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
作者为了描绘多娇的雪景,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写景手法。有一组照应:“惟余莽莽”照“雪飘”,“顿失滔滔”应“冰封”;用了两个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有三处视觉转换:先纵观长城南北,再横看黄河东西,继而远眺群山与高原;还有四对结合:总分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形色结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者首先承认他们都是曾一统过天下的英雄,但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惋惜他们的美中不足:那些古代英雄都是视天下百姓为子民的“家天下”帝王,随着帝制的消灭都已成为了过去;蒋介石政府不顾国家的安危,不顾人民的死活,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建设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靠坚定的共产党人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大众。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让人们体会感受。所以我们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对诗歌进行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是那个苦难的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这首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学生感知到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作诗时所处的状态,对诗歌的感情基调就多了一层了解。
2.把握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主观的“意”)与外界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象征、通感等。
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全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家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直在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这首《乡愁》除了“思归之情”感人肺腑,其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地表达了本诗的中心。《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丝毫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清新自然的感情。
你好,南方的山
◎李 瑛
对于我们南方的山,
我的诗怎能用吝啬的语言。
满天阳光,满天云雾,满天雨水,
碧绿、深紫,好不奇幻。
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
而且还有轰轰响的飞泉……
既然你微笑着站起身来迎接我,
我就要停下来:“你好,南方的山。”
训练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用“我们”来限定“南方的山”,不但拉近了“我们”与“南方的山”的距离,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自豪的心情。
B.诗的第一节,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来赞美“南方的山”的强烈愿望。
C.诗的第二节,前两句重复使用“而且还有”描写了“南方的山”的美丽,展现了“南方的山”壮美的一面。 D.诗的最后,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满天”的连续出现和“碧绿”等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南方的山”奇幻这一特色。
B.诗中运用拟人手法,不但增添了诗歌的情趣,而且使作者感情越发自然,浓烈。
C.诗歌所描绘的景物色彩绚丽,声响俱备,还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
D.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生 命
◎金克木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空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煙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地随着西风消逝去。
赏析
我们知道,人从刚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神圣责任。也许自己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正如诗中所说的“生命是一粒白点儿,/在悠悠碧空里,/神秘地展成云片了”。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的不如意,正如诗人的感悟:“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尽管会如此,生命依旧走着自己的轨迹,即使平淡如水,也会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心存深深的感激。所以作者在此抒怀,给我们留下的是深深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珍惜:“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一丝丝一丝丝地随着西风消逝去。”生命是一个轮回,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一天会突然归去。生命来到尽头的时候,颔首微笑着与过往告别,不必伤心。或许这就是《生命》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吧!
借鉴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物象赋予生命以白点、云片、低气压的太息、蟋蟀声等,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物象,却恰恰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原来,现实生活中那些越普通越平凡的东西,往往就越是生命、精神的寄托。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
作者为了描绘多娇的雪景,运用了灵活多样的写景手法。有一组照应:“惟余莽莽”照“雪飘”,“顿失滔滔”应“冰封”;用了两个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有三处视觉转换:先纵观长城南北,再横看黄河东西,继而远眺群山与高原;还有四对结合:总分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形色结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作者首先承认他们都是曾一统过天下的英雄,但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惋惜他们的美中不足:那些古代英雄都是视天下百姓为子民的“家天下”帝王,随着帝制的消灭都已成为了过去;蒋介石政府不顾国家的安危,不顾人民的死活,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建设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靠坚定的共产党人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大众。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常饱含强烈的情感,而作者的情感又是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承载的。这个形象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这些形象又创设一种意境去感染人们,让人们体会感受。所以我们在理解现代诗歌的时候,首先要对诗歌进行反复阅读,从形象与意境入手去赏析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爱这土地》是那个苦难的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这首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学生感知到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作诗时所处的状态,对诗歌的感情基调就多了一层了解。
2.把握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主观的“意”)与外界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被作者赋予了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艺术形象。在表现手法上,现代诗歌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艺术表现力,一般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反复、排比、象征、通感等。
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全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家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直在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把握诗歌的形式特点。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这首《乡愁》除了“思归之情”感人肺腑,其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分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地表达了本诗的中心。《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丝毫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清新自然的感情。
你好,南方的山
◎李 瑛
对于我们南方的山,
我的诗怎能用吝啬的语言。
满天阳光,满天云雾,满天雨水,
碧绿、深紫,好不奇幻。
而且还有满坑满谷的大树
而且还有轰轰响的飞泉……
既然你微笑着站起身来迎接我,
我就要停下来:“你好,南方的山。”
训练
1.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用“我们”来限定“南方的山”,不但拉近了“我们”与“南方的山”的距离,也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自豪的心情。
B.诗的第一节,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最真挚的感情来赞美“南方的山”的强烈愿望。
C.诗的第二节,前两句重复使用“而且还有”描写了“南方的山”的美丽,展现了“南方的山”壮美的一面。 D.诗的最后,不但呼应了开头,而且生动形象地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评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满天”的连续出现和“碧绿”等词语的使用突出了“南方的山”奇幻这一特色。
B.诗中运用拟人手法,不但增添了诗歌的情趣,而且使作者感情越发自然,浓烈。
C.诗歌所描绘的景物色彩绚丽,声响俱备,还运用了排比、比喻、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
D.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生 命
◎金克木
生命是一粒白点儿,
在悠悠碧空里,
神秘地展成云片了。
生命是在湖的煙波里,
在飘摇的小艇中。
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
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
生命是在被擎着的纸烟尾上,
依着袅袅升去的青烟。
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
一丝丝一丝丝地随着西风消逝去。
赏析
我们知道,人从刚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就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神圣责任。也许自己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正如诗中所说的“生命是一粒白点儿,/在悠悠碧空里,/神秘地展成云片了”。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事,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的不如意,正如诗人的感悟:“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的啜泣的呵欠。”尽管会如此,生命依旧走着自己的轨迹,即使平淡如水,也会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心存深深的感激。所以作者在此抒怀,给我们留下的是深深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珍惜:“生命是九月里的蟋蟀声,/一丝丝一丝丝地随着西风消逝去。”生命是一个轮回,从我们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有一天会突然归去。生命来到尽头的时候,颔首微笑着与过往告别,不必伤心。或许这就是《生命》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吧!
借鉴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的,这首诗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物象赋予生命以白点、云片、低气压的太息、蟋蟀声等,这些看似非常普通的物象,却恰恰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原来,现实生活中那些越普通越平凡的东西,往往就越是生命、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