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与自然本就应该和谐相处,人与地理更应该相互依存。人生活在土地上,应合理利用土地,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下的土地性质,而产生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深挖地理的内涵,尊重自然,重视国土资源。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理念,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对地理的认知空间,提高地理的宏观思维意识。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法
引言:
现代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环保建设。地理的学习中,不能只看浅层面的知识疑问,还应深入地理进行人地协调观的讨论。高中阶段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自然问题,以更加人性化的观念树立环保思想。高中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从学生基础认知出发,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机制,促使我国的高中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从地理的知识中获得精神层面的熏陶。
一、人地观念在高中地理中渗透的意义
(一)实现新课程教学要求
素质教育下,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意识,探索地理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在地理学习中死记硬背,在人地协调观建立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自然、环境、环保的问题具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人地协调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获得地理学科的精神熏陶。
(二)丰富教学活动
人地协调观让地理的知识不再单调与苍白。学生们在面对地理晦涩的知识时,往往求知欲不强,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当人地协调观成为地理探索的核心与关键点,很多问题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具有探索趣味性,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学习何其重要,丰富了地理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也让地理课余的活动多样化。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可创设情境将地理的场景直观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灵动多变的地理环境。教师应积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利用融声音、色彩、图片、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学习《城市与环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及周边生态环境巨大的变化。以此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在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感受、体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还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例如: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问题:(1)什么是人口容量?(2)人口容量这一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3)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超过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会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进行理论升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三)采用生活化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通过生活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协调观”,应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拿出山区修建公路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结构稳定性造成的损害而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查找资料,分析案例,并总结出如何降低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分析,能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还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分析案例,解決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某城市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通过合作查找资料,了解该城市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危害,并分析探究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从学生的参与查找、分析探究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掌握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从而促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例如,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中,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回馈,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人与自然环境发展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促使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惠飞,王滔滔,郭芳英.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以中图版必修城市化为例[J].地理教育,2019(2):20-22.
[2]沈新荣.人地协调观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究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36-37.
[3]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33.
[4]苗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设计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4):25-2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法
引言:
现代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与环保建设。地理的学习中,不能只看浅层面的知识疑问,还应深入地理进行人地协调观的讨论。高中阶段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自然问题,以更加人性化的观念树立环保思想。高中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从学生基础认知出发,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机制,促使我国的高中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思想,从地理的知识中获得精神层面的熏陶。
一、人地观念在高中地理中渗透的意义
(一)实现新课程教学要求
素质教育下,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意识,探索地理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在地理学习中死记硬背,在人地协调观建立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对自然、环境、环保的问题具有更深层次的见解。人地协调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获得地理学科的精神熏陶。
(二)丰富教学活动
人地协调观让地理的知识不再单调与苍白。学生们在面对地理晦涩的知识时,往往求知欲不强,学习起来较为被动。当人地协调观成为地理探索的核心与关键点,很多问题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又具有探索趣味性,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的学习何其重要,丰富了地理课堂上的教学资源,也让地理课余的活动多样化。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可创设情境将地理的场景直观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灵动多变的地理环境。教师应积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利用融声音、色彩、图片、视频、音乐于一体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人地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例如:在学习《城市与环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呈现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及周边生态环境巨大的变化。以此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在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感受、体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还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例如:在学习《人口合理容量》的内容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问题:(1)什么是人口容量?(2)人口容量这一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3)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超过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会怎样?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在学生回答时进行理论升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内涵”,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三)采用生活化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生活化的教育方式,通过生活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协调观”,应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例如:在学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拿出山区修建公路对周围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地质结构稳定性造成的损害而引发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查找资料,分析案例,并总结出如何降低工程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案例分析,能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四)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还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合作,分析案例,解決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某城市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通过合作查找资料,了解该城市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危害,并分析探究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从学生的参与查找、分析探究中,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人地之间的矛盾,掌握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从而促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五)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例如,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探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中,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回馈,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人与自然环境发展规律。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教学法、生活化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渗透“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促使他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惠飞,王滔滔,郭芳英.高中地理课堂人地协调观素养渗透探讨以中图版必修城市化为例[J].地理教育,2019(2):20-22.
[2]沈新荣.人地协调观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探究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36-37.
[3]张永利.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概念教学策略探讨以高中地理褶皱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19-21,33.
[4]苗会敏.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设计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