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13日清晨,我们四男三女一行七人从拉萨向着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县方向出发了。当晚入驻拉孜县,第三届后藏物资交流会正好当天在县里开幕,黄澄澄的路灯下可以看到拉孜县城的主要街道两旁都搭满了简易的帆布商铺,街面散乱着些因物交会而产生的包装垃圾。
第二日启程时,街面已光亮如新,大多数商铺也掀开了门脸,露出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过大家无心逗留,因为下一站还很遥远,早饭过后,我们匆匆启程。
又是一天奔波,途经几个检查站,遇到一些小插曲又耽误了两个多时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去边境真是不容易。不知不觉间,我们与珠峰、希夏邦马峰擦身而过,在那里,海拔变得高了,视野里的山变得矮了。气温一路狂降,车里只有零下七度。我们有人开始耳鸣,开始体会站在巨人肩上、高处不胜寒的眩晕。
在寒流中抵达罗布村
14日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传闻中四大圣湖之一的佩枯错以神奇的一抹低调的光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顶着颠簸,迫不及待地用相机拍下又迫不及待地传上微信,虽然因天色阴暗不够明媚,但它的气势还是足以震撼我们的眼球。
在零下20多度的寒流裹挟中,飞车走石的我们终于在晚上7点38分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波绒乡罗布村。
车刚停稳,这个边境小村的村民就呼啦啦地围了上来,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衣着截然不同的我们。简单对话之后,他们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并帮我们找来村长,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委会大院。两个黑瘦的小伙迎出来,其中一个略高的叫佟开进,他是聂拉木县樟木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波绒乡拉布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也是我们到来之前,村里唯一的汉族人。另一个是26岁的那曲小伙加瓦。
佟开进把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让进一间生着炉火的小屋,那是他和加瓦的卧室。他熟练地往炉灶里加了几铲子牛粪,上面再压上一层细密的羊粪蛋,才坐下来和我们聊天。佟开进是甘肃人,2003年,20岁的他从西藏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分到聂拉木县樟木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工作,一晃就过了8年。2011年10月,西藏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佟开进被选为第一批驻村队员。
“当时我都没听说过波绒乡,对驻村也没什么特别感觉。来了发现这里挺美的,还着实兴奋了几天。”可不到一个星期,4600米的海拔就让佟开进逐渐感觉到了头疼、胸闷。他以为自己年轻,慢慢就会好转。于是不管不顾地和另外3名驻村队员一起投入了为期一个月的走村入户调研,“尽管村民很配合,但语言沟通艰难,加之身体不适,对环境不了解等因素都造成工作进展缓慢。后来一些村民有意无意的都教我几句藏语,现在连比带划我也能和他们简单交谈了。”说到村里的概况,佟开进如数家珍,“这里有36户人家,256人……,对了,今年又生了4个孩子,该是260人。有13名党员,其中5名也是村委会干部。”
看有远客到来,几个先前围观的村民立刻摸黑去冰窟背了几桶结着冰碴的水回来。
“村里靠太阳能蓄电,每晚可以供电两小时左右。没有自来水,阿旦大姐和许多村民每天都会从冰窟里帮我们背水,还送牛羊粪给我们取暖。”佟开进说,在这里,工作队员和村民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大家都会互相帮助、照顾,有时村民会来要个方便面、鸡蛋什么的,他们也从不拒绝。我们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轮番来探望、寒暄。我们拿出饼干给妇女和孩子们吃,其余的男同胞则享受香烟待遇,他们憨憨地笑着十分开心地接受,没有一个扭扭捏捏,直至夜里十一时以后大家才陆续散去。
我们的房间就在他们的隔壁,是村里的会议室,此刻却俨然是个大冰窖。七张藏式卡垫床靠着东西南三面墙一字排开,似乎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五六只过冬的麻雀被我们惊动得在屋里飞来飞去,大概嫌我们打搅了它们。等我们陆陆续续钻了睡袋,关了灯,它们倒也安静下来,相安无事地共同进入了梦乡。
喇普德庆寺的壁画和僧人们
第二天一早,我们用湿巾擦了脸,热了随身携带的八宝粥吃,然后就和佟开进等一起登上了位于罗布村身后的喇普德庆寺,当天正好寺里有法事。
寺院建在一块大石顶上,三面悬崖,东面有一大片废墟。在废墟的大门边立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普寺”汉文与藏文两块石碑。站在寺院的残垣断壁之上极目远眺,罗布村与佩枯错正从夕阳的抚摸下慢慢苏醒过来,在本钦雪山和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充满诱人的魅惑。
喇普德庆寺是苯教寺庙,罗布村村民们都是虔诚的苯教信徒。镇寺之宝是有着2600年历史的左旋海螺,据说是释迦牟尼时代的宝物,与萨迦寺镇寺之宝右旋海螺有着同样的神效。在当地,寺院的名称为“巴喇普达日贡”,意为“巴姓喇嘛的寺院”。巴氏家族是苯教六大氏族之一,喇普德庆寺由“巴丹杰桑波”大师始建于公元1234年。巴氏家族在喇普德庆寺生活了十三代。
走进黑洞洞的大殿,踩着不平整的地面,我们的眼睛仿佛找不到可视物件,直到几缕阳光从玻璃天窗上洒下,让我终于略微看清了这是一座十分微小的殿宇,顶上结着些残破的蜘蛛网,供奉的酥油灯尚未点亮,清水盏都结成了冰。寺里的冷清是我在拉萨任何一座佛教寺院不曾见到的景象。但在那些充斥着裂痕、水渍的墙面上却保存着大量古老精美的苯教壁画。资料上描述,“其创作年代至迟当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寺庙内现存的壁画,更可列为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境内留存至今而年代最早的苯教壁画行列,甚至有可能是最早者。”喇普德庆寺也因此被列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之一。
一刻钟后,该寺的十二名俗家弟子陆续来到。他们身着特制的僧服,一部分端着“朵玛”到屋顶做法事;一部分进入殿堂开始擦拭铜质灯盏,再逐一填进灯捻,加上酥油,供奉好清水,然后開始各就各位诵经……终于有了氛围。
我们则摆好各类照明设施、铝梯、照相机等工具,开始我们记录壁画的工作。在灯光的抚摸下,我终于看清佛殿四周那些陈旧而色彩斑驳的墙壁上,竟然满布着一个生动而鲜活的佛国世界,苯教的神秘在那一刻静静注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仿佛出气声过大都会惊动了墙上众神。壁画构图的主要方式是中心构图法,暨主尊身边立着两个胁侍,在其边上再画上由大鹏金翅鸟、龙女、四爪龙、骑兽童子等构成的六拏具形成一组主图。在主图之间,繁密地画着棋格排列式的诸佛、菩萨、弟子、上师、明王、供养天等各方神灵。同行的好几位皆是西藏壁画研究领域内的高手,什么样高级的壁画没见过?但见了这里的壁画,还是惊叹不已。他们屏住呼吸专注地记录着,似乎生怕一个大喘气就惊飞了神佛。 中午时分,几位阿加上山为大家做了一大锅羊肉吐粑,他们邀请我们同吃但没有筷子,几个男同胞呼呼往嘴里倒着,加上舌头的灵活运动,风卷残云地就吃掉了好几碗,我端着碗不知所措,一位阿加就从柴堆里随手掰了一节树枝给我,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树枝把面块和羊肉粒赶进了嘴里,那是一种没有任何添加的原始香味。
拍摄过程十分枯燥,镜头在一寸寸地移动,气温却一度度降低。直到傍晚才收工,大家都冻得快要伸不直手指。而那些个俗家弟子却毫无怨言地一直陪伴着。他们希望因为寺院有这些珍贵的壁画而被重视,从而有机会获得国家拨款重建。
今年43岁的丹增桑布是如今喇普德庆寺唯一的喇嘛,13岁就出家为僧。他不仅在巴青县的寺院学过经,还在丁青孜珠寺、日喀则的热林雍仲林等苯教大寺里学习过,也转过冈仁波齐,那次是196个苯教信徒逆时针转神山的大盛会。我们上山时他正云游在邻村做法事,于是我们在返程途中专门去白玛曲林寺寻访了他。他为我们介绍了寺里的基本情况,说寺院周边的废墟其实是六年前罗布村的旧址,直到2009年,村民才全部搬到山下。看我们奇怪苯教喇嘛为何到佛教寺院?他说苯教与佛教有很多内在联系,所以也存在相互交流和学习。
驻村队员佟开进
从山上下来,远处的湖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悠然自得地忙碌起家中的活计,牛羊闲散地在山间、溪水边漫步,健壮的黑狗随意地卧在路边、墙角,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如同一朵朵绽放的向阳花,嬉笑打闹着无比快乐……那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安详让我们不愿挪步。
看到那些太阳能路灯,羊圈,水泥路,我想起了头晚佟开进给我看的那份《罗布村三年发展规划》。那是2011年年底,佟开进和队友们根据调研情况,分析了罗布村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制定出“安全饮水,小型发电厂维修,修建羊暖圈,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通讯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和植树造林,修建游牧民临时居所”等九项加强罗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细则,这项为期三年的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进展得很顺利。佟开进自豪地说:“目前除了公路建设,其他都按规划完成了。22座羊暖圈上个月刚刚完工,以后村民冬天也能照常接羔育幼,这项工程起码确保了3000余只羊羔的存活。”
2012年2月份,佟开进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有一次他热情地帮助村民往坡上推车,用力太猛导致两眼黑就晕了过去,结果村民还以为他太累,自己躺到路边睡着了……他不得不请假休养一段时间,“回老家时,家里人看到我都不认识了!”佟开进自嘲道:“几个月的高海拔、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脱去了以前那张特别白嫩的脸,现在我更像罗布村的村民了,呵呵。”
2013年10月,佟开进再次回到罗布村,村民看到他非常亲切。这次还多了一位叫加瓦的26岁的小伙子一同驻村。加瓦老家在那曲,2011年毕业于拉萨师范学校,在聂拉木县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工作。虽然他对村里的语言也不太熟悉,但多了个人也多了份力量,他们通过慢慢学习,现在不但能与村民交流,还能把政策宣讲、新旧对比、感恩教育等多种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先把自己当村民了,所以村民也很买账,每次来参加活动几乎没人缺席。
佟开进很明白他们驻村的五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维稳工作,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题。写来就三十个字,做起来每一件都不容易,但他们竭尽所能。“去年通过我们工作队积极协调为村里的建设落实项目,全村所有劳动力都参与到工程建设上来。2012年全年落实了路面维修、水利灌溉、硬化等6个项目,解决了全村劳动力农牧业之外的创收,务工收入有20多万呢,打破了往年零就业的状况。”说到这些,佟开进特别自豪。
佟开进特别提到了致富能手、喇普德庆寺寺管会主任托多,“托多在乡里开了商店,购买了翻斗车、拖拉机,算是村里的富人,除了配合工作队日常工作,他还富裕不忘乡亲,时常帮助贫困户次仁吉律一家五口,前后帮扶她家几千元的物资,这些钱在这个贫困的村里算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托多自己则说,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自己得到了政府的诸多帮扶照顾,所以他就以感恩的心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
次日下午,佟开进和加瓦陪我们去美丽的佩枯错湖畔转了转。往回走时,要爬那些软绵绵的沙山,我们走得十分缓慢、吃力,好幾次都因为心跳过快而停下来休息。他们两人边走边等我们,佟开进聊起另一次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们20多人去一个牧场修畜饮水水池,一路都在翻越连绵不断的沙丘山,大伙顶着烈日,走一步陷一步,十分吃力,6公里的路硬是走了6个多小时……当时觉得自己很崩溃,好想立刻结束驻村工作……”说起唯一一次打退堂鼓,佟开进至今记忆犹新,“不过畜饮水水池修好后,看到牧民感激的眼神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回村路上,沿途总有村民和两位队员打招呼,他们都亲热地叫佟开进“小冬”,对于这个误读佟开进接受得很自然,佟开进也能叫出每一个村民的名字,还能随时告诉记者每个村民的家庭状况。这时,一只体型较大、跛脚的老羊神态倨傲地从路中间走了过来,佟开进让过它,玩笑地说:它可是村里的老大,是桑姆家的放生羊。路过一个外来推销服装的地摊时,一个村民拿着一条灯芯绒裤子叫住了佟开进:“小冬,这个80元,贵不贵?”佟开进仔细看了看:“你给他还60元就差不多了。”于是村民又折回去还价,那种信任不言而喻。
当晚,佟开进从村里买回半只羊炖给大伙吃,我帮着配了调料。羊肉煮熟后,我自然地切了两个冻萝卜加进去,萝卜冻得很透明。佟开进说:“冻了好,冻了就不会坏了。这些我们要吃大半月呢。”望着纸箱里余下的几只冻辣椒、冻青菜,我心里忽然意识到我切那两个萝卜是多么奢侈的行为。
“现在我们最想完成的就是尽快帮村民改善交通条件差的现状,让罗布村的面貌有更大变化。”佟开进说目前正在通过乡里协调交通部门争取项目,希望能在2014年把资金落实到位,“这个光靠工作队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部门支持。交通条件不好,小孩子们上学就很困难,特别是冬季,村民们用摩托车接送孩子,冷不说还不安全,遇到路面结冰出行就更艰难了。”缓了缓,佟开进又说:“如果能为乡小学配一辆校车该多好啊。”
佟开进的开心与不开心都和罗布村紧密相关:“我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能为村民们解决不少生活上的困难,和他们相处得如同家人一般;最不开心的事,是这里一些村民们的思想还相对落后保守,比如他们只希望孩子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我和其他队员正努力摸索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他们……”
回到拉萨,写完那篇新闻通讯,我和佟开进通了一次电话,问他什么地址可以收到我们的报纸。聊天中得知加瓦去了县城,现在就他一人在驻地。他笑着说:“你们走后天气更冷了,我已经弹尽粮绝了!菜没了,米没了,好在还有方便面。”我担忧地问那怎么办?他说每天能吃一个方便面就饿不着,没事。还说村里虽然冷,但大家身体都很好,几乎没人生病……听到我感冒的声音,他嘱咐我多保重。最后他还是向往地说了句:真想吃那些好吃的东西。我说,下次来拉萨,你想吃啥,我请你。他开心地笑了。放下电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是他们默默地付出,基层百姓才得到了更多的福祉,党的声音、国家的政策也才变得有了温度。
静静的罗布村
在罗布村的两天里,我为嘎次仁、其美、边巴等20多名村民拍了照片,他们不顾天寒地冻,穿着自认为很好的、却很单薄的衣服认真地在我面前摆好姿势。他们喜欢抚摸我的相机,喜欢我把他们的照片一张张显示给他们看。他们不知道记者是什么职业,却因为我们是佟开进和加瓦的朋友而欢迎着我们,不顾寒冷地为我们一次次从冰窟背水,让我们饮用,配合着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在村子里遇见,他们也会热情主动地和我们搭话。我那半生不熟的藏语居然也在那时得到了极好发挥,时不时还能为大家做一些翻译……我最初拍照只是为了留取资料,但后来,我却想给这些常年与外界隔绝的村民留一份纪念,我郑重地答应,回去后一定把照片都洗出来托人带给他们。他们听了喜形于色,相互转告了我的承诺。
离开时,清晨的罗布村还未完全苏醒,十分安静,但我们已经把它深深刻进了记忆——
静静的罗布村,有喇普德庆寺那样神秘的苯教寺院;静静的罗布村,有充满传奇的佩枯错;静静的罗布村,有阿丹、托多那样善良淳朴的村民;静静的罗布村,有佟开进、加瓦那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驻守者……
(原载于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子嫣
第二日启程时,街面已光亮如新,大多数商铺也掀开了门脸,露出琳琅满目的商品。不过大家无心逗留,因为下一站还很遥远,早饭过后,我们匆匆启程。
又是一天奔波,途经几个检查站,遇到一些小插曲又耽误了两个多时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去边境真是不容易。不知不觉间,我们与珠峰、希夏邦马峰擦身而过,在那里,海拔变得高了,视野里的山变得矮了。气温一路狂降,车里只有零下七度。我们有人开始耳鸣,开始体会站在巨人肩上、高处不胜寒的眩晕。
在寒流中抵达罗布村
14日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传闻中四大圣湖之一的佩枯错以神奇的一抹低调的光泽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顶着颠簸,迫不及待地用相机拍下又迫不及待地传上微信,虽然因天色阴暗不够明媚,但它的气势还是足以震撼我们的眼球。
在零下20多度的寒流裹挟中,飞车走石的我们终于在晚上7点38分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波绒乡罗布村。
车刚停稳,这个边境小村的村民就呼啦啦地围了上来,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衣着截然不同的我们。简单对话之后,他们明白了我们的意图并帮我们找来村长,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委会大院。两个黑瘦的小伙迎出来,其中一个略高的叫佟开进,他是聂拉木县樟木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波绒乡拉布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也是我们到来之前,村里唯一的汉族人。另一个是26岁的那曲小伙加瓦。
佟开进把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让进一间生着炉火的小屋,那是他和加瓦的卧室。他熟练地往炉灶里加了几铲子牛粪,上面再压上一层细密的羊粪蛋,才坐下来和我们聊天。佟开进是甘肃人,2003年,20岁的他从西藏农业广播学校毕业,分到聂拉木县樟木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工作,一晃就过了8年。2011年10月,西藏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佟开进被选为第一批驻村队员。
“当时我都没听说过波绒乡,对驻村也没什么特别感觉。来了发现这里挺美的,还着实兴奋了几天。”可不到一个星期,4600米的海拔就让佟开进逐渐感觉到了头疼、胸闷。他以为自己年轻,慢慢就会好转。于是不管不顾地和另外3名驻村队员一起投入了为期一个月的走村入户调研,“尽管村民很配合,但语言沟通艰难,加之身体不适,对环境不了解等因素都造成工作进展缓慢。后来一些村民有意无意的都教我几句藏语,现在连比带划我也能和他们简单交谈了。”说到村里的概况,佟开进如数家珍,“这里有36户人家,256人……,对了,今年又生了4个孩子,该是260人。有13名党员,其中5名也是村委会干部。”
看有远客到来,几个先前围观的村民立刻摸黑去冰窟背了几桶结着冰碴的水回来。
“村里靠太阳能蓄电,每晚可以供电两小时左右。没有自来水,阿旦大姐和许多村民每天都会从冰窟里帮我们背水,还送牛羊粪给我们取暖。”佟开进说,在这里,工作队员和村民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大家都会互相帮助、照顾,有时村民会来要个方便面、鸡蛋什么的,他们也从不拒绝。我们的到来,引起了村民们轮番来探望、寒暄。我们拿出饼干给妇女和孩子们吃,其余的男同胞则享受香烟待遇,他们憨憨地笑着十分开心地接受,没有一个扭扭捏捏,直至夜里十一时以后大家才陆续散去。
我们的房间就在他们的隔壁,是村里的会议室,此刻却俨然是个大冰窖。七张藏式卡垫床靠着东西南三面墙一字排开,似乎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五六只过冬的麻雀被我们惊动得在屋里飞来飞去,大概嫌我们打搅了它们。等我们陆陆续续钻了睡袋,关了灯,它们倒也安静下来,相安无事地共同进入了梦乡。
喇普德庆寺的壁画和僧人们
第二天一早,我们用湿巾擦了脸,热了随身携带的八宝粥吃,然后就和佟开进等一起登上了位于罗布村身后的喇普德庆寺,当天正好寺里有法事。
寺院建在一块大石顶上,三面悬崖,东面有一大片废墟。在废墟的大门边立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喇普寺”汉文与藏文两块石碑。站在寺院的残垣断壁之上极目远眺,罗布村与佩枯错正从夕阳的抚摸下慢慢苏醒过来,在本钦雪山和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充满诱人的魅惑。
喇普德庆寺是苯教寺庙,罗布村村民们都是虔诚的苯教信徒。镇寺之宝是有着2600年历史的左旋海螺,据说是释迦牟尼时代的宝物,与萨迦寺镇寺之宝右旋海螺有着同样的神效。在当地,寺院的名称为“巴喇普达日贡”,意为“巴姓喇嘛的寺院”。巴氏家族是苯教六大氏族之一,喇普德庆寺由“巴丹杰桑波”大师始建于公元1234年。巴氏家族在喇普德庆寺生活了十三代。
走进黑洞洞的大殿,踩着不平整的地面,我们的眼睛仿佛找不到可视物件,直到几缕阳光从玻璃天窗上洒下,让我终于略微看清了这是一座十分微小的殿宇,顶上结着些残破的蜘蛛网,供奉的酥油灯尚未点亮,清水盏都结成了冰。寺里的冷清是我在拉萨任何一座佛教寺院不曾见到的景象。但在那些充斥着裂痕、水渍的墙面上却保存着大量古老精美的苯教壁画。资料上描述,“其创作年代至迟当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寺庙内现存的壁画,更可列为西藏乃至整个藏区境内留存至今而年代最早的苯教壁画行列,甚至有可能是最早者。”喇普德庆寺也因此被列为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之一。
一刻钟后,该寺的十二名俗家弟子陆续来到。他们身着特制的僧服,一部分端着“朵玛”到屋顶做法事;一部分进入殿堂开始擦拭铜质灯盏,再逐一填进灯捻,加上酥油,供奉好清水,然后開始各就各位诵经……终于有了氛围。
我们则摆好各类照明设施、铝梯、照相机等工具,开始我们记录壁画的工作。在灯光的抚摸下,我终于看清佛殿四周那些陈旧而色彩斑驳的墙壁上,竟然满布着一个生动而鲜活的佛国世界,苯教的神秘在那一刻静静注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仿佛出气声过大都会惊动了墙上众神。壁画构图的主要方式是中心构图法,暨主尊身边立着两个胁侍,在其边上再画上由大鹏金翅鸟、龙女、四爪龙、骑兽童子等构成的六拏具形成一组主图。在主图之间,繁密地画着棋格排列式的诸佛、菩萨、弟子、上师、明王、供养天等各方神灵。同行的好几位皆是西藏壁画研究领域内的高手,什么样高级的壁画没见过?但见了这里的壁画,还是惊叹不已。他们屏住呼吸专注地记录着,似乎生怕一个大喘气就惊飞了神佛。 中午时分,几位阿加上山为大家做了一大锅羊肉吐粑,他们邀请我们同吃但没有筷子,几个男同胞呼呼往嘴里倒着,加上舌头的灵活运动,风卷残云地就吃掉了好几碗,我端着碗不知所措,一位阿加就从柴堆里随手掰了一节树枝给我,于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树枝把面块和羊肉粒赶进了嘴里,那是一种没有任何添加的原始香味。
拍摄过程十分枯燥,镜头在一寸寸地移动,气温却一度度降低。直到傍晚才收工,大家都冻得快要伸不直手指。而那些个俗家弟子却毫无怨言地一直陪伴着。他们希望因为寺院有这些珍贵的壁画而被重视,从而有机会获得国家拨款重建。
今年43岁的丹增桑布是如今喇普德庆寺唯一的喇嘛,13岁就出家为僧。他不仅在巴青县的寺院学过经,还在丁青孜珠寺、日喀则的热林雍仲林等苯教大寺里学习过,也转过冈仁波齐,那次是196个苯教信徒逆时针转神山的大盛会。我们上山时他正云游在邻村做法事,于是我们在返程途中专门去白玛曲林寺寻访了他。他为我们介绍了寺里的基本情况,说寺院周边的废墟其实是六年前罗布村的旧址,直到2009年,村民才全部搬到山下。看我们奇怪苯教喇嘛为何到佛教寺院?他说苯教与佛教有很多内在联系,所以也存在相互交流和学习。
驻村队员佟开进
从山上下来,远处的湖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悠然自得地忙碌起家中的活计,牛羊闲散地在山间、溪水边漫步,健壮的黑狗随意地卧在路边、墙角,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如同一朵朵绽放的向阳花,嬉笑打闹着无比快乐……那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安详让我们不愿挪步。
看到那些太阳能路灯,羊圈,水泥路,我想起了头晚佟开进给我看的那份《罗布村三年发展规划》。那是2011年年底,佟开进和队友们根据调研情况,分析了罗布村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制定出“安全饮水,小型发电厂维修,修建羊暖圈,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通讯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和植树造林,修建游牧民临时居所”等九项加强罗布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细则,这项为期三年的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进展得很顺利。佟开进自豪地说:“目前除了公路建设,其他都按规划完成了。22座羊暖圈上个月刚刚完工,以后村民冬天也能照常接羔育幼,这项工程起码确保了3000余只羊羔的存活。”
2012年2月份,佟开进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有一次他热情地帮助村民往坡上推车,用力太猛导致两眼黑就晕了过去,结果村民还以为他太累,自己躺到路边睡着了……他不得不请假休养一段时间,“回老家时,家里人看到我都不认识了!”佟开进自嘲道:“几个月的高海拔、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脱去了以前那张特别白嫩的脸,现在我更像罗布村的村民了,呵呵。”
2013年10月,佟开进再次回到罗布村,村民看到他非常亲切。这次还多了一位叫加瓦的26岁的小伙子一同驻村。加瓦老家在那曲,2011年毕业于拉萨师范学校,在聂拉木县文化广播影视服务站工作。虽然他对村里的语言也不太熟悉,但多了个人也多了份力量,他们通过慢慢学习,现在不但能与村民交流,还能把政策宣讲、新旧对比、感恩教育等多种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们先把自己当村民了,所以村民也很买账,每次来参加活动几乎没人缺席。
佟开进很明白他们驻村的五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维稳工作,寻找致富门路,进行感恩教育,办实事解难题。写来就三十个字,做起来每一件都不容易,但他们竭尽所能。“去年通过我们工作队积极协调为村里的建设落实项目,全村所有劳动力都参与到工程建设上来。2012年全年落实了路面维修、水利灌溉、硬化等6个项目,解决了全村劳动力农牧业之外的创收,务工收入有20多万呢,打破了往年零就业的状况。”说到这些,佟开进特别自豪。
佟开进特别提到了致富能手、喇普德庆寺寺管会主任托多,“托多在乡里开了商店,购买了翻斗车、拖拉机,算是村里的富人,除了配合工作队日常工作,他还富裕不忘乡亲,时常帮助贫困户次仁吉律一家五口,前后帮扶她家几千元的物资,这些钱在这个贫困的村里算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托多自己则说,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自己得到了政府的诸多帮扶照顾,所以他就以感恩的心帮助那些需要他帮助的人。
次日下午,佟开进和加瓦陪我们去美丽的佩枯错湖畔转了转。往回走时,要爬那些软绵绵的沙山,我们走得十分缓慢、吃力,好幾次都因为心跳过快而停下来休息。他们两人边走边等我们,佟开进聊起另一次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们20多人去一个牧场修畜饮水水池,一路都在翻越连绵不断的沙丘山,大伙顶着烈日,走一步陷一步,十分吃力,6公里的路硬是走了6个多小时……当时觉得自己很崩溃,好想立刻结束驻村工作……”说起唯一一次打退堂鼓,佟开进至今记忆犹新,“不过畜饮水水池修好后,看到牧民感激的眼神就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回村路上,沿途总有村民和两位队员打招呼,他们都亲热地叫佟开进“小冬”,对于这个误读佟开进接受得很自然,佟开进也能叫出每一个村民的名字,还能随时告诉记者每个村民的家庭状况。这时,一只体型较大、跛脚的老羊神态倨傲地从路中间走了过来,佟开进让过它,玩笑地说:它可是村里的老大,是桑姆家的放生羊。路过一个外来推销服装的地摊时,一个村民拿着一条灯芯绒裤子叫住了佟开进:“小冬,这个80元,贵不贵?”佟开进仔细看了看:“你给他还60元就差不多了。”于是村民又折回去还价,那种信任不言而喻。
当晚,佟开进从村里买回半只羊炖给大伙吃,我帮着配了调料。羊肉煮熟后,我自然地切了两个冻萝卜加进去,萝卜冻得很透明。佟开进说:“冻了好,冻了就不会坏了。这些我们要吃大半月呢。”望着纸箱里余下的几只冻辣椒、冻青菜,我心里忽然意识到我切那两个萝卜是多么奢侈的行为。
“现在我们最想完成的就是尽快帮村民改善交通条件差的现状,让罗布村的面貌有更大变化。”佟开进说目前正在通过乡里协调交通部门争取项目,希望能在2014年把资金落实到位,“这个光靠工作队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级部门支持。交通条件不好,小孩子们上学就很困难,特别是冬季,村民们用摩托车接送孩子,冷不说还不安全,遇到路面结冰出行就更艰难了。”缓了缓,佟开进又说:“如果能为乡小学配一辆校车该多好啊。”
佟开进的开心与不开心都和罗布村紧密相关:“我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能为村民们解决不少生活上的困难,和他们相处得如同家人一般;最不开心的事,是这里一些村民们的思想还相对落后保守,比如他们只希望孩子读完小学就回家务农。我和其他队员正努力摸索更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他们……”
回到拉萨,写完那篇新闻通讯,我和佟开进通了一次电话,问他什么地址可以收到我们的报纸。聊天中得知加瓦去了县城,现在就他一人在驻地。他笑着说:“你们走后天气更冷了,我已经弹尽粮绝了!菜没了,米没了,好在还有方便面。”我担忧地问那怎么办?他说每天能吃一个方便面就饿不着,没事。还说村里虽然冷,但大家身体都很好,几乎没人生病……听到我感冒的声音,他嘱咐我多保重。最后他还是向往地说了句:真想吃那些好吃的东西。我说,下次来拉萨,你想吃啥,我请你。他开心地笑了。放下电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是他们默默地付出,基层百姓才得到了更多的福祉,党的声音、国家的政策也才变得有了温度。
静静的罗布村
在罗布村的两天里,我为嘎次仁、其美、边巴等20多名村民拍了照片,他们不顾天寒地冻,穿着自认为很好的、却很单薄的衣服认真地在我面前摆好姿势。他们喜欢抚摸我的相机,喜欢我把他们的照片一张张显示给他们看。他们不知道记者是什么职业,却因为我们是佟开进和加瓦的朋友而欢迎着我们,不顾寒冷地为我们一次次从冰窟背水,让我们饮用,配合着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在村子里遇见,他们也会热情主动地和我们搭话。我那半生不熟的藏语居然也在那时得到了极好发挥,时不时还能为大家做一些翻译……我最初拍照只是为了留取资料,但后来,我却想给这些常年与外界隔绝的村民留一份纪念,我郑重地答应,回去后一定把照片都洗出来托人带给他们。他们听了喜形于色,相互转告了我的承诺。
离开时,清晨的罗布村还未完全苏醒,十分安静,但我们已经把它深深刻进了记忆——
静静的罗布村,有喇普德庆寺那样神秘的苯教寺院;静静的罗布村,有充满传奇的佩枯错;静静的罗布村,有阿丹、托多那样善良淳朴的村民;静静的罗布村,有佟开进、加瓦那样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驻守者……
(原载于2014年第2期)
责任编辑:子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