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滩涂变身美丽渔港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ve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 019年开海节当天,水上运动爱好者在侨港海滩尽兴游玩。

  夏秋时节,正值侨港旅游旺季,白天游人如织,晚上灯火辉煌,熙熙攘攘。侨港镇水产协会会长、归侨吴方权说,现在是伏季休渔期,等开海了,侨港将会更热闹。
  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是中国最大的归侨安置点,1.8万多人的小镇,95%以上人口是1978年从越南回来的归侨、侨眷和归侨的后代,这里曾被联合国难民署评为“世界安置难民的光辉典范”。1979年,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在北海市郊区电建村附近的一个天然港湾建设“华侨渔业公社”,也就是当年的北海市侨港镇人民公社,后来更名为侨港镇,是唯一安置归侨的镇,集中安置越南回来的归侨7700多人。
  当时的归侨踏浪奔波,逃离越南,回到祖国,在荒凉滩涂安营扎寨。如今,经过40多年的艰苦创业,归侨们把昔日的荒凉滩涂建设成为美丽而繁华的滨海小镇,过上了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忆往昔几多坎坷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风云变幻,越南对华政策突变,掀起反华排华浪潮,大批华侨被迫从海上摇着小木船“逃难”,九死一生,回到祖国。当时国内的安置点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云南4个省区,广西是印支难民入境最多、接待安置最多的省份,而北海是难侨海路入关的最主要关口。
  1978年初,北海港海面上每天都出现几十艘大小不一的木帆船,船上挤满了从海外被迫漂回来的难民,争先恐后地涌进北海港。
  “那是我们的逃难史。当年,我31岁,我们一家大小25人,摇着两艘小船从南向北漂泊,很忐忑、彷徨、迷茫,不知道哪里能安身。那半个月吃住都是在船上。白天我们三兄弟和姐夫轮流划船,晚上就睡在没有睡垫的船板上。划船把手都划破了皮,起了水泡,磨出了血印。”今年74岁的侨港镇归侨文化促进会会长周胜林说起当年经历,仍感不堪回首。
  今年63岁的黄家光和周胜林有着类似经历。黄家光所乘的小木船,只有五六米长,属于“纯手动挡”型的,船上坐了老老小小十几人,在茫茫大海漂泊大半个月,才抵达北海港。
  如今在侨港镇的码头,仍然可以见到这种长度只有五六米长的小木船,当地人称“三角艇”。这是当年渔民们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大难临头之际又成为唯一的逃生工具。
热闹的侨港风情街

  “当时,我才15岁,和母亲带着两个弟弟手摇‘三角艇’夹杂在回国的人群中。离开越南婆湾岛,我们沿着岸边慢慢摇,有风就停在岸边,没风就继续走,一路大概漂了18天。”归侨吴方权说。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遗代表咸水歌传承人郭其友曾用疍家咸水歌唱出当年的艰辛:“摇艇回来唱……越南排华惨……拖儿带女走过关……”
  据悉,当时,每天有60多艘船只漂过茫茫北部湾,最多一天达1800人,到1979年12月,先后有1万多人从海上涌入北海。今年49岁的归侨张炎塍说:“大海上,密密麻麻的船。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那场面好悲壮、好凄凉!”
  那时的中国,处在对外开放前夕,经济比较落后,物资比较短缺,人们温饱都成问题。“但是,祖国没有嫌弃我们,而是张开怀抱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很是感动和感激。”周胜林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


  彼时,北海还是一个小城,城区面积只有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7万。一下子涌入1100多艘船艇、1万多名归侨,接待安置的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寻求“更好”的出路,有一定经济实力或者海外有亲戚朋友的,很多选择通过各种途径又漂向海外,转往第三国,这其中就包括周胜林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而周胜林没有去,跟大部分归侨一起,选择了留在祖国。“这里就是我的根,我不想再流浪了。”周胜林说。
  1978年5月13日,北海成立安置难侨领导小组,当时的市委副书记韩克担任组长,从各个单位抽调63名干部职工参加安置工作。北海市政府首先在统战部设立难侨接待站,负责救济物资发放和管理。随后,在海角路西段至地角港路段搭建临时的油毡棚屋,架设电线,安装电灯、自来水设备,设立安置点发放棉被、蚊帐、衣服及生活用具,为归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张炎塍说:“我的印象,每天中午、晚上,政府都统一发放奶粉、南瓜、蔬菜等。”
  单纯的救济绝非长久之计。最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方案是将难侨们安置到林场,其中有802人最先被安置到钦廉林场,775人安置在防城港企沙,另外又先后安排了1477名越南归侨到赤江华侨陶器厂,剩下的7700多名难侨继续留在侨港,等待安置。
  部分难侨们对安置到林场有抵触心理。归侨张志英说:“大家反应很强烈,说我们肩不能挑,腿不能跑,上肢发达,下身苗条,我们在海边生活久了,这些‘咸水鱼’放到淡水里养,就会死。”
  1979年3月15日,北海市召开难侨渔民座谈会,会上难侨表示,他们祖籍广西沿海,世代与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带的渔民来往密切,一致要求“上船下海”,不愿意“上山下乡”。
  在认真听取难侨们的意见之后,北海市向自治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将难侨们组织起来,在北海市郊区电建村附近的一个天然港湾成立“华侨渔业公社”集中安置。1979年6月2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联合下文,批准成立北海华侨渔业公社,在世界上开啟了一个全新的安置模式。   随后,中国政府拨几千万元专款和建筑物资,建设渔港、码头、住宅、学校、市场、商场等;联合国难民署也提供几百万美元援建渔业公司、冷库、医院和小型修船厂等。到1981、1982年,陆续建成55幢1000多套公寓住宅楼和配套建设的行政办公楼、医院、学校、造船厂、冷冻厂、商店以及供水、供电、道路街道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7700多名难侨从油毡棚屋搬进了新房,有了安居之处。

“漂”来小镇大“变身”


  在广西,渔船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非侨港莫属。这里有被誉为“华南第一大渔港”之称的电建码头,有北部湾最大的渔货交易中心,在此停泊的渔船多达1200艘,码头年交易量20多万吨,总产值达23亿元。谁能想到,41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滩、潮泥地!
  在这“漂”来小镇不仅要安居,更要乐业。20世纪80年代初,一部分归侨安置在华侨渔业公社的政府、医院、学校、企业上班,但大部分还是“上船下海”,继续从事海上捕捞活动。
  新港口和码头是当时难侨安置工程中最大的建设项目。参与当年码头建设的吴方权介绍,1980年元宵节刚过,挖泥船就进场施工,400多名建港工人三班倒轮着干,最后电建码头在5月中旬按时竣工。
  “几百艘归侨渔船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为渔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吴方权说。
  北海三面濒临北部湾,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捕捞历史悠久,渔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地角、外沙、高德、咸田和涠洲等乡镇。和这些地方相比,成立之初的华侨渔业公社的渔船数量虽多,但产量和销售收入却是最低的,因为生产工具和捕鱼方式落后,也是几代海外漂泊的疍家人未曾遇到过的挑战。“当时,侨港大部分都是风帆船,靠放网、钓鱼维持生活,去不了远海,去不了其他地方,只能在北部湾沿岸捕捞。”吴方权感慨。
  为了寻求出路,1980年大年初八,时任公社副主任张志英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蛇口考察,结果让他大开眼界:当地与港商合作进行补偿贸易,即由港商提供资金购买渔船设备、公社将捕捞的鱼虾卖给对方。这种做法使蛇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侨渔业公社能否学习呢?
  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外贸部门才有权出口,这种贸易方式在广西还没有先例。考虑到难民的特殊性,时任公社主任谭大庄觉得可以大胆尝试,并得到北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第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外经委破例同意华侨渔业公社在广西率先尝试补偿贸易。谭大庄代表公社与香港兴伟水产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协议,由港商提供130万元港币,用于购买进口木材及其他生产资料,组装渔船发展生产;公社则将捕捞产品以高于当年广交会3%—5%的价格卖给对方。
  在补偿贸易的带动下,公社将传统的储藏方式改为冰冻保鲜储藏,鱼虾质量得到了保证,增强了竞争力。仅仅一年后,华侨渔业公社的渔业产量就增加了7倍,产值增长3倍多,原来的小船发展到三四十米长的机船,马力从十几匹发展到上千匹。“用补偿贸易,我们组建了一个公社捕捞队,4条船,赚的钱安置难侨、搞冰鲜船。我们还引进各种先进的探测仪、雷达等设备,海上捕捞能力越来越强。”谭大庄回忆。
  1984年11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新港镇人民政府,终结公社体制,实行政企分设。1987年,新港镇正式更名为侨港镇,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越南归侨聚居的镇级行政区域。當年,侨港镇渔业产量和销售收入已跃居北海市第二位。到1995年,侨港镇超越地角成为北海第一渔业重镇,60%的家庭收入超过万元。
  进入21世纪,侨港的渔船再次升级:木船换铁船,向远洋进军。李瑞振与亲戚朋友合力筹款装了一批铁船,捕捞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几倍。如今,他领导的企业——广西海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侨港镇最大的民营企业。
  41年弹指一挥间,在党的政策、政府的扶持、侨民的努力下,当年仅有600多艘“三角艇”的侨港镇,已经发展到拥有各种渔船2000余艘,其中500多艘为远洋大功率渔船,总马力达到26万多千瓦。目前,侨港镇拥有10多个渔业公司,海产品深加工企业10多家,每年水产品交易量近50万吨,是广西最大的渔业生产、海产品深加工基地。
  从近海捕捞到远洋作业,从简单的制冰到渔船的修造,从海洋运输到水产品收购加工和精加工,侨港镇实现了海洋产业链条的全覆盖。
  渔业繁荣发展富了归侨,更美了侨乡。如今的侨港,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街道干净整洁,学校、医院、市场、公园、文化中心、购物中心等生活休闲设施一应俱全。为了保障侨港快速发展急剧增长的用电需求,南方电网广西北海供电局近5年来,共投入708万元用于完善侨港电网,新增配电变压器19台,新建配电线路11.86千米,让侨港人生产生活都能用上充足电、放心电。
  “玩在银滩,吃在侨港。”每逢周末节假日,华灯初上,越南春卷、卷粉、蟹仔粉、煲仔粉、鸭仔粉、炒螺、烤生蚝、烤鱼、炒冰、糖水轮番登场,侨港风情街已经成为人们的“深夜食堂”、外地人来北海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350多万人次。2019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0.87亿元,水产品产量10.42万吨,渔业总产值1.87亿元,鱼货交易量30多万吨,总产值4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3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2.72万元。小康生活的幸福感写在侨港人的脸上。

“三个侨港”齐发力


  侨港的难侨渔民安置模式,在新中国难侨安置史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率先实现行政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管理融入社会,被联合国难民署评为“世界安置难民的光辉典范”。也正是这些创举,使这个昔日全国最大的难民安置点、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乡镇、最难最穷的渔村,发展成为全国最富的渔村,还先后获评“全国文明镇”“全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侨港镇镇长郑道富对记者说,2018年,侨港被列为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2019年完成建设“海洋特色小镇”的规划,现在正致力于海洋产业和异国风情滨海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抓好“三个侨港”建设。
  首先是建设“陆上侨港”。侨港镇将进一步优化老街区空间布局,以越南风情提升老街区商业建筑格调。加强总部经济建设,把侨港的生产加工企业外迁至产业园区,腾出更多的空间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银海区还将融资80亿元对侨港进行旧城改造,让侨港更加宜居宜业。“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华侨公寓住宅楼,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均为砖水泥预制板结构,户型多为40平方米左右。经过近41年的风雨,房屋墙体已出现裂缝,居住的面积远远不能满足侨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需要,也影响着侨港经济的发展,因此需大力改造。”郑道富说。
  其次,大力建设“海上侨港”。侨港镇转变发展方式,规划建设海洋牧场,发展海洋养殖,做到生产和生态双赢。目前,海洋牧场面积已达2万多亩。镇里将利用优质的沙滩、广阔的安全海域,开展高端游艇、摩托艇、牵引降落伞、滑板冲浪、沙滩足球、风筝板等体验式旅游项目。
  在“海外侨港”方面,侨港镇将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风,加强海外合作,特别是密切与东盟各国的渔业合作。侨港的广西海洋投资集团已与斯里兰卡、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签订渔业合作协议,钦国冷冻有限公司也投资3.5亿元,在非洲的毛里坦尼亚建设远洋渔业合作基地,“海外侨港”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四十余载峥嵘岁月、潮起潮落,四十余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一代又一代侨港人在这里安居,在这里奋斗。“侨港与全国一起进入新时代,侨港的明天将更美!”北海市委书记王乃学对记者表示。
其他文献
暑假邻居让我帮他家上初三的孩子补习语文,主要是帮他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困惑,顺便指导他练钢笔字。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怎么好,还有一年就要面临中考了,所以很想把语文科补上。他让我讲解的是练习册上的课外记叙文,因为他不明白应该怎样去解读文章。于是我就和他一起看文章,然后让他在读懂的基础上去归纳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最后让他根据文章后的习题在文中找到答案。很快他就会做了,我又给他讲了一些其他文体的一般解
【内容摘要】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把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反馈图式,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钻研和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但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将逐渐完善,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
7月25日,中國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7月9日,航拍开元寺。(蒋启明 摄)
【内容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改变。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英语阅读 阅读技能 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常有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上了高三,为什么其他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成绩也能突飞猛进,可语文成绩却不见起色,学习也变得无所适从?到底该怎样才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艰苦摸索,有的为了提高成绩,通宵达旦,发奋苦读;有的埋头题海,训练卷作了一厚沓;还有的学生费尽心力,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结果却是收效甚微。于是浩叹连连:学好语文真难呀!  学好语文真那么难吗?其实,如果我们能从高一开始,
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曾一再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  一、教学观念上的问题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在日常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知识,拓展视野,激发学
【内容摘要】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张扬了爱心和人梯精神。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本文主要从“责任、尊重、宽容”三个方面来探讨师爱的内涵。  【关键词】陶行知 师爱 责任 尊重 宽容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
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公开发布,横琴奏响了粤澳合作新序曲。据了解,横琴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在促进澳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方面聚焦发力,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深化琴澳全方位合作、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澳珠极点融合发展核心引擎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为俯瞰横琴与澳门夜景。(无人机照片,袁天晓 摄) 无人驾驶送餐车亮相哈工大  近日,四輛
8月3日,“潇洒康巴人”康巴风情城市巡游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街头上演,庆祝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马铭言 摄)8月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扎西科赛马场举行庆祝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图为马术表演。(马铭言 攝)8月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扎西科赛马场举行庆祝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图为藏族传统舞蹈表演。(马铭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