处,让学生去思索,去辨别。这种引而不发的启疑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鉴别等能力。和盘托出:对比较深奥的、有歧义的文句,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解释介绍出来,引起学生思考,或者教师直接分析其中的错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扩展学生的思路。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存疑”。遇到课文或注释有不当之处。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或称多端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都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以培养收敛式思维为目的。无论讲课、考试、作文,都给学生限定范围、统一答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中的异向思维。例如学完《订鬼》这篇课文后,有学生当堂提出不同意课本关于该课文“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的评价,而认为《订鬼》的论据不足,论证很不严密。老师立刻明确肯定该生大胆向古代权威挑战的精神,然后发动全班同学讨论。经过讨论,归纳出这篇文章论证不严密的两个地方:1.把一切“见鬼”的原因全归结到生病上去,是不全面的。有不少“见鬼”的传说,都是正常的人。因此,立论偏颇,说服力不强;2.说“人病则忧惧”,“不病则不畏惧”,这也是片面的。很多乐观的人,病了也不忧惧;另外有些人,尤其是农村有迷信思想的女孩子,平时很怕鬼,到了晚上便不敢独自走夜路,这些人没病也畏惧。文章论述不全面,经不起别人反驳,所以不能说“论证严密”。
在作文教学中,采用补写或续写的办法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向学生提供一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出中间部分;或提供文章的后部分,要求学生补写开头;或提供文章的前部分,要求学生续写结尾,等等。
三、认真贯彻启发性原则
注入式教学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启发式则相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朱熹有过精辟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不仅要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联想能力。“举一反三”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有一篇浏览课文《细柳营》。学生对照注解浏览完课文后,照例是学生提问,老师答疑。但大家都觉得文意已懂,无疑可问。老师便指出“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句子,课文无注,但历来歧义。请大家想想,这句话有几种理解?很快,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解:甲、“大将军和他的部下骑着马接送皇帝”;乙、把“骑”作名词,读作“jì”,把“下骑”作一个词组,全句解作“大将军用下马步行方式迎送皇帝”。老师要求双方展开辩论。乙派认为这样理解,才能和下文的“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相照应。因为步行送迎,表明戒备松驰,敌人袭击时便无法应战,必然只能当俘虏。甲派的同学不服气,但一时又找不出反驳的充足理由。这时老师出面点拨说:“乙派同学是从下文找根据的,甲派同学不妨从上文找找,皇帝是怎样入军营的?”
生:“直驰入。既然皇帝是坐着车直驰入的,迎送的人也就只能骑马。所以,乙派的理解是错误的。”
师:“有道理,但又怎么解释‘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这个问题?”
同学们愣住了。
师:“你们可以把文帝进入霸上、棘门军营的情况与进入细柳营情况比较一下。分析一下文帝评论两类军营的着眼点,为什么得出‘可袭而虏’以及不得犯这两种不同结论的?”
生:“文帝进入霸上和棘门军营是直驰进去的,毫无阻拦,而且大将军带领下属军官离开岗位来迎送皇帝,这就造成防备上的松驰,给敌人以袭击的机会;细柳营却不同,规定‘营中不得驱驰’,所以皇帝进出只能‘按辔徐行’。大将军依然保持战备状态,对皇帝行礼还拿着兵器。这样严密的防守,敌人自然就无机可乘了。因此,会不会‘可袭而虏’,就要看整个军营的管理制度和防卫情况,这是文帝的着眼点。”于是大家一致同意甲派的理解。
四、民主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积极思维、质疑问难了。要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却是十分重要的。私塾式的严酷,注入式的专断,都只能使学生心情压抑,兴味索然。因此老师教学的民主作风,和教学效果关系重大。教学的民主作风,不仅仅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而且反映了教者的教育观念。教师站在师生平等的立场上,用亲善的态度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真正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有树立这种师生观,才能出现真正的民主教风。著名作家王蒙就访美印象谈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过于死板,对学生从小光注意管束,不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往往形成学生的一种循规蹈矩,不敢提出新问题的保守心理。”而“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和老师‘抬杠’,鼓励学生多想几招。在这点上,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合理的地方。”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拘谨、严肃,难免死气沉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压抑,思维如何能活跃?由此可见,一言堂是和注入式相表里的,民主教学是与启发式相表里的。要贯彻启发式,必须有民主气氛。所以,我再三向学生强调,语文是一门感情因素最浓的学科,学语文要轻松愉快。并且欢迎学生随时向老师质疑,和老师“抬杠”,只要抬得有道理。因此,我上课学生感到轻松,敢大胆提问,气氛活跃。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乌石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美籍华人臧英年先生的解释是:“‘创’就是从无到有,‘造’就是花样翻新。”有人据此引申出:“创造性思维就是别人想不到的你想到了,别人做不出来的你做出来了,并且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的一种思维。”前苏联学者鲁克更指出独立性是创造才能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这样认为:一个富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定然是不迷信、不保守、善于独立思考、富于联想、思维敏锐、新颖、独特并且喜欢质疑的人。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大力培养质疑精神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质疑,是思维灵活性、多端性、特异性的体现。心理学家指出,独立性强的人,常常表现出一种科学的怀疑态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可见,无疑——有疑——无疑,是获取知识的辩证法,也是培养思考能力的途径,因为思考与怀疑是互为因果的。所以,不仅每一堂课要注意启疑,而且从长远着眼,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善疑”能力,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这样才能造就敢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1.思想领先,示范引路。先在理论上向学生说清楚思考的重要性、思考与质疑的关系、质疑与创造的关系,鼓励学生自觉地培养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明确提出“好思善疑”的要求。同时随之以具体的示范,教师的举动会直接地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比如注意发现课本中的纰漏,当堂指出。教材中《论语》一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课文对“是知也”的注释是:“这就是真正的‘知’”。若按课本注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故这个“知”应读作“智”,可解作“明智”。据此我便趁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别迷信书本和权威。
2.用启疑法进行教学。常用的启疑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点而不破法,一种是和盘托出法。点而不破,即点明可疑之处,让学生去思索,去辨别。这种引而不发的启疑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鉴别等能力。和盘托出:对比较深奥的、有歧义的文句,可以将各种不同的解释介绍出来,引起学生思考,或者教师直接分析其中的错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扩展学生的思路。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可以“存疑”。遇到课文或注释有不当之处。
二、加强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或称多端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都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向是以培养收敛式思维为目的。无论讲课、考试、作文,都给学生限定范围、统一答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中的异向思维。例如学完《订鬼》这篇课文后,有学生当堂提出不同意课本关于该课文“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的评价,而认为《订鬼》的论据不足,论证很不严密。老师立刻明确肯定该生大胆向古代权威挑战的精神,然后发动全班同学讨论。经过讨论,归纳出这篇文章论证不严密的两个地方:1.把一切“见鬼”的原因全归结到生病上去,是不全面的。有不少“见鬼”的传说,都是正常的人。因此,立论偏颇,说服力不强;2.说“人病则忧惧”,“不病则不畏惧”,这也是片面的。很多乐观的人,病了也不忧惧;另外有些人,尤其是农村有迷信思想的女孩子,平时很怕鬼,到了晚上便不敢独自走夜路,这些人没病也畏惧。文章论述不全面,经不起别人反驳,所以不能说“论证严密”。
在作文教学中,采用补写或续写的办法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向学生提供一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出中间部分;或提供文章的后部分,要求学生补写开头;或提供文章的前部分,要求学生续写结尾,等等。
三、认真贯彻启发性原则
注入式教学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启发式则相反,能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朱熹有过精辟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不仅要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联想能力。“举一反三”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
有一篇浏览课文《细柳营》。学生对照注解浏览完课文后,照例是学生提问,老师答疑。但大家都觉得文意已懂,无疑可问。老师便指出“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句子,课文无注,但历来歧义。请大家想想,这句话有几种理解?很快,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解:甲、“大将军和他的部下骑着马接送皇帝”;乙、把“骑”作名词,读作“jì”,把“下骑”作一个词组,全句解作“大将军用下马步行方式迎送皇帝”。老师要求双方展开辩论。乙派认为这样理解,才能和下文的“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相照应。因为步行送迎,表明戒备松驰,敌人袭击时便无法应战,必然只能当俘虏。甲派的同学不服气,但一时又找不出反驳的充足理由。这时老师出面点拨说:“乙派同学是从下文找根据的,甲派同学不妨从上文找找,皇帝是怎样入军营的?”
生:“直驰入。既然皇帝是坐着车直驰入的,迎送的人也就只能骑马。所以,乙派的理解是错误的。”
师:“有道理,但又怎么解释‘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这个问题?”
同学们愣住了。
师:“你们可以把文帝进入霸上、棘门军营的情况与进入细柳营情况比较一下。分析一下文帝评论两类军营的着眼点,为什么得出‘可袭而虏’以及不得犯这两种不同结论的?”
生:“文帝进入霸上和棘门军营是直驰进去的,毫无阻拦,而且大将军带领下属军官离开岗位来迎送皇帝,这就造成防备上的松驰,给敌人以袭击的机会;细柳营却不同,规定‘营中不得驱驰’,所以皇帝进出只能‘按辔徐行’。大将军依然保持战备状态,对皇帝行礼还拿着兵器。这样严密的防守,敌人自然就无机可乘了。因此,会不会‘可袭而虏’,就要看整个军营的管理制度和防卫情况,这是文帝的着眼点。”于是大家一致同意甲派的理解。
四、民主教学,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便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积极思维、质疑问难了。要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却是十分重要的。私塾式的严酷,注入式的专断,都只能使学生心情压抑,兴味索然。因此老师教学的民主作风,和教学效果关系重大。教学的民主作风,不仅仅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问题,而且反映了教者的教育观念。教师站在师生平等的立场上,用亲善的态度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真正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只有树立这种师生观,才能出现真正的民主教风。著名作家王蒙就访美印象谈教育问题时说:“我们现在的教育过于死板,对学生从小光注意管束,不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往往形成学生的一种循规蹈矩,不敢提出新问题的保守心理。”而“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和老师‘抬杠’,鼓励学生多想几招。在这点上,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合理的地方。”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拘谨、严肃,难免死气沉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压抑,思维如何能活跃?由此可见,一言堂是和注入式相表里的,民主教学是与启发式相表里的。要贯彻启发式,必须有民主气氛。所以,我再三向学生强调,语文是一门感情因素最浓的学科,学语文要轻松愉快。并且欢迎学生随时向老师质疑,和老师“抬杠”,只要抬得有道理。因此,我上课学生感到轻松,敢大胆提问,气氛活跃。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乌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