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31例明确诊断为平山病的临床资料,男30例,女1例;年龄16~27岁,平均(19.0±2.7)岁。术前均经过至少6个月的保守治疗(颈托制动)后症状持续进展,采用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随访5年以上。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评估的时间点为术后3个月、1、3和5~6年。临床指标包括前臂肌群及手內在肌萎缩程度、肌力。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估颈椎整体活动度及不稳定节段Cobb角、颈椎屈曲位MRI评估静脉流空现象及蛇眼征。手术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均无继续进展。随访期间肌无力及肌肉萎缩的改善的比例逐年增高,至末次随访(术后5~6年)31例患者中24例(77.4%)患者受累肌肉肌力改善,16例(51.6%)患者肌肉萎缩得到不同程度改善。31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前臂肌力为4~5级,平均(4.9±0.3)级,明显优于术前0~5级(3.6±1.0)级;握力为3~5 kg,平均(3.9±0.7)kg,明显优于术前1~3.8 kg(2.5±0.8)kg。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示所有患者术后内固定位置满意,均未见松动或断裂;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颈椎整体活动度由术前77.8°±12.7°下降至27.9°±7.6°。20例患者术前存在不稳定的节段均得到固定融合达到稳定。屈曲位MRI显示所有病例颈椎术后脊髓减压充分,未见新的压迫出现,静脉流空现象消失,均无蛇眼征。
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平山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中期临床转归,对于控制平山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