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品质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明确幼龄橡胶林下菠萝果袋的摘袋时间。[方法]以“无刺卡因”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6个不同摘袋时期,研究不同摘袋时间对“无刺卡因”果实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在采前10 d摘袋,无果实日灼现象,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较高,固酸比合理,而且单果重也大。[结论]建议在云南菠萝产区用黑色塑料袋套袋后,采前10 d摘除果袋以获得菠萝优质高产。
  关键词菠萝;果实;摘袋时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S66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9)03-003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3.012
  菠萝[Ananas comosus(L.)Merr],又名凤梨、王梨、黄梨,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四大热带水果之一。套袋是果树生产上常用的一项技术措施。套袋可以防止菠萝日灼,提高菠萝果实的外观品质,但是对果实的营养品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降低了果实的风味[1-2]。在合理的时间摘袋是果实套袋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3-5]。已有学者对果实摘袋时间进行了研究,阮班录等[6]认为摘袋过早会增加苹果病虫害、日灼,但果实着色好;摘袋过晚,果實着色差。董建波等[7]比较了不同摘袋时期对苹果果实着色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摘袋的果实有机酸含量高。马艳芝等[8]则认为摘袋时间延迟使得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确定摘袋时间对于菠萝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对于菠萝套袋后的摘袋时间鲜见报道。笔者以“无刺卡因”菠萝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的影响,以期为菠萝果实套袋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云南省景洪市嘎洒镇景洪农场八分场(100.73°E,21.93°N)进行。该地区海拔为562~599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6 ℃,年降雨量1 209 mm,大多集中在5—9月,年均日照1 692.7 h,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干湿季分明。土壤为酸性砖红壤,pH约为6.0。
  1.2供试材料
  供试菠萝品种为“无刺卡因”,用苗高为30~40 cm的吸芽苗种植,株行距80 cm×50 cm;橡胶品种为“云研774”,橡胶树种植时间为2015年4月,株行距2.5 m×8.0 m,胸径7 cm。
  1.3试验设计
  2017年4月催花,花后60 d套袋,果袋为黑色塑料筒袋,套袋前选取生长较为一致的健壮植株,套袋前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对果实进行喷雾。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6个摘袋时间处理,即9月19日开始第1次摘袋,每隔2 d摘袋1次,9月29日最后1次摘袋(记为处理①~⑥)。3次重复,每10个果为1次重复,不套袋为对照(CK)。
  菠萝苗于2016年11月深翻后开沟种植,当地常规田间管理模式,2017年10月1日(对照80%已达商品成熟)统一采收。
  1.4测定项目和方法采收后,对单果重、果眼数、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等果实外观性状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等果实内在品质进行测定。用手持折光仪(日本产ATAGO型)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2,6-二氯靛酚法测定VC含量,用酸碱中和滴定法(以柠檬酸计)测定可滴定酸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外观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果眼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果实纵径最大,对照的果实纵径最小;6个摘袋时间对菠萝纵径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处理⑥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处理⑥的果实横径最大,处理③的果实横径最小;除了处理②以外,处理⑥与其他处理的差异显著。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形指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大于对照。对照和处理①均存在日灼现象,处理②、③、④、⑤、⑥均没出现。
  2.2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可溶性固形物影响有差异,处理①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与处理②、③、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与处理②、③、④、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①和处理⑥差异显著。处理①的VC含量最高,与处理②、③、④、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VC含量最低,与处理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①和处理⑥差异显著。对照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与处理①、②和⑥差异不显著;处理⑤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与处理①、③和④差异不显著;处理③、④、⑤和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处理⑤的固酸比最高,与处理①、③和④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固酸比最低,与处理①、②、③、④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⑤和处理⑥差异显著。
  2.3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产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处理⑥的带冠芽单果重最大,与处理②、④和⑤差异不显著;处理③的带冠芽单果重最小,与处理①、②、④、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⑥与处理①、③和对照差异显著。
  由图2可知,处理⑥的去冠芽单果重最大,与处理②、④和⑤差异不显著;对照的去冠芽单果重最小,与处理①、②、③、④和⑤差异不显著;处理⑥和对照差异显著。
  3讨论
  该研究中,不同摘袋时间与对照相比,菠萝的果眼数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不论何时摘袋,套袋对菠萝果眼数影响差异不显著。套袋使得果实纵径和横径变大,但不论何时摘袋,对果形指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因此,套袋不影响菠萝果形指数。不套袋的菠萝果实出现了日灼现象,说明菠萝果实套袋能防止日灼的发生,与陆新华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李亚绒等[9]研究了不同摘袋时间对日面红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前35 d左右摘袋日灼严重,而采前25 d摘袋日灼较少。该研究中,除了处理①和对照出现了日灼现象,其余处理都没有日灼现象,说明过早摘袋仍会造成一定的果实日灼。   前人研究表明,套袋会降低菠萝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从该研究结果来看,不同摘袋时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对照不套袋差异不显著,套袋与否对菠萝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果袋的材质有关,前人研究中采用的是白色单层纸袋,该研究采用的是黑色塑料袋。然而,摘袋最早的处理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与处理②、③和⑤差异不显著,摘袋最晚的处理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与处理①差异显著,表明早摘袋能保持较高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摘袋时期的VC含量与对照不套袋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套袋与否对菠萝果实的VC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摘袋最早的处理①的VC含量最高,与处理②、③、④、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VC含量最低,与处理⑤和对照差异不显著;處理①和处理⑥差异显著,表明早摘袋能保持较高的果实VC含量。
  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差异较显著。对照的可滴定酸含量最高,与处理①、②和⑥差异不显著;处理⑤的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与处理①、③和④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过早和过晚摘袋都不利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积累。
  水果的风味不仅取决于可溶性固形物、酸含量的绝对值,还取决于可溶性固形物和酸的配比,即固酸比。不同摘袋时间对菠萝果实固酸比影响差异较大。处理⑤的固酸比最高,与处理①、③和④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固酸比最低,与处理①、②、③、④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处理⑤和处理⑥差异显著。这说明要达到合理的固酸比不仅需要套袋,而且摘袋的时间也不宜过早和过晚。
  处理⑥的带冠芽单果重最大,与处理②、④和⑤差异不显著;处理⑥的去冠芽单果重最大,与处理②、④和⑤差异不显著。不论是否带冠芽,处理②和⑥的果实单果重均排在前面。
  4结论
  综上所述,处理②即采前10 d摘袋能避免果实日灼,能保持果实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适宜的固酸比,单果重也较大。因此,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在云南菠萝产区,采用黑色塑料袋套袋后,采前10 d摘除果袋能保证菠萝优质高产。
  参考文献
  [1] 陆新华,孙德权,石伟琦,等.不同时期套袋对菠萝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716-1719.
  [2] 陆新华,孙德权,吴青松,等.不同纸质果袋套袋对菠萝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1,28(6):1086-1089.
  [3] 周朝霞,莫之荣,刘华,等.果实套袋控制水晶葡萄病虫为害的关键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9):38-39.
  [4] 阮班录,郭俊炜,刘建海,等.不同摘袋时间对满天红梨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11705-11706,11724.
  [5] 任小云,王俊娜,陈圆圆,等.果袋类型及摘袋时期对玉露香梨果实着色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9):1462-1465.
  [6] 阮班录,刘建海,冯月秀.不同袋型及套袋和摘袋时间对红星梨果实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2):74-77.
  [7] 董建波,孙建设,乜兰春.摘袋时期和光照积累量对矮砧密植苹果果实着色和风味品质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4(1):38-41.
  [8] 马艳芝,刘玉祥.不同时期摘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4):218-219.
  [9] 李亚绒,阮班录,郭俊炜,等.不同摘袋时间对日面红梨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9(6):70-71.
其他文献
摘要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乡村文化建设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资源利用的顶层设计、人才战略复耕乡村文化、“互联网+乡村文化” “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4个方面,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留得住乡愁,又能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城乡文化交流的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皖南烟区土壤养分状况。[方法]选取皖南烟区2 个市 4个产烟县(区)中的黄渡、城区、芜湖、南陵、泾县5个烟站所覆盖的30个种烟乡镇,共采集土样 139 个进行理化性状检测。[结果]植烟土壤平均pH黄渡5.87、城区5.62、芜湖5.77、南陵5.76、郎溪5.44、泾县5.61;植烟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黄渡22.80 g/kg、城区26.23 g/kg、芜湖27.19 g/kg、南
期刊
摘要 以莎车县英巴格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例,在分析项目实施后英巴格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阐述土地整治对精准扶贫的助推作用,为莎车县未来“土地整治+精准扶贫”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土地整治+;南疆地区莎车县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4-0252-03  doi:10.3969/j.issn.0517
期刊
摘要 以渭南市大荔县长安屯村为例,利用视觉感知法、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法以及景观美学角度的定论研究,从当地及周边地区体验者、专业设计者以及美学家理论的角度出发,为方案设计前期做好准确定位,力求设计更加满足体验者审美需求。统计结果显示,景观专业人员与当地人设计审美角度存在偏差,当地生态性缺失,遗址破坏较严重,村庄自身建筑及产业特色不明显。尽管田园综合体外在形象以及对美的鉴定随人而异,但对于相似视觉要素会
期刊
摘要 正确理解和处理乡村振兴与法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亟待解决的新课题。蕴涵着独特“法治基因”的村民驱动型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法治化的新路径。这一发展模式启示:必须通过尊重村民基本权利、规范有序参与治理、提升主体自治能力、优化基层权力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具体工作,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村民驅动型发展;乡村振兴法治化  中
期刊
摘要 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是农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个性化拓展课程,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差。超星“学习通”是一个在线互动教学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移动交互性教学模式。在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超星“学习通”App平台为依托,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初步构建了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的共享教学平台,将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期刊
摘要 基于文献史料分析,从木材材性认知、木构建筑、木质器具、木制车船等方面梳理我国传统木材加工利用发展史。我国传统木材加工利用技术具有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发展不均衡的文化特征。我国木材加工利用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外,需要升华理念,围绕传统技术文化遗产内容进行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的拓展。  关键词 木材加工利用历史;遗产保护;传承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期刊
摘要 在查阅相关资料基础上,以到户访查、座谈会方式,对浏阳烤烟生产不同规模种植主体年龄结构、成本、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家庭种烟收入以及用烤烟生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主体投入劳动力的数量、年龄、身体状况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种植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单位面积种烟收益及家庭种烟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看待种植主体的种烟收益,根据不同规模、不同群体种植主体生产经营
期刊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忻州地区种植加工的甜糯玉米新品种(组合),以晋单糯41为对照,对最新选育的13个鲜食糯玉米组合的农艺性状、抗病性、籽粒产量及品尝结果的表现进行了鉴定与比较。结果表明,黑甜糯631、黑甜糯639、白甜糯182、忻糯8606等新组合的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忻州地区推广种植,可进一步扩大示范种植。  关键词糯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
期刊
摘要 針对海岛地区缺少能体现海洋灾害特点的海洋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以平潭岛为研究对象,按照科学性、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的原则构建了海岛地区抗台减灾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防御能力、预警监测能力、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重建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主观、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各指标的综合权重,然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了近10年平潭岛抗台减灾综合能力的得分。结果表明,2008—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