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勃罗·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一九七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家,五十年代曾两次来我国访问,他的一些作品也曾在我国的书刊上介绍过,所以他是我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作家。他的创作经验一直受到各国文学界的重视,欧美各国不仅出现了一批研究聂鲁达的知名学者,而且关于他的论文也卷轶浩繁。人们公认聂鲁达的是个不仅对拉丁美洲诗歌界影响深远,而且对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诗歌创作都起过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成就;成名;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1-01
聂鲁达是位才气横溢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诗集近三十册,总共不下六万行。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当然要算他在中期创作的政治诗和带有整治内容的抒情诗,这些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曾风靡欧美两洲,对反法西斯的民族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曾起过号角的作用。
聂鲁达获得世界声誉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是这样的:“由于他那具有自然力般的诗复苏了一个大陆的梦幻与命运。”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未来和理想呐喊”,“有益于全人类”,且“具有世界意义”。
关于聂鲁达的创作道路,彭慕泽这样认为:“‘把大自然和人的内心激情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遭遇重置于云彩和太阳,春天与冬天,青春与暮年这些广泛而有节奏的运动中去,这样的人便是诗人。’从1923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黄昏》起,他便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拉丁美洲诗坛。他的早期诗作虽然未能完全摆脱笼罩在拉美诗坛的颓废思潮,也没完全冲破‘逃避主义’诗歌的藩篱。但感情真挚朴素,风格清新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沁人心脾的生活气息。
诗人曾说过:风格不仅是人,而且是围绕人的环境。聂鲁达出生在智利的一个小城帕拉尔的铁路工人家庭。幼年丧母,荒凉单调,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沉默寡言、桀骜不驯的性格。少时的邻居,坚强的报馆经纪人马松给他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最初的作品都发表在马松主办的报刊《明天》上。另一位给他巨大影响的是智利女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夫列拉·卡斯特拉尔。这位中学校长引导聂鲁达阅读了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使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聂鲁达观察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和斗争。他痛恨贫困和社会的不公,但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因此,她常常以爱情为主题来抒发自己感受,抒发自己的追求和爱憎。”
聂鲁达的诗歌创作应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5,这是诗人迷恋自然风光与爱情,主要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传统,又吸收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既收到到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的影响,又受到惠特曼创作形式的影响。代表作是《二十首情诗和一直绝望的歌》。1925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是聂鲁达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追求内心的神秘体验。主要诗作是《地球上的居所》。1937年进入创作的大三阶段,亦是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著名的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
关于艺术风格 ,蔡其矫是这样解读《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第六首:“这是他在大学时爱上来自印尼的荷兰籍的女孩而写的一系列情诗中的一首。所以,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真情实录。
艺术,包括诗,都是要看得见的,最方便的方法便是摄取自然界的具象来比拟、影射、象征、代替。爱情要写的具体,又不要暴露无遗,要含蓄,要朦胧,用自然的物象来比拟描绘再好不过。
我们读诗,最先接触的是语言。高尔基在谈文学三要素:主题、题材、语言时,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色彩和音响,这是语言生动与否的要害所在。这首诗中的灰色、黄昏、火苗、闪烁、水面,安详的声音,篝火、燃烧、蓝色、鸟语、亮光、烟云、静水、红霞、枯叶都是具备色彩和音响,想象中看得见听得见的。”
“灰色贝雷帽”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廖雷朝这样写到:“爱情是红色的,是燃烧的,爱情又是灰色的,是宁静的。忧伤是血液中的一种特质,人因为忧伤而学会珍惜。爱情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的美。爱情不会结束,只要记忆还在。聂鲁达的第六首情诗是为他心爱的女子画的一幅隽永的肖像画,藉由‘贝雷帽’这一时尚优雅的配饰,‘灰色’表达的温和婉转及淡淡忧伤,配合着七色彩虹的渲染和视觉的转换,将诗人和画者对心爱女子的激情、爱慕和‘求之不得’的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赵培认为聂鲁达诗歌中的象征符号运用比较广泛:“例如河流、大地、山峰、蜜蜂……,通过对诗歌中具体物质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它们各自象征的涵义。作者在诗中运用高超的技巧寓情于物,同个各种象征符号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的憧憬及执着,使诗意更加深刻。”
诗歌中的人物原型,曾思艺这样写道:“不断有人问我《二十首情诗》中的女子是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这本既忧伤又炽热的诗中交替出现的两三个女子,我可以说相当于玛丽索尔和玛丽松布拉。玛丽索尔是迷人的外省爱神,有夜里闪现的点点繁星和特木科湿漉漉的天空般阴沉的眼睛,围绕着她的是港口的水域和露在山峦上的半规明月。玛丽松布拉是首都的大学生,是灰色贝雷帽,是极度温柔的眼睛,是用情不专的大学生爱情忍冬花所散发的持久香气,是在城市隐藏地点热情幽会后的肉体宁静的。
时至今日,随着书信的出版,这个谜已被初步解开,能比较肯定的是三位姑娘。最迷人的外省女神玛丽索尔真实姓名叫戴来莎·莱昂·贝蒂安斯。玛丽松布拉的真实姓名是阿尔维蒂娜·阿索卡尔。第三位是玛利亚·帕罗迪。他和她们都有过热恋,不仅为她们写诗,还给她们写不少书信。由于各方面原因,他未能和她们中任何一位结为夫妇。其中前两位女性都等到三四十岁以后才结婚。正因为这是没有希望的爱情,因此诗人在这组诗里忧伤而较为绝望的歌唱纯朴的爱情,表现男人和女人之间爱的激情。”
翻译与再版,徐迟在为袁水拍译的《聂鲁达诗选》再版所写的序中这样写道:“巴勃罗·奈鲁达三十年来,在我国一直被译为巴勃罗·聂鲁达,是一大错误。现在要下定决心,把这个错误慢慢纠正过来,否则对不起这位大诗人,也对不起西班牙语这门语言。”名字的细微差别还无伤大雅的话,那内容翻译的是否好就是重中之重了。徐迟认为翻译诗歌一定要由诗人来翻译,能比较好的保留原诗的诗味。
我倒认为并不绝对,中国的译本是根据英语转译,英语和西班牙语虽是同源语,但毕竟是两种语言,最好能直接看懂西班牙语,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如果能看英语,那也是不错的,不过仍是少数。用英语翻译西班牙语,可能还得其真谛,可是再用中文去翻译英语,差别就有点大了。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从西班牙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个人不一定要是诗人,但一定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国际视野。
在现有的译本中,台湾李宗泽的译本是最好的,信雅达兼备。这也是很多人平时阅读的译本。其中《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似水年华》《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都是翻译得非常出彩的,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参考文献:
[1]爱伦堡、庄涛慈 :[J巴勃罗·聂鲁达]、《世界知识》、1951-03-08。
[2]徐迟:[J袁水拍译《聂鲁达诗文选》再版序]、《外国文学研究》、1984-09-30。
[3]彭慕泽:[J巴勃罗·聂鲁达的创作道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07-01。
[4]蔡其矫:[J解读]、《诗刊》、2001-07-10。
[5]卫腾:[N为什么重提聂鲁达?]、《中国青年报》2004-10-17。
[6]明迪:[J传奇诗人聂鲁达的爱情]、《科学与文化》、2005年,第五期。
[7][J1971年若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青年作家》、2007-07-01。
[8]曾思艺:[J忧伤而绝望的青春爱情之歌——聂鲁达大学时期的爱情及其《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世界文化》、2008-09-01。
[9]廖雷朝:[J灰色贝雷帽——诗情中的画意]、《时代文学》、2011-03-23。
[10]赵蓓:[J浅谈巴勃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象征符号的运用]、《新西部》、2013-02-28。
关键词:成就;成名;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1-01
聂鲁达是位才气横溢的多产作家,一生创作诗集近三十册,总共不下六万行。其中最精华的部分当然要算他在中期创作的政治诗和带有整治内容的抒情诗,这些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曾风靡欧美两洲,对反法西斯的民族斗争以及反对帝国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运动,曾起过号角的作用。
聂鲁达获得世界声誉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是这样的:“由于他那具有自然力般的诗复苏了一个大陆的梦幻与命运。”且“与人类和大地和谐”,“讴歌奋斗”,“为维护未来和理想呐喊”,“有益于全人类”,且“具有世界意义”。
关于聂鲁达的创作道路,彭慕泽这样认为:“‘把大自然和人的内心激情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遭遇重置于云彩和太阳,春天与冬天,青春与暮年这些广泛而有节奏的运动中去,这样的人便是诗人。’从1923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黄昏》起,他便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拉丁美洲诗坛。他的早期诗作虽然未能完全摆脱笼罩在拉美诗坛的颓废思潮,也没完全冲破‘逃避主义’诗歌的藩篱。但感情真挚朴素,风格清新自然,散发着浓郁的沁人心脾的生活气息。
诗人曾说过:风格不仅是人,而且是围绕人的环境。聂鲁达出生在智利的一个小城帕拉尔的铁路工人家庭。幼年丧母,荒凉单调,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沉默寡言、桀骜不驯的性格。少时的邻居,坚强的报馆经纪人马松给他留下来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最初的作品都发表在马松主办的报刊《明天》上。另一位给他巨大影响的是智利女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加夫列拉·卡斯特拉尔。这位中学校长引导聂鲁达阅读了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使他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聂鲁达观察人民的生活,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和斗争。他痛恨贫困和社会的不公,但找不到解决的途径。因此,她常常以爱情为主题来抒发自己感受,抒发自己的追求和爱憎。”
聂鲁达的诗歌创作应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5,这是诗人迷恋自然风光与爱情,主要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传统,又吸收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既收到到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的影响,又受到惠特曼创作形式的影响。代表作是《二十首情诗和一直绝望的歌》。1925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是聂鲁达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基本上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追求内心的神秘体验。主要诗作是《地球上的居所》。1937年进入创作的大三阶段,亦是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著名的长诗《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
关于艺术风格 ,蔡其矫是这样解读《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第六首:“这是他在大学时爱上来自印尼的荷兰籍的女孩而写的一系列情诗中的一首。所以,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真情实录。
艺术,包括诗,都是要看得见的,最方便的方法便是摄取自然界的具象来比拟、影射、象征、代替。爱情要写的具体,又不要暴露无遗,要含蓄,要朦胧,用自然的物象来比拟描绘再好不过。
我们读诗,最先接触的是语言。高尔基在谈文学三要素:主题、题材、语言时,认为语言最重要的是色彩和音响,这是语言生动与否的要害所在。这首诗中的灰色、黄昏、火苗、闪烁、水面,安详的声音,篝火、燃烧、蓝色、鸟语、亮光、烟云、静水、红霞、枯叶都是具备色彩和音响,想象中看得见听得见的。”
“灰色贝雷帽”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廖雷朝这样写到:“爱情是红色的,是燃烧的,爱情又是灰色的,是宁静的。忧伤是血液中的一种特质,人因为忧伤而学会珍惜。爱情不在结果,而在过程的美。爱情不会结束,只要记忆还在。聂鲁达的第六首情诗是为他心爱的女子画的一幅隽永的肖像画,藉由‘贝雷帽’这一时尚优雅的配饰,‘灰色’表达的温和婉转及淡淡忧伤,配合着七色彩虹的渲染和视觉的转换,将诗人和画者对心爱女子的激情、爱慕和‘求之不得’的感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赵培认为聂鲁达诗歌中的象征符号运用比较广泛:“例如河流、大地、山峰、蜜蜂……,通过对诗歌中具体物质形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它们各自象征的涵义。作者在诗中运用高超的技巧寓情于物,同个各种象征符号表达出诗人对爱情的憧憬及执着,使诗意更加深刻。”
诗歌中的人物原型,曾思艺这样写道:“不断有人问我《二十首情诗》中的女子是谁,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这本既忧伤又炽热的诗中交替出现的两三个女子,我可以说相当于玛丽索尔和玛丽松布拉。玛丽索尔是迷人的外省爱神,有夜里闪现的点点繁星和特木科湿漉漉的天空般阴沉的眼睛,围绕着她的是港口的水域和露在山峦上的半规明月。玛丽松布拉是首都的大学生,是灰色贝雷帽,是极度温柔的眼睛,是用情不专的大学生爱情忍冬花所散发的持久香气,是在城市隐藏地点热情幽会后的肉体宁静的。
时至今日,随着书信的出版,这个谜已被初步解开,能比较肯定的是三位姑娘。最迷人的外省女神玛丽索尔真实姓名叫戴来莎·莱昂·贝蒂安斯。玛丽松布拉的真实姓名是阿尔维蒂娜·阿索卡尔。第三位是玛利亚·帕罗迪。他和她们都有过热恋,不仅为她们写诗,还给她们写不少书信。由于各方面原因,他未能和她们中任何一位结为夫妇。其中前两位女性都等到三四十岁以后才结婚。正因为这是没有希望的爱情,因此诗人在这组诗里忧伤而较为绝望的歌唱纯朴的爱情,表现男人和女人之间爱的激情。”
翻译与再版,徐迟在为袁水拍译的《聂鲁达诗选》再版所写的序中这样写道:“巴勃罗·奈鲁达三十年来,在我国一直被译为巴勃罗·聂鲁达,是一大错误。现在要下定决心,把这个错误慢慢纠正过来,否则对不起这位大诗人,也对不起西班牙语这门语言。”名字的细微差别还无伤大雅的话,那内容翻译的是否好就是重中之重了。徐迟认为翻译诗歌一定要由诗人来翻译,能比较好的保留原诗的诗味。
我倒认为并不绝对,中国的译本是根据英语转译,英语和西班牙语虽是同源语,但毕竟是两种语言,最好能直接看懂西班牙语,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如果能看英语,那也是不错的,不过仍是少数。用英语翻译西班牙语,可能还得其真谛,可是再用中文去翻译英语,差别就有点大了。比较好的办法就是从西班牙语直接翻译成汉语,这个人不一定要是诗人,但一定要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国际视野。
在现有的译本中,台湾李宗泽的译本是最好的,信雅达兼备。这也是很多人平时阅读的译本。其中《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似水年华》《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都是翻译得非常出彩的,很多人都能够背诵。
参考文献:
[1]爱伦堡、庄涛慈 :[J巴勃罗·聂鲁达]、《世界知识》、1951-03-08。
[2]徐迟:[J袁水拍译《聂鲁达诗文选》再版序]、《外国文学研究》、1984-09-30。
[3]彭慕泽:[J巴勃罗·聂鲁达的创作道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07-01。
[4]蔡其矫:[J解读]、《诗刊》、2001-07-10。
[5]卫腾:[N为什么重提聂鲁达?]、《中国青年报》2004-10-17。
[6]明迪:[J传奇诗人聂鲁达的爱情]、《科学与文化》、2005年,第五期。
[7][J1971年若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青年作家》、2007-07-01。
[8]曾思艺:[J忧伤而绝望的青春爱情之歌——聂鲁达大学时期的爱情及其《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世界文化》、2008-09-01。
[9]廖雷朝:[J灰色贝雷帽——诗情中的画意]、《时代文学》、2011-03-23。
[10]赵蓓:[J浅谈巴勃罗·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象征符号的运用]、《新西部》、201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