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焦虑在人们心中普遍弥漫,关于财富的排行榜总能牵动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富者逾百亿家产,贫者赤贫……贫富差距似一道横亘在有识之士心中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用什么去填平?并且由此架起一座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有形与无形的财富桥梁呢?
“希望不要简单套用西方财富评价体系搞富豪榜排行。我们应该鼓励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鼓励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鼓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全国工商联主席谢伯阳在就排行榜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也许实践“先富带后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理性选择……
致富有理
曾几何时,在中国,寓是个暖昧与尴尬的字眼;而今,富是个让人心动与神往的字眼。
“富”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富”字,乃是屋中有一坛美酒的意思。上古时代,日日能填饱肚子已属不易,能有剩余粮食酿酒,便是相当的富有了。在今天,如果仅满足于屋中一坛美酒的要求,富也就不值得稀罕了。那么,现在叫人们稀罕的是怎样一个富字呢?
“能带来自由和尊重”,是多数富人的回答。即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做想做的事情,或者只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而无须考虑生计;再比如周游世界,做慈善事业等等。好处之多,不胜枚举,相信答案类目繁多,越说越让人们的心神荡漾,不知所云起来……
当问起最有意义的人生是什么时,一位台湾女作家、企业家的回答是“始终拥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并且会痛会爱的心。阳光灿烂是指有足够的物质、精神基础去满足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会痛、会爱是指保持心的本色与敏感,体恤社会,体恤他人,尽能力回报给你带来财富的社会。”
不言而喻,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放眼域中,包括人类文明史,都是一个关于财富积累、分配与使用的进程)。从小平同志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消除贫穷”,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均体现了一个“富民”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真正能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使他们感到发展的美丽、发展的涵义、发展的结果,就是党的富民政策。老百姓可以公开、公平地追求财富、富裕了;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思想羁绊,找到了走向富裕的现实道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伯阳说,“过去,认为个人创造财富是不光荣的事情。现在,走向富裕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此目标激发了多大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用语言去形容。”
然而,如果精神为零,物质的零次方为零,财富亦为零,正好应了那句话“穷得只剩下金钱”。相反,如果物质为零,即便是精神为无限大,亦无从谈起财富,因为你连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根本就与财富无缘。除非你是神仙,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社会才能进步。人们可以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这和占有财富不一样,占有是个人占有,实际上并不快乐,很可能是种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曙光直言。
富人的脸与富人的钱包
不妨做一个选择题富人的脸与富人的钱包,哪个你想要?
回答:钱包。因为,富人的脸有点丑,有点胖,还有点没文化……这是残留在不少人们记忆中的图像。“老板!老板,老板着脸,而且趾高气昂。”
大凡出现在人们脑海的富人形象是不仁的,这是媒体电视、文学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不过,时代变迁,富人形象也随之变得亲和起来,所以,有些信息确实过时失效了。我们需要及时更新我们的大脑存储。
而富人的钱包却是鼓鼓的,有人畅想……
回答:错。
有人大发感慨:
“很多民营企业家,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甚至不领工资。很多做得较大的民营企业家多是如此。
“强调社会贡献,贡献不光是捐助,还有带领本地致富,及社会责任感、员工待遇、工作环境等。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里面包括企业与工人的关系、企业老总与工人的关系。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都是建设者和劳动者。
“富人的脸,与我们的脸没啥两样;无须神化,也大可不必丑化。但当我们面对一张真挚、忧患的富人的脸,我们难道不应该生出一些敬意吗?
“某些富人,他走在人群里,你不知他身价不菲;可是他活得比你要累100倍。倘若你像他那样玩命工作,你不变富才怪呢!但你没有选择这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富不是终极目标,幸福来得更为真实。只不过,多数时候,幸福的前提是财富起重要作用。”
实际情况是,基于舆论环境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富人形象多半为负面,于是,有人怀疑所有的富人。“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一些企业家原来是工人,是战士、教师、普通干部、科技人员,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一份跟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事业,靠了党的富民政策。开始,企业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因为穷怕了、苦怕了……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人生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会在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目标的设计上增加新的高度。”对此,谢主席深有感触。
手拉手,共同富裕
有种看不見的“势力”在暗自滋生……有人说,“贫富差距”就像流行病一样,正在侵蚀人们的野心健康,共表现为仇富心理,敌视社会,人心冷漠……
无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物质丰裕的背后是心灵虚无,精神匮乏;另一方面,“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日渐凸现。经济学家眼中经济结构最为稳定、合理的橄榄球型社会好像越来越远离我们,哑铃型社会日渐显现……任由下去,社会将不和谐,而这可能有悖于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以及“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众所周知,“发展生产力,共同致富”是邓小平理论精髓。“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共同富裕。”1988年,邓小平同志如此指出。1990年,邓小平同志又指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实践证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测,25年后的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今天,贫富差距日渐加大,形势刻不容缓……已到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时候。
“民营企业家要和社会共同致富,要有领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说。“所谓金钱,100万是自己的,1000万就是社会的。”有民营企业家如此宣言,其境界也许正好呼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而像这类的民营企业家为数并不少。
的确,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尤其是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家,在诸如提供就业机会、公益事业、参政议政、依法纳税、奉献社会、塑造国家品牌形象、引领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民营经济中,某些领域还存在问题,比如:1.现代企业公民意识尚待培养;2.尊重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有待改善;3.依法经营意识有待提高。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大局之下的自觉和共识,需要自力更生和相互支持,更需要正确的政策和方法。
财富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敏感的部位。触摸它,思考它,进而寻求解决之道,既是历史责任,也是现实呼唤。
“希望不要简单套用西方财富评价体系搞富豪榜排行。我们应该鼓励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鼓励先富的人和地区带动更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鼓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达到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全国工商联主席谢伯阳在就排行榜一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也许实践“先富带后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理性选择……
致富有理
曾几何时,在中国,寓是个暖昧与尴尬的字眼;而今,富是个让人心动与神往的字眼。
“富”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的“富”字,乃是屋中有一坛美酒的意思。上古时代,日日能填饱肚子已属不易,能有剩余粮食酿酒,便是相当的富有了。在今天,如果仅满足于屋中一坛美酒的要求,富也就不值得稀罕了。那么,现在叫人们稀罕的是怎样一个富字呢?
“能带来自由和尊重”,是多数富人的回答。即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做想做的事情,或者只从事自己喜欢的艺术创作而无须考虑生计;再比如周游世界,做慈善事业等等。好处之多,不胜枚举,相信答案类目繁多,越说越让人们的心神荡漾,不知所云起来……
当问起最有意义的人生是什么时,一位台湾女作家、企业家的回答是“始终拥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并且会痛会爱的心。阳光灿烂是指有足够的物质、精神基础去满足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会痛、会爱是指保持心的本色与敏感,体恤社会,体恤他人,尽能力回报给你带来财富的社会。”
不言而喻,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创造财富的过程(放眼域中,包括人类文明史,都是一个关于财富积累、分配与使用的进程)。从小平同志指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消除贫穷”,到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均体现了一个“富民”主题。“发展是硬道理,真正能落实到老百姓身上,使他们感到发展的美丽、发展的涵义、发展的结果,就是党的富民政策。老百姓可以公开、公平地追求财富、富裕了;打破了平均主义的思想羁绊,找到了走向富裕的现实道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伯阳说,“过去,认为个人创造财富是不光荣的事情。现在,走向富裕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此目标激发了多大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用语言去形容。”
然而,如果精神为零,物质的零次方为零,财富亦为零,正好应了那句话“穷得只剩下金钱”。相反,如果物质为零,即便是精神为无限大,亦无从谈起财富,因为你连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没有,根本就与财富无缘。除非你是神仙,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社会才能进步。人们可以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这和占有财富不一样,占有是个人占有,实际上并不快乐,很可能是种负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曙光直言。
富人的脸与富人的钱包
不妨做一个选择题富人的脸与富人的钱包,哪个你想要?
回答:钱包。因为,富人的脸有点丑,有点胖,还有点没文化……这是残留在不少人们记忆中的图像。“老板!老板,老板着脸,而且趾高气昂。”
大凡出现在人们脑海的富人形象是不仁的,这是媒体电视、文学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不过,时代变迁,富人形象也随之变得亲和起来,所以,有些信息确实过时失效了。我们需要及时更新我们的大脑存储。
而富人的钱包却是鼓鼓的,有人畅想……
回答:错。
有人大发感慨:
“很多民营企业家,将所有的资金投入到扩大规模、扩大生产;甚至不领工资。很多做得较大的民营企业家多是如此。
“强调社会贡献,贡献不光是捐助,还有带领本地致富,及社会责任感、员工待遇、工作环境等。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这里面包括企业与工人的关系、企业老总与工人的关系。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都是建设者和劳动者。
“富人的脸,与我们的脸没啥两样;无须神化,也大可不必丑化。但当我们面对一张真挚、忧患的富人的脸,我们难道不应该生出一些敬意吗?
“某些富人,他走在人群里,你不知他身价不菲;可是他活得比你要累100倍。倘若你像他那样玩命工作,你不变富才怪呢!但你没有选择这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富不是终极目标,幸福来得更为真实。只不过,多数时候,幸福的前提是财富起重要作用。”
实际情况是,基于舆论环境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的富人形象多半为负面,于是,有人怀疑所有的富人。“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家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一些企业家原来是工人,是战士、教师、普通干部、科技人员,他们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一份跟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事业,靠了党的富民政策。开始,企业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点,因为穷怕了、苦怕了……但随着事业的发展,人生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他们会在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目标的设计上增加新的高度。”对此,谢主席深有感触。
手拉手,共同富裕
有种看不見的“势力”在暗自滋生……有人说,“贫富差距”就像流行病一样,正在侵蚀人们的野心健康,共表现为仇富心理,敌视社会,人心冷漠……
无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物质丰裕的背后是心灵虚无,精神匮乏;另一方面,“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日渐凸现。经济学家眼中经济结构最为稳定、合理的橄榄球型社会好像越来越远离我们,哑铃型社会日渐显现……任由下去,社会将不和谐,而这可能有悖于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以及“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众所周知,“发展生产力,共同致富”是邓小平理论精髓。“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共同富裕。”1988年,邓小平同志如此指出。1990年,邓小平同志又指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多数人穷,不是那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实践证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测,25年后的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今天,贫富差距日渐加大,形势刻不容缓……已到了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时候。
“民营企业家要和社会共同致富,要有领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说。“所谓金钱,100万是自己的,1000万就是社会的。”有民营企业家如此宣言,其境界也许正好呼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而像这类的民营企业家为数并不少。
的确,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尤其是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家,在诸如提供就业机会、公益事业、参政议政、依法纳税、奉献社会、塑造国家品牌形象、引领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民营经济中,某些领域还存在问题,比如:1.现代企业公民意识尚待培养;2.尊重和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有待改善;3.依法经营意识有待提高。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大局之下的自觉和共识,需要自力更生和相互支持,更需要正确的政策和方法。
财富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最敏感的部位。触摸它,思考它,进而寻求解决之道,既是历史责任,也是现实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