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小学地理“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校本课程开发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素质教育、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概念引领下,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地处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市没有过多受到这股热浪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多见。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旨在开发一门适宜在格尔木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帮助小学生认识家乡环境、了解本地常见自然灾害、提高灾害中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 校本课程 高原地理 高原自然灾害 灾害自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中的教师为主体,并在实施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开发的多种选修课程。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地理校本课程,是根据本地本校特色、本年级学生特点,结合当地乡土地理优势条件设计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各种地理教学实践和课程开发。它依托于学校,立足于实践,突出了校本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实践性优势,是对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和稳定性’的国家课程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是实现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方式之一”①。
  青海省格尔木市是笔者的故乡,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笔者深切感受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不能仅限于初高中6年的学习,而应该从小学阶段起就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提高个人生存能力。尤其是本课程从区域地理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角度,结合安全教育,授予小学6年级学生灾害意识和自救常识,同时,让小学生对家乡有更多了解、更多热爱、更多保护。
  一、课程开发缘由
  1.独特的区域环境。
  格尔木市隶属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山势高峻,气势磅礴,盐湖资源储量大,富含钾、镁、锂、硼、溴、碘、铷及水晶、铅锌、煤等矿藏。
  在这片资源丰富、环境恶劣的土地上,生活着二十多万人,拥有10所小学,在校生约2万人。其中,格尔木实验小学是本次地理课程开发的实施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小学生对本地气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有一定认识,提高其在本地常见灾害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学生面临某种自然界的安全威胁。
  缺氧和高原缺氧影响人类健康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不同人在时间和程度上有差距。医学科学研究证明,高原缺氧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格尔木海拔2900米,居民高原病常发。高原缺氧影响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智力发育,并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例如造成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的损害。如何引导小学儿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以更好地适应高原缺氧症状、保护身体,显得十分重要。
  格尔木地区地震活动频发,近年来,每年都有可感知到的地震发生。8年前震惊全国的玉树地震及10年前举世瞩目的汶川地震,均在格尔木周边发生。而且,受其影响,格尔木均有房屋倒塌。同时,小学校园中地震来袭导致的小学生踩踏事故屡有耳闻。
  在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以每十年2.7%的速度急速减少,已然成为全球第三个臭氧空洞。这使得大气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影响。强紫外线辐射会诱发人体皮肤癌变,平流层臭氧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就会增加1.5%—3%。格尔木地区正处于青藏高原臭氧层薄弱区域。
  格尔木市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这样的气候特点使得格尔木草原火灾夏秋季节多发火灾,草原火灾火势猛,速度快,火头高,由于草原開阔,河流少,火借风势迅速蔓延。而且发生火灾时,由于草原风向多变,易形成多岔火头,能见度又小,极易形成火势包围圈,造成人畜伤亡事故。家住草原及周边的学生急需普及草原火灾的相关知识,并提高应对能力。
  3.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课程开发必要性。
  格尔木地区在小学阶段仅提供了一门地方课程,课程名为“地方”,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民族、宗教、文化等角度综合介绍格尔木地区概况,使小学生了解本地区,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未涉及地理灾害与自救内容。初高中阶段,该地区使用全国统一的人教版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其中涉及格尔木地区的内容仅有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笼统介绍。并且中学阶段没有学校对本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易发灾害与自救常识做课程开发。同时,这部分知识更适合在小学阶段教授,提早激发学生的灾害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因此,目前国家地理课本不能很好地切合当地学生的学习需求。
  4.课程内容的独特性。
  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在充分考虑区域气候、压强、地形、位置等信息基础上,以提高学生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生存率、减少灾害所带来的伤害为宗旨,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特点,不做过多抽象知识讲解,将自救常识融入演习、示范等操作性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灾害生存技能。例如,地震知识模块,基于该地区每年有可感知的地震发生的事实,编顺口溜让学生简要了解不同地震等级的表现、不同等级带来的危害程度等,重点讲解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地震来袭时如何选择逃跑路线、如何保护重要部位、被掩埋时如何求救等最实用的技能,是一门生存课程。
  二、课程目标
  地理校本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具体就本课程——高原地理与自然灾害中的自救而言,需要实现以下四个课程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本地自然生态环境概况及高原病。
  格尔木地区南面环山,北面邻柴达木盆地,土壤盐碱化、次生化现象非常严重。可可西里无人区内又生活着白唇驴、藏羚羊等多种珍稀生物。由于资源丰富,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导致许多诸如山体滑坡、石油泄漏、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海拔高导致大气压强低,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9%,常引发人体严重的缺氧症。轻则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食欲减退、眨眼障碍、乏力,重则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产生显著而持久的影响。
  2.帮助学生了解本区域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本区域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周边,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多发;臭氧层空洞范围逐年扩大,导致皮肤癌患者人数上升迅速;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夏秋季节荒漠草原易发生火灾。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及自救,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本地自然灾害中的生存率。
  3.强化学生在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应有科学的灾害成因解释、自救意识及自救能力,不盲目听信封建迷信,在学校、社区、自然中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能够将科学的灾害解释、自救能力反教育于家长,在这样的落后山区帮助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素质。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从古至今,我们经历了崇拜自然、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等过程,形成了科学的人地关系视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震频发我们不能阻止;臭氧层空洞的危险我们不能根治;自然火灾我们无法预防,但是可以减少这些带来的损害。
  三、课程内容
  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内含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两个课时,授课时间为六年级上半学期,课程类型为必修课,考试形式为教师评价等级与学生自评等级的累计。以下为该课程的五个主要模块:
  1.本地环境概况模块。
  本模块用以使学生了解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破坏的不可逆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和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本模块的学习中,主要关注五个主题,分别是:本地气候、本地动植物、本地生态危机、本地工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本地发展战略。经过这五个主题的学习,学生应对本地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从身边小事出发,践行环保行动。
  2.高原缺氧与缺氧自救模块。
  本模块用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缺氧、醉氧,培养学生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意识。使学生能够准确判断自己的身体状态并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自救。在本模块学习中,主要关注四个主题:不同海拔的空气含氧量、缺氧对身体的危害、缺氧状态下的身体反应、缺氧时的正确自救常识。
  3.地震成因及地震中的自救模块。
  在该模块中,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危险性和常见的地震逃生方法。主要关注的知识点有全球板块运动与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发生的前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策略、地震掩埋时的求救与自救。在该模块授课中,可以进行地震撤离的演习,帮助学生建立有秩序的逃生意识。
  4.臭氧层空洞与皮肤保护模块。
  在该模块中,学生需要了解冰箱、氟利昂、臭氧层、紫外线、皮肤癌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患皮肤癌疾病。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青藏高原臭氧层空洞的区域、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保护臭氧层的措施、臭氧层空洞的危害、臭氧层空洞下的皮肤保护常识。在该模块的授课中,可以采用户外紫外线测试的活动形式,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形象知识,让其意识到保护皮肤的必要性。
  5.荒漠草原火灾与火灾中的自救模块。
  学生在学习本模块后应了解什么是明火、野火、火势包围圈,风向、风力与火灾的关系,火灾中的基本逃生准则。在该模块需要讲解的内容有:荒漠草原火灾的成因与发生季节、荒漠草原火灾的预防、荒漠草原火灾现场的逃生策略、灭火器和消防栓的使用方法、烧伤后的紧急处理。在该模块的授课中,教师需要示范灭火器和消防栓的操作方法,必要时,请几位学生代表现场操作一遍,以便加深动作记忆。
  四、课程实施
  高原自然灾害与自救这门课程的实施,秉持三个原则:特色性、趣味性、实用性。而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协调社会教学资源,营造生动有趣的课程。
  学校在开设该校本课程时,可能会面临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如:药材、紫外线测试仪、自评量表等的短缺,为此,与附近医院的合作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演示中,让小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更容易其消化吸收。
  2.结合时事热点,开发课程模块。
  时事问题是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学生必然也有所接触,通过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模块,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走得更远、学得更多,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例如,女性家长普遍关注防晒与皮肤保护,可使学生与家长共同探索防晒霜的化学防晒与防晒服的物理防晒,哪种效果更佳。
  3.取材于生活,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任何知识只有应用到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才是有用的。例如,草原火灾及火灾中的自救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介质的火应如何熄灭,在做饭炒菜时起火即可轻松解决。
  4.发掘学生兴趣,打造活力校本课程。
  对学生而言,有用、有趣的课程才能使其在小学阶段记忆牢固。因此,本课程在课堂评价部分引入学生自评,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模块,继续入选下一学年教学,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模块,则用新的模块代替,如此循环,保证课程的活力。
  注释:
  ①王述华.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01):76-7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
  [3]徐兆兰.开发地理校本课程需注意的幾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07(3):70.
其他文献
揭示了模糊监督控制的变结构本质,可用以削弱在模糊监督控制中所出现的抖振,首次引入了模糊化的滑动模和边界层概念从而扩充了经典的变结构控制理论,给出了仿真结果。
研究了利用纳米分子筛与硅藻土组成的复合材料静态处理含铜废水.采用正交水平实验,优化了与分子筛复合的硅藻土的晶形、最佳配比及总投加量,测定了铜离子在复合材料上的吸附平衡
11月9日,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承办的学术年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本次年会受到高等院校和商务系统的积极响应,共150余人参会,收到61篇论文,挑选出11篇论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本文认为高中历史课堂中可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引领、史料研习、
信用证在国际结算中被认为是对出口商比较安全可靠的结算方式,然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蔓延的当下,却给出口商带来不少结算纠纷和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一则案例,重点分析疫情下采
商务我与发达国家首签自由贸易协议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日前在北京签署。根据《协定》规定,在货物贸易
期刊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人力资源指数分析报告指出,在广州、天津等15个城市的4个重点行业中,工资涨幅输给了物价涨幅。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自然主义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部半自传体性的代表作品,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十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主人
摘 要: 大学法语的课堂授课走的多是传统教学法的路子:单词—课文—语法—练习,这样做的最大优势是将语言基础知识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学生基本功扎实,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口头交际能力几乎为零。事实上,关于大学法语课程改革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近几年似有更盛之势,但往往只限于纸张上的呐喊,落实到课堂操作上很难。本文立足于法语课堂: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实施了为期半年的大学法语听说练习,师生皆小有
充分把握场地特征和总体规划,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合理组织环境空间格局,沿承新老校区历史的文脉,创造出赋予现代高校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