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爱情与面包的故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4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乎创意体验馆“不知道诊所”

  人在知乎,刚满十年。这放在互联网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的年代,是一项成就。
  但十年前,与知乎同时期诞生的B站、小米、美团等互联网企业都踏上了资本的征途,晚一些奋斗的拼多多、字节跳动更是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作为内容的佼佼者,但知乎的商业模式探索,依然在路上。
  如果说知识分享,给予社会所有阶层平等的信息获取能力这一理想是“爱情”,那么成功的商业模式则是“面包”。而眼下,除了解决“面包”问题,可贵的“爱情”问题也不能松懈。面包和爱情能不能同时拥有,是留给知乎思考的问题,就像它的CEO周源相信的那样—世界的本质是“问”进制,总有人提出好的、令人期待的问题—而成为一名答主,从来都是知乎的本能。
  至于需要多久时间思考,不得而知,也许又十年。

凶猛生长的故事


  世纪之交,互联网的春风吹到中国,一整代人暴露在时代红利的空气里。
  经由颠覆现状的技术精神,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成为了新的霸主。它们将数据与信息带入寻常百姓家,将中国人从禁忌中解放出来,获取信息,打开眼界。
  那是中国互联网信息1.0时代,期间诞生了大量野心勃勃的企业,它们一边奔跑一边流血,希望通过高速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名叫周源的记者,正对大西洋彼岸苹果、谷歌科技互联网企业痴迷。作为记者,周源热衷提问的职业习惯,让他还思考着另一个问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行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青春期,当走向成年的那一天,就意味着承担责任的开始。
  对周源来说,这个正处于青春期的行业就是互联网。
  2010年,周源创立了一个新的业务—知乎。他和他的创始团队想搞清楚一个事:人、话题、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一年也就是传说中的,从数据、信息,递进为知识的中国互联网2.0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了、三网融合下的媒介革新了。
  第二年年初,知乎正式上线。抱着以高质量的内容获得影响力为目的,周源和他的创始团队开始分头发邮件,邀请好友加入,挖掘出了知乎第一批元老级用户。
  他们是各行各业的领军大佬、垂直领域的专业人士,其中不乏李开复、马化腾、雷军这样的大人物。
  圈内藏龙卧虎的人脉与高品质的内容,迅速且深深地吸引着圈外人。最初采用邀请制才能注册的知乎账号,立马摇身一变,成为了需要花重金购买的抢手货。
  两年后,知乎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周源的预期。
  知乎刚上线时,周源去见投资人,被问及知乎一年能做多大,迫切想要拿到投资的周源说了“大话”:用户规模可能番100倍,从200个用户增长到2万个。
  现实却给了周源惊喜。就算在知乎的邀请制、有门槛的注册背景下,其用户猛然超过20万,比预期高出10倍。
  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至—用户越来越多,为了谁的问题是知乎必须直面的问题。小众,还是大众?是周源及其团队必须思考的问题。
  大众—这是周源与团队惊人一致的选择。
  2013年,知乎開放了注册,用户数量凶猛生长。用户突破1亿大关,知乎又仅仅用了四年时间。
  起步的知乎是浸润在小众的氛围和文化里的。现在,随着人群的大量扩大,精英的光环被稀释掉了,在内容的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注水”的倾向。这自然让很多知乎原住民心生不满,甚至让资深用户离家出走。
  改变带来的阵痛,让周源感到知乎正面临着如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的纽约复兴时期的情形—城市人口从700万迅猛地增长到了900万。
知乎发展成为用户超过3亿的大型知识分享社区,沉淀了超过四千四百万条问题和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每天又会新增超过两千万条创作内容。

  怎么管理这样一座城市?周源决定不再做用户的朋友,而找了个新定位“市长”。他知道,城邦基础建设是重点,“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搞卫生、修补窗户上”。
  周源说,他当时只问了自己两个问题:知识的分享传播沉淀,应该面向大部分用户,还是面向少部分用户?知乎是要做服务大部分人的产品,还是服务小部分人的产品?
  知乎用十年的时间,回答了周源的问题。
  结果是,知乎发展成为用户超过3亿的大型知识分享社区,沉淀了超过四千四百万条问题和两亿四千万条回答,每天又会新增超过两千万条创作内容。

从封闭到开放


  要问这一切如何发生的,用周源自己的话来说:过日子,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拆解开来,问答社区要做起来,周源说需要四个要素:成本,清晰度,规模,以及最重要的、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文化。
  先说成本和清晰度,这两个要素都不难理解。成本要素是说,只有沟通交流成本足够低,社区运转速度才会快。清晰度要素则是,每个用户都明确知道这个社区是干什么的、能获得什么。
  至于知乎最成功的点,也最具争议的点,就是它的规模效应。
  随着知乎的注册开放化,进入的人越来越多,使得新老用户的摩擦显现。以至于“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麻绳毕业,长相彦祖”“不请自来”“利益相关”也演变成了一个大众嘲讽知乎一个一个的梗。
  但另一方面,新用户的加入也使得每个问题回答的内容就越多,就越可能被最适合的人回答。这样一来,知乎就越可能沉淀和新增优质的内容资产,也就越吸引新的用户。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企业要发展必须尽快形成良性循环。知乎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与它最初确定的产品调性和基因分不开,也就是邀请制和实名注册。   邀请制和实名注册,表面上看,抬高了知乎的准入门槛,但实质上,使知乎走上了“高大上”路线。这种路线被赋予了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和时代的期待,放在过去,它叫“启蒙”。
  后来知乎调整了,注册制废除了,但知乎长期形成的生产高品质内容的文化并没消失,反而具有了自我净化力,更重要的是,放下了身段。
  相比居高临下的“启蒙”,平等姿态的“分享”,更符合新的网络文化下塑造的年轻人—他们反对垄断。
  举一个例子,辩论,在今天不再是以为真理在握,力图压倒一切,而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感受,承认观点的多元性。谁的姿态更轻松,身段更柔软,语言更俏皮,谁就能有流量,比如《奇葩说》。
  作为互联网先锋,各个互联网内容社区所倡导的都是话语平权。它们就是要打破一部分知识精英的垄断,给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权。
  比如,知乎有反对投票、折叠答案等功能,还打出过“认真你就赢了”的广告语,这些举措不外乎都是在塑造一种文化—鼓励用户刨根问底,而不是盲信某一个答案。
  与此同时,这些社区对内容创作者的赋能佐证了这一点。周源说,“以知乎各个领域的创作者为中心,为广大用户创造价值”,是知乎的长期战略。现实的情况是,知乎目前已经有100位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有1000位头部创作者月收入超过1万元。
  这些创作者,无论是在知乎,还是在今天新式的知识内容形式上,比如得到、喜马拉雅、B站、豆瓣,他们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知识分子。但他们在那上面游刃有余,更能契合时代的需求,影响力也更大。
  那是因为,今天是一个分众的时代。所有有流量或向拥有流量的人都应该清晰知道,自己的受众是谁、他们在哪,不能野心太大。

爱情与面包


  2021年1月14日,知乎迎来十周岁。值得玩味的是,2021年1月13日,字节跳动旗下的悟空问答,没能完成72变,恰恰死于知乎十周年庆典的前一天。
  作为问答领域大闹天宫的“猴子”,悟空问答曾通过补贴,一掷千金答主、广招天下豪杰,试图踢场知乎。
  而在补贴不可持续的时候,问答界的悟空最终以不甘和落寞,留下了一纸关停的公告。
  悟空问答并非失败的产品,但流量、算法和金钱的逻辑打造的精英,反而违背了分众的时代,至少对于问答社区是这样。
  但就算悟空问答倒下了,短兵相接的战事暂时结束了,这并不代表问答社区领域里的生存者可以踏实了。对问答社区来说,它始终要回答一个问题:怎么盈利。
  作为知识问答社区的开山祖师Quora,如今唯一的盈利模式,是广告。但大洋彼岸的知乎,则在盈利模式上拼杀出了新的路径。
100%而不是99%的人都会回答:流量。如果再问第二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一样的:流量。

  有人说,周源很佛系,對钱没有太多渴望和焦虑。这话不是毫无道理,知乎的第一笔天使投资来得相对很容易。
  知乎刚问世时,周源和团队只花了半天时间,只完成了3页纸,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就拿到了创新工场15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如今回头来看,这却是知乎正式迈开商业化步伐的开始。从知乎的商业动静来看,其实周源从来没有打算拒绝资本。据天眼查显示,知乎已经经过了8轮融资。
  如何实现规模化盈利,就成了知乎不得不认真考虑问题。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016年,它是内容社区考虑变现的一个分水岭,知识付费的风口吹起,知识付费的产品层出不穷。
  那年,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全国收视率第一的,是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喜马拉雅举办的国内首个内容消费节“123知识狂欢节”大卖5000万元。
  知乎也开始进入赛道。2016年,知乎问答产品“值乎”和“知乎Live”先后上线。这些被看作是知乎在商业化上的尝试为后来的大步快走打下了基础。2017年,知乎正式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并逐渐形成商业广告和知识服务两大商业引擎。
  而在同年,周源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他最感兴趣的“建构城市”问题:“你现在还有构建城市的感觉吗?”
  他的回答很直白,知乎“不是某个人的理想国”。
  知乎不再遮掩对商业化的渴望。2017年1月,知乎完成1亿美金的D轮融资。这轮融资完成后,知乎的估值超过了10亿美元—这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是独角兽的标准。
  二十年前,如果要问“什么对互联网企业最重要”,吴军在《浪潮之巅》里写到,100%而不是99%的人都会回答:流量。如果再问第二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是一样的:流量。
  从流量到更加现实的商业价值,还必须用数据说话。2019年初,知乎内部明确,要把“会员”业务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盐选会员”正是这一目标最直接的体现。“盐选会员”上线一年后,知乎付费用户一年涨4倍。
  但对知乎来说,路还很长。爱情和面包同样重要,作为一个多元和有活力的社区,以及一个被资本看好的超级平台,两者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黑客攻击轻而易举  美 《新闻周刊》7月2日至9日  去年年底,黑客利用“太阳风”软件入侵了美国联邦机构网络,其中还包括美国国家安全管理局。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网络入侵。  1月,拜登上台,他承诺将加强国家网络安全防御以抵御外部入侵者。然而,分别在5月下旬与6月中旬,美国最大的燃油管道运营商Colonial Pipeline和巴西肉类加工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肉类加工商JBS先后遭到了网络攻击。这些事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  大部分人从未听说过世界貿易组织叫停电子传输关税。但这也许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贸易协议,因为它对互联网的成长造成了巨大影响。  这一叫停操作——自1988年以来,世贸组织成员国每两年都会更新一次——禁止政府对“跨国数据流”征收关税,从而实现了数字经济的繁荣。互联网也因此免于边境税收而造成的扭曲。在线世界也因此成为一个虚拟乌托邦,
2018年的两会尚未闭幕,《南风窗》透视两会的封面报道“治理大变革”就已经与读者见面了。栏目聚焦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问题,这其中锁定的主要是机构改革、防控系统性风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等。在这些可圈可点的治理大变革背后,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发生的观念大变革。  在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中,是坚持“人民至上”还是坚持“国家至上”的政治原则,这是马克思
2021年1月2日,甘肃庆阳,环县洪德乡村民窑洞院,魏宗富正在表演皮影戏  作为环县道情皮影魏派的第四代传人,魏宗富见过皮影戏的辉煌。从每年农历九月被请出去唱戏,直到腊月快结束才回家。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场盛会,上百人挤满一个窑洞,围坐在“亮子”(皮影戏的幕布)前,戏演至天亮仍有人不舍得离开。  他也见过皮影戏的落寞,从前3个月的演戏时长缩至1个月左右。人们对皮影戏盛宴般的期待相继被电视、网络和手机瓦
2021年5月18日,几位大龄学员在阿姨的帮助下,准备40多人的午餐。他们每天的饭菜都有一荤一素  18岁之前的小伟习惯用手势与父母沟通。他总是低着头、溜着墙根走路,很少有完全直起腰板的时候。  父亲郭树敏说,“我和他妈妈对这个孩子没有亏欠,因为只有付出,从小到大我对他都有耐心,一次都没有打骂。我对我的女儿有亏欠。”说到女儿,这位55岁的男性笑了一下,眼尾皱纹走动,却几乎同时两眼噙满眼泪。  20
“爱国”是一个好词,但就现状而言,许多人恐怕并未真正了解它的含义。  爱国的含义是分情境的,与大势紧密相关。  当整个国家、民族面临生存危机,倘若国人不能团结就会面临亡国灭种之虞的时候,爱国就是一个极具攻击性的概念。此时,爱国高于一切,它的必要性,来自集体和个人连为一体的存亡状态,是一种斗争立场。比如五四运动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又或是后来中国南联盟使馆被炸,在类似情境下,中国人有一个特定的、外
丰子恺先生有言:“艺术不是孤立的,必须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须与真善相鼎立。”艺术家对此言大抵心有戚戚。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与周功鑫对谈后,我对此体会方深。  周功鑫是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20多岁进入台北故宫博物院,从讲解员一路成长为院长,对艺术珍宝如数家珍,对两岸文化、文物交流用力甚大,正是在她任上,我们看到了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合璧。  1月13日,她在喜马拉雅上线
董洁林 科思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爱因斯坦是科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不少人对他没有两次获诺奖耿耿于怀,也有人对他因光电量子效应而不是更負盛名的相对论而获奖表达不解,于是出现了很多种猜测。有人说诺奖委员会有潜规则“一个人不能两次获奖”,也有人认为诺奖委员会不喜欢爱因斯坦的政治偏好,甚至认为诺奖委员会有歧视犹太人的倾向。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首先,历史上的确有人多次获得诺贝尔
“养父”鲍毓明  没有那次离奇的“送养”,就不会有今天的李星星。她在后来讲述回忆,经过他人改编,写成了一本书。她把这个残酷的故事取名叫《生命的遗书》。  书里的主人公叫“予心”。  “(予心)记得,妈妈有一天告诉她,她有了一个新爸爸”,“那个名字拗口又难写的中年男人,突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他又高又胖,看起来似乎很和蔼”。  这段话在第二章“梦魇”的开头,这个男人,亦是予心“梦魇”的开始。“送养” 
评《南风窗》2021年第14期封面报道《百年风华 再造中国》  日前,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庆典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历史大浪淘沙,岁月沧桑巨变,能够历经时间考验与人民选择的政党,才是真正强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已经用大量的实践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也必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很多人都很好奇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诀,一个政党能够始终保持初心、青春永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