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一位范姓古董商携带了一些有神秘字符的甲骨到北京,给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看。王氏鉴定甲骨上的文字应是三代古文,并让古董商替他大量收购。甲骨文的发现,随即引发了民间对甲骨的私掘热潮。一时间,古董商、药贩子、考古学者、金石学家都纷纷涌向河南安阳市的一个小村庄。
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最初,小屯村当地居民在耕地、挖地基等生产、建筑等活动中不断发现这种有字的甲骨。挖掘出来的甲骨,有的被毁弃,有的被当作神秘的“龙骨”卖给药材商。这些非科学、无规划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据统计,从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達十万片以上。
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抗日战争爆发时,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龟腹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记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碑林 写意书展
殷墟推出的甲骨文字写意书法长廊,则用极其形象的笔法表达出了甲骨文字的本意,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非常直观地解读甲骨文。这面近200米长的书法墙上,共书写了560多个甲骨文字。从牛元英先生《甲骨文写意书法集》中,选择了一些甲骨文常用字和较有趣味的象形字作为展示内容。按照文字的不同特点,长廊分为人体、人体器官、自然和人体行为四个部分。
人体单元展示了同人体有关的字192个,这些字把人类的诸多形态、姿势、动作描绘得淋漓尽致,可称其为人体抽象速写大全。走: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走字由夭和止(趾)字组成,趾表示脚步,合起来是跑的意思。古代以“走”字表示今天的跑,以“行”字表示今天的走。 人体器官单元展示的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245个,由此可知,甲骨文对人体器官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例如人的头、面、手、足和五官以及人的心、皮、骨、毛等描述。耳字是人耳朵的形状。
自然单元展示的同自然有关的字234个,这类字的描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中有关天文、气象方面的,如日、月、星、风、雨等字;二是有关地理方面的如山河、水泉等字;三是有关植物方面的,如林木和农作物等字;四是有关动物方面的,如飞禽(鸟、燕、鸡)和兽类的牛、马、羊、犬、豕、鹿、象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凤等字。尤其是动物类象形文字,栩栩如生。
苗: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苗字由田字和中字组成,本意是田中长的小草。巢: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巢字是一个会意字。在木字上有一个鸟窝。
人类行为单元展示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244个,这类字主要是描写上古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字,如祭祀、生产、占卜、军事、数字、天干、地支、季节和方位等描写人类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的字,形象逼真,内容丰富。
教: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教字是由攴字、子字和爻字组成。爻是计数的筹码。教字像执鞭教子学计数的样子。
在展板上,除了甲骨文的本体字和写意书法字之外,还有一些简要的诗句附加说明,这些释意或集甲骨学者诸家之言,或写一家之说,或述己见,而甲骨文字字体或象形,或会意,或形、声兼备,耐人寻味。
甲骨文碑林中的甲骨文石碑则是由著名甲骨文专家王宇信、杨升南二位先生精选30片甲骨,以原甲骨片形状放大成石碑,其正面镌刻甲骨文,背面用汉字在其对应处刻释文,供游苑者识读。释文内容丰富,涉及到殷代社会方方面面。
甲骨窖穴展厅——中国最早的档案馆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甲骨窖穴内发掘清理的步骤也很复杂,每发掘一层先照相,再放上一层玻璃纸,把每一块甲骨的样子都详细描绘出来,并登记编号。每板每片装一个纸盒,每一层放置在一个架子上。发掘清理完毕,再进行逐片清洗,把号码再直接写在甲骨上。
展厅序言肯定了YH127的价值:坑里的龟甲有17088片、牛骨8片,共计17096片,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共计17804片。该坑甲骨不但数量巨大,且有许多特点,在甲骨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现象,这些都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它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把自藏的一部分甲骨编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关于甲骨文的时代,罗振玉《殷契书虚考释序》认为包含武乙、文丁、帝乙三代。王国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以及他对卜辞的研究订正罗说,认为应该起自盘庚,终于帝乙。董作宾更进一步,认为帝辛(即纣王)一代也应该包括在内。现在,大家都承认甲骨文包含武丁至帝乙各代的卜辞,但是有很多对盘庚、小辛、小乙卜辞的存在表示怀疑。甲骨文里是否有帝辛卜辞,也还是有争论的问题。
研究甲骨文释字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早期研究者中间,贡献最大的是孙诒让、罗振玉和王国维,奠定了甲骨学的基础。罗氏释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是由于望文生义凭空臆测而释错的字也不少。罗、王以后释字最有成绩的是唐兰和于省吾。唐兰的主要著作是《古文字学导论》和《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于省吾的主要著作是《双剑誃殷契骈枝》及其《续编》、《三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搜集资料比较丰富,影响最大。据《甲骨文编》1965年新版统计,甲骨文里已识与未识的单字共有四千五百左右,已识的字为一般人所公认的不过一千左右。
在甲骨卜辞的通读方而,贡献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在30年代编著的《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二书及其《考释》,直到今天仍然是初学的最好入门书和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在甲骨卜辞考释书里,郭氏二书之外,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考释》、容庚的《殷契卜辞释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考释》等书,是比较有影响的作品。
甲骨学的通论性著作,最重要的是1956年出版的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这本书不仅资料丰富,论述全面,并有一定深度,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都是非常有用的书。可惜成书仓卒,引用甲骨文资料有很多不应有的错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珂版影印13册,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随着《甲骨文合集》的出版,又掀起了一个甲骨学的新高潮。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甲骨文——中国汉字的鼻祖
最初,小屯村当地居民在耕地、挖地基等生产、建筑等活动中不断发现这种有字的甲骨。挖掘出来的甲骨,有的被毁弃,有的被当作神秘的“龙骨”卖给药材商。这些非科学、无规划的发掘,往往只取甲骨,而忽略甲骨埋藏的情况,使所出甲骨的价值大失。据统计,从1889年到1928年,私人挖掘出土的甲骨就達十万片以上。
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抗日战争爆发时,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继续开展甲骨发掘工作,共获得5300多片。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
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龟腹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的背面凿上很多圆孔和长槽,把燃烧的木炭放到其中进行灼烧,龟片的正面会产生裂纹,商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然后把结果刻上去,称这上面的文字就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记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碑林 写意书展
殷墟推出的甲骨文字写意书法长廊,则用极其形象的笔法表达出了甲骨文字的本意,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非常直观地解读甲骨文。这面近200米长的书法墙上,共书写了560多个甲骨文字。从牛元英先生《甲骨文写意书法集》中,选择了一些甲骨文常用字和较有趣味的象形字作为展示内容。按照文字的不同特点,长廊分为人体、人体器官、自然和人体行为四个部分。
人体单元展示了同人体有关的字192个,这些字把人类的诸多形态、姿势、动作描绘得淋漓尽致,可称其为人体抽象速写大全。走: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走字由夭和止(趾)字组成,趾表示脚步,合起来是跑的意思。古代以“走”字表示今天的跑,以“行”字表示今天的走。 人体器官单元展示的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245个,由此可知,甲骨文对人体器官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例如人的头、面、手、足和五官以及人的心、皮、骨、毛等描述。耳字是人耳朵的形状。
自然单元展示的同自然有关的字234个,这类字的描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中有关天文、气象方面的,如日、月、星、风、雨等字;二是有关地理方面的如山河、水泉等字;三是有关植物方面的,如林木和农作物等字;四是有关动物方面的,如飞禽(鸟、燕、鸡)和兽类的牛、马、羊、犬、豕、鹿、象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龙凤等字。尤其是动物类象形文字,栩栩如生。
苗:豆苗虫促促,篱上花当屋。苗字由田字和中字组成,本意是田中长的小草。巢: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巢字是一个会意字。在木字上有一个鸟窝。
人类行为单元展示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244个,这类字主要是描写上古先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字,如祭祀、生产、占卜、军事、数字、天干、地支、季节和方位等描写人类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中的一些具体行为的字,形象逼真,内容丰富。
教: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教字是由攴字、子字和爻字组成。爻是计数的筹码。教字像执鞭教子学计数的样子。
在展板上,除了甲骨文的本体字和写意书法字之外,还有一些简要的诗句附加说明,这些释意或集甲骨学者诸家之言,或写一家之说,或述己见,而甲骨文字字体或象形,或会意,或形、声兼备,耐人寻味。
甲骨文碑林中的甲骨文石碑则是由著名甲骨文专家王宇信、杨升南二位先生精选30片甲骨,以原甲骨片形状放大成石碑,其正面镌刻甲骨文,背面用汉字在其对应处刻释文,供游苑者识读。释文内容丰富,涉及到殷代社会方方面面。
甲骨窖穴展厅——中国最早的档案馆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甲骨窖穴内发掘清理的步骤也很复杂,每发掘一层先照相,再放上一层玻璃纸,把每一块甲骨的样子都详细描绘出来,并登记编号。每板每片装一个纸盒,每一层放置在一个架子上。发掘清理完毕,再进行逐片清洗,把号码再直接写在甲骨上。
展厅序言肯定了YH127的价值:坑里的龟甲有17088片、牛骨8片,共计17096片,加上其他坑所出甲骨,共计17804片。该坑甲骨不但数量巨大,且有许多特点,在甲骨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甲多骨少、契刻卜兆、朱书墨书、涂朱涂墨、改制背甲、特大龟甲等现象,这些都增进了学者对殷墟甲骨和商代历史文化的认识。
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96年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上,它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鹗把自藏的一部分甲骨编印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关于甲骨文的时代,罗振玉《殷契书虚考释序》认为包含武乙、文丁、帝乙三代。王国维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以及他对卜辞的研究订正罗说,认为应该起自盘庚,终于帝乙。董作宾更进一步,认为帝辛(即纣王)一代也应该包括在内。现在,大家都承认甲骨文包含武丁至帝乙各代的卜辞,但是有很多对盘庚、小辛、小乙卜辞的存在表示怀疑。甲骨文里是否有帝辛卜辞,也还是有争论的问题。
研究甲骨文释字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在早期研究者中间,贡献最大的是孙诒让、罗振玉和王国维,奠定了甲骨学的基础。罗氏释字最多,成绩很大,但是由于望文生义凭空臆测而释错的字也不少。罗、王以后释字最有成绩的是唐兰和于省吾。唐兰的主要著作是《古文字学导论》和《天壤阁甲骨文存考释》。于省吾的主要著作是《双剑誃殷契骈枝》及其《续编》、《三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搜集资料比较丰富,影响最大。据《甲骨文编》1965年新版统计,甲骨文里已识与未识的单字共有四千五百左右,已识的字为一般人所公认的不过一千左右。
在甲骨卜辞的通读方而,贡献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在30年代编著的《卜辞通纂》、《殷契粹编》二书及其《考释》,直到今天仍然是初学的最好入门书和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在甲骨卜辞考释书里,郭氏二书之外,王国维的《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存考释》、容庚的《殷契卜辞释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考释》等书,是比较有影响的作品。
甲骨学的通论性著作,最重要的是1956年出版的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这本书不仅资料丰富,论述全面,并有一定深度,对于初学者和研究者都是非常有用的书。可惜成书仓卒,引用甲骨文资料有很多不应有的错误。中国现代甲骨学方面的集成性资料汇编《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1978~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珂版影印13册,选录80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拓本、照片和摹本,共41956片。随着《甲骨文合集》的出版,又掀起了一个甲骨学的新高潮。
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