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行之际,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动”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无疑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能够引领其他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气氛活跃,从而切实解决疑难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方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4 -02
纵观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 “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而新课程就是在秉承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在新课程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初步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基于校内外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对“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本学期从开学初到现在,我坚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分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成了一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教师的科学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⑴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影响,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组间同质又缩小了小组间差别,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⑵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同质分组一般来说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管理模式,性质相近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老师开展分层教学。但是,长期同质分组容易养成成绩优秀学生盲目自信的心理和学习困难学生过度自卑的心理。⑶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布置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宜开展集体探究,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否既强调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又需要小组的沟通、协调。另外,还要注意合理控制难度,选择恰当的设问角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从知识点角度设计相关的实验、讨论题目,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技巧、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交流能力提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又学习知识又在过程中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专门设置一些需要访谈和沟通的环节。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只给学生三、两分钟,甚至不足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合作、去讨论与研究,自己还不时地在一旁提醒学生“快点、快点,时间不多了”。往往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其思维刚刚展开,还来不及把自己的想法、创意阐述、表现出来,教师一声令下,使“合作” 草草收场。当然,课堂教学是要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想既然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有充分的估计和安排,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灵活安排。一般说来,一堂安排分组学习2—4次为宜,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7—15分钟之间。
三、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
在分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个小组中,往往都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这几位同学控制了整个讨论,而其他同学只能唱“配角”,当“观众”,这样的分组学习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当然是两极分化比常规教学更严重。
既要防止个别优等生“惟我独尊”,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要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车”。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溶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的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地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另外,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四、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和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在陈述自己的观点,等到每个人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比如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醒学生尊重同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得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情绪;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的意思;并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和引向深入,从而保证合作的实际效果。再如,指导学生养成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习惯,要归纳出讨论结果达成共识的部分,小结出存在疑问之处分歧之处,以便在集体交流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集体交流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小组代言人可根据小组的小结和归纳,整合结论,根据讨论表提示发言。
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技能的掌握状况进行及时调整,二是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
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①小组成员关系:学生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②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是否强烈希望自己与他人存在一致性的情感。③学习动机:相信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学习更多的来自内部动力。④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讲解是否更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⑤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结果本身的价值。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技能。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小组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奖等单项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成绩评价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方式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4 -02
纵观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 “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而新课程就是在秉承这一基本的教育规律。在新课程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不断摸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初步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基于校内外合作学习的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对“合作学习”课题的研究,本学期从开学初到现在,我坚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分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成了一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要使合作学习卓有成效,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合作学习的效果,同教师的科学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之前,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调查了解的方法,可采用问卷、测验、谈话、看学习档案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并分别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果是一个全新的集体,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还缺乏基本的了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述或者用以前的成绩作参照进行初步分组。经过一定时间的了解之后,根据小组协作的不同阶段重新分组。
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以下三种:⑴差异组合式,即异质分组。教师可以先确定一项关键属性作为分组依据,将性质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常见的是依照学生成绩的好与坏进行分组。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互相影响,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组间同质又缩小了小组间差别,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⑵就近分层式,即同质分组:选择一项关键属性作分组依据,将性质相近的学生放在同一组。同质分组一般来说适合于个别化教学管理模式,性质相近的学生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有助于老师开展分层教学。但是,长期同质分组容易养成成绩优秀学生盲目自信的心理和学习困难学生过度自卑的心理。⑶自由组合式。由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布置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宜开展集体探究,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内容是否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否既强调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又需要小组的沟通、协调。另外,还要注意合理控制难度,选择恰当的设问角度,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从知识点角度设计相关的实验、讨论题目,还可以特意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合作技巧、能够促进小组成员交流能力提高的题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又学习知识又在过程中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专门设置一些需要访谈和沟通的环节。
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时间。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只给学生三、两分钟,甚至不足一分钟时间让学生去合作、去讨论与研究,自己还不时地在一旁提醒学生“快点、快点,时间不多了”。往往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其思维刚刚展开,还来不及把自己的想法、创意阐述、表现出来,教师一声令下,使“合作” 草草收场。当然,课堂教学是要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想既然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有充分的估计和安排,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灵活安排。一般说来,一堂安排分组学习2—4次为宜,每次活动时间控制在7—15分钟之间。
三、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
在分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个小组中,往往都是个别优等生唱“主角”,当“演员”,这几位同学控制了整个讨论,而其他同学只能唱“配角”,当“观众”,这样的分组学习是一言堂的缩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当然是两极分化比常规教学更严重。
既要防止个别优等生“惟我独尊”,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要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做“自由乘客”或“搭便车”。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分组学习的特点和优越性,认识到沟通、交流对提高自己的重要性,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溶入团队的整体工作,学会同其他学生的配合、互动,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尊重, 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有倾听别人观点的义务,不管自己的观点多么重要,发言地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不能侵占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从制度上保证全员参与,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些职责需要事先明确。另外,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四、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
小组讨论的目的不是各自观点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比原来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和观点。但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似乎在陈述自己的观点,等到每个人讲完了,讨论也就结束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的区别,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与其他同学进行真正的对话,以优化合作的过程。比如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醒学生尊重同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或听不明白,也得控制住自己的激动情绪;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记住别人发言的内容,逐步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的意思;并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甚至相互问难的过程中将思考和认识展开和引向深入,从而保证合作的实际效果。再如,指导学生养成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结和归纳的习惯,要归纳出讨论结果达成共识的部分,小结出存在疑问之处分歧之处,以便在集体交流时向同学老师请教,并推荐一名代表在集体交流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小组代言人可根据小组的小结和归纳,整合结论,根据讨论表提示发言。
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一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技能的掌握状况进行及时调整,二是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同时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
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①小组成员关系:学生和其他成员是否协作愉快、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②与他人的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是否强烈希望自己与他人存在一致性的情感。③学习动机:相信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学习更多的来自内部动力。④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讲解是否更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⑤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结果本身的价值。⑥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研究技能。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能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比如可以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作为对合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的奖励,这项荣誉为该合作小组的全体组员享有。对于个人,可以设立最佳表现奖、优秀个人奖等单项奖作为对个体的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成绩评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