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基础,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当代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责任。如何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角,理性看待新闻专业性以及实现新闻公共性,成为我国新闻理论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实践新闻专业性,实践新闻公共性,探究把握新闻专业性的方法,维护新闻公共性的方法,以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关键词]实践;专业性;实现;公共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12 — 02
1.前言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角上看,新闻专业性并不是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就西方的新闻职业而言,新闻专业性被塑造为高等级的执业规范,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新闻专业性会受到诸如: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外界的压力,导致新闻专业性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挫伤传媒机构的专业主义精神,使新闻专业性在构建和解构中曲折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且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新闻的公共性。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而建立。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有机融合,将党的指导思想和新闻宣传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主旨是党的政治主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守党的原则,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坚持,抓住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报道。除此以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民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了解社会总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加强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从而提高新闻记者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宣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走群众路线。关注民生民情,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情势,从社会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们群众服务。
3.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
3.1新闻专业性及其操作要领
新闻专业性可以从“价值层面”、“工具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分析〔1〕。价值层面,新闻报道本质上讲是独立于政治权利,为实现公众知晓权所提出的一项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家们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和统一的,新闻是服务与公众利益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层面,新闻是从客观的角度,探求事实真相,以便公正报道的一种传输工具。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思想家提出新闻实际上是报道完整和真实的事件,遵循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并遵循不偏不倚的态度,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体制机制层面,新闻报道是指传媒摆脱政府、公众等的外界干扰,存在于政党和政府的运作框架之中,按专业标准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和职业的一种体制。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主要强调出版物的党性。
新闻专业性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可以拥有不同的时间和意识形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角度上看,追求事实的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保证新闻专业性的关键。而美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更注重价值中立,新闻报道通常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从总体上看,二者在政治和政策上倾向相同,但是在道德上反而没有可比性。另外,新闻记者的职责包括:发表社会舆论、传递舆论倾向、批评、报道等。且新闻记者在媒体上所呈现的事实,采用的修辞策略等,与记者在私下里谈论的事实通常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这就赋予了记者圈“解释共同体”的本质。
3.2新闻公共性及其实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闻实践有机的结合,即主张新闻报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出发,总结和提炼当代中国和世界新闻活动。为了更好地解析新闻公共性,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做出比较〔2〕。第一,针对公共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实现途径,西方新闻观提倡摆脱政府干预,扩大新闻职业自身权利,主张权力制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主张正面宣传,鼓励稳定团结。第二,针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西方新闻观提倡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总体来说,在这一方面,二者相通。
新闻公共性,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追求公共利益,为公众服务等属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的中心往往依赖于群众工作、舆情监测等的配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分不开。再加上,中国发展对内主张改革,对外鼓励开放,主张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道路,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倡“合适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实现新闻的公共性,摒弃西方新闻观在道德上的缺陷,全局考量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新闻记者的职责,牢固新闻记者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导向。与此同时,在新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执行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党报在承担人民“喉舌”职能的同时,会忽视群众声音,或者党报内容通常与政策决定相联系,要求准确无失误,导致新闻报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降低了党报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新闻报道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发展。
4.把握新闻专业性,维护新闻公共性
4.1基于报道倾向选择,把握和检验新闻专业性 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新闻报道的效果出发,新闻报道可以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以及负面报道。但是,这种分类并不绝对,例如:批评报道和灾难报道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看,属于负面报道,但是从报道效果看,其报道不一定负面。因此,负面报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总体上是保持消极悲观论调,关注现实中的冲突和斗争等。而在正面报道倾向的选择中,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拥有社会心理学作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出发,当个体遭遇挫败,对生活产生消极心态时,就会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被称作“下行比较”),从而使自己维持主观幸福感〔3〕。基于此,大多数的正面报道,本质上都是一种下行比较,通常,正面报道是将过去的落后情况与现实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鼓舞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信心。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例如对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虽然是与比自己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但是由于迈入新的里程碑,对人民群众也起到激励的作用。
关于正面新闻报道和负面新闻报道,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握和检验新闻的专业性〔4〕。其一,正面新闻报道中激励效应可以有效地维护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且正面报道会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正面新闻报道对于发展中社会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较大的落差,但是通过正面的新闻报道,正面宣传新闻事实,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引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其二,负面报道本质上虽然是对善恶标准中存在问题的揭露和监督,但是从心里学方面看,负面报道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一方面,问题本身会传递负能量,会降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信心,且针对批评报道,如果社会抗压力能力较小,扛不住压力和冲击,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从敢于揭露和面对问题的角度来看,可以起到扶正却邪的作用。且新闻负面报道可以激励人民群众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
4.2基于现代的传播体系,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新闻公共性的实现,与舆论导向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关类媒体要加强导向主义,信息平台和产业类媒体,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性操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发展新闻事业,提高新闻市场竞争力。而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可以从三点出发:
第一,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贴近群众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从群众对事件的满意程度、赞成程度作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同时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了解人民群众想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倾听人民群众想要诉说的话语,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受人民群众支持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实际上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贯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而在新世纪新情势下满足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新要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主张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整改文风〔5〕。新闻工作人员为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走进基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为人民群众写出人们群众乐于接受,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报道。走基层,转作风和整文风者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首先,只有走基层才能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转变新闻报道的作风。其次,新闻报道的作风又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文风。最后,想要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必须深入人们群众基层,以便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作品。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新闻工作人员应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进而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公共性效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指,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基于此,新闻宣传工作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除此以外,新闻报道应该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从而将新闻报道与人名群众的思想意识有机融合,进而写出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作品。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掌握新闻专业性理论概念,结合中国语境中合理的成分,熟悉操作要领和目标宗旨,基于正面倾向选择,把握、检验新闻的专业性。其次,要牢固新闻公共性概念,不断深化和发展新闻实践,促进新闻公共性发展,并要基于现代传播体系,维护、实现新闻公共性。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放于首要位置,以便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保证当今中国传媒领域能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支庭荣.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4):5-15.
〔2〕黄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中国记者,2015,(02):29-30.
〔3〕汪洁.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37.
〔4〕史安斌,廖鲽尔.创新性·专业性·公共性——2014年美国新闻业发展态势评析〔J〕.青年记者,2015,(04):72-73.
〔5〕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当代传播,2014,(02):33-35.
〔责任编辑:谭 蕊〕
[关键词]实践;专业性;实现;公共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12 — 02
1.前言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视角上看,新闻专业性并不是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就西方的新闻职业而言,新闻专业性被塑造为高等级的执业规范,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新闻专业性会受到诸如: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外界的压力,导致新闻专业性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挫伤传媒机构的专业主义精神,使新闻专业性在构建和解构中曲折发展。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张: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且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新闻的公共性。
2.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国的新闻体制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而建立。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有机融合,将党的指导思想和新闻宣传保持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其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主旨是党的政治主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坚守党的原则,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坚持,抓住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进行报道。除此以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民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了解社会总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和谐社会。
总的来说,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加强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从而提高新闻记者的政治素养、业务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应该宣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走群众路线。关注民生民情,关注社会发展,关注国家情势,从社会实际出发,全心全意为人们群众服务。
3.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
3.1新闻专业性及其操作要领
新闻专业性可以从“价值层面”、“工具层面”和“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分析〔1〕。价值层面,新闻报道本质上讲是独立于政治权利,为实现公众知晓权所提出的一项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家们提出: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和统一的,新闻是服务与公众利益和监督政府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层面,新闻是从客观的角度,探求事实真相,以便公正报道的一种传输工具。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思想家提出新闻实际上是报道完整和真实的事件,遵循新闻从业的基本准则,并遵循不偏不倚的态度,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体制机制层面,新闻报道是指传媒摆脱政府、公众等的外界干扰,存在于政党和政府的运作框架之中,按专业标准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和职业的一种体制。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主要强调出版物的党性。
新闻专业性在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历史文化条件下,可以拥有不同的时间和意识形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角度上看,追求事实的本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保证新闻专业性的关键。而美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更注重价值中立,新闻报道通常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从总体上看,二者在政治和政策上倾向相同,但是在道德上反而没有可比性。另外,新闻记者的职责包括:发表社会舆论、传递舆论倾向、批评、报道等。且新闻记者在媒体上所呈现的事实,采用的修辞策略等,与记者在私下里谈论的事实通常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这就赋予了记者圈“解释共同体”的本质。
3.2新闻公共性及其实现方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闻实践有机的结合,即主张新闻报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出发,总结和提炼当代中国和世界新闻活动。为了更好地解析新闻公共性,本文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做出比较〔2〕。第一,针对公共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实现途径,西方新闻观提倡摆脱政府干预,扩大新闻职业自身权利,主张权力制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主张正面宣传,鼓励稳定团结。第二,针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西方新闻观提倡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提倡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总体来说,在这一方面,二者相通。
新闻公共性,主要是指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追求公共利益,为公众服务等属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工作的中心往往依赖于群众工作、舆情监测等的配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分不开。再加上,中国发展对内主张改革,对外鼓励开放,主张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道路,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倡“合适才是最好的”。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实现新闻的公共性,摒弃西方新闻观在道德上的缺陷,全局考量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新闻记者的职责,牢固新闻记者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导向。与此同时,在新闻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执行还存在一定缺陷,例如:党报在承担人民“喉舌”职能的同时,会忽视群众声音,或者党报内容通常与政策决定相联系,要求准确无失误,导致新闻报道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降低了党报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新闻报道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自我发展。
4.把握新闻专业性,维护新闻公共性
4.1基于报道倾向选择,把握和检验新闻专业性 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新闻报道的效果出发,新闻报道可以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以及负面报道。但是,这种分类并不绝对,例如:批评报道和灾难报道从新闻报道对象的性质看,属于负面报道,但是从报道效果看,其报道不一定负面。因此,负面报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总体上是保持消极悲观论调,关注现实中的冲突和斗争等。而在正面报道倾向的选择中,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拥有社会心理学作为基础。从社会心理学出发,当个体遭遇挫败,对生活产生消极心态时,就会与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被称作“下行比较”),从而使自己维持主观幸福感〔3〕。基于此,大多数的正面报道,本质上都是一种下行比较,通常,正面报道是将过去的落后情况与现实的发展进行比较,从而鼓舞群众,提升人民群众的信心。不过也有特殊例子,例如对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虽然是与比自己发达的国家相比较,但是由于迈入新的里程碑,对人民群众也起到激励的作用。
关于正面新闻报道和负面新闻报道,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把握和检验新闻的专业性〔4〕。其一,正面新闻报道中激励效应可以有效地维护积极的社会心理气氛,且正面报道会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正面新闻报道对于发展中社会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较大的落差,但是通过正面的新闻报道,正面宣传新闻事实,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引导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其二,负面报道本质上虽然是对善恶标准中存在问题的揭露和监督,但是从心里学方面看,负面报道可能会产生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一方面,问题本身会传递负能量,会降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信心,且针对批评报道,如果社会抗压力能力较小,扛不住压力和冲击,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从敢于揭露和面对问题的角度来看,可以起到扶正却邪的作用。且新闻负面报道可以激励人民群众反思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
4.2基于现代的传播体系,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新闻公共性的实现,与舆论导向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机关类媒体要加强导向主义,信息平台和产业类媒体,要强化自身的专业性操作,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发展新闻事业,提高新闻市场竞争力。而维护和实现新闻公共性可以从三点出发:
第一,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贴近群众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从群众对事件的满意程度、赞成程度作为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同时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了解人民群众想要表达的思想意识,倾听人民群众想要诉说的话语,进而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受人民群众支持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实际上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贯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而在新世纪新情势下满足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领域的新要求,提高新闻报道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主张走进基层,转变作风,整改文风〔5〕。新闻工作人员为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走进基层,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为人民群众写出人们群众乐于接受,且具有积极意义的新闻报道。走基层,转作风和整文风者三者之间,互为因果,又相互促进。首先,只有走基层才能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转变新闻报道的作风。其次,新闻报道的作风又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文风。最后,想要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必须深入人们群众基层,以便创作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作品。因此,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新闻工作人员应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进而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公共性效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指,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基于此,新闻宣传工作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在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除此以外,新闻报道应该保证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从而将新闻报道与人名群众的思想意识有机融合,进而写出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作品。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闻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掌握新闻专业性理论概念,结合中国语境中合理的成分,熟悉操作要领和目标宗旨,基于正面倾向选择,把握、检验新闻的专业性。其次,要牢固新闻公共性概念,不断深化和发展新闻实践,促进新闻公共性发展,并要基于现代传播体系,维护、实现新闻公共性。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党和人们的根本利益放于首要位置,以便提高新闻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专业素养,保证当今中国传媒领域能够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支庭荣.实践新闻专业性实现新闻公共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04):5-15.
〔2〕黄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中国记者,2015,(02):29-30.
〔3〕汪洁.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新闻研究导刊,2015,(04):37.
〔4〕史安斌,廖鲽尔.创新性·专业性·公共性——2014年美国新闻业发展态势评析〔J〕.青年记者,2015,(04):72-73.
〔5〕陈建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当代传播,2014,(02):33-35.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