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2011年8月17日报道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也是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率。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东西部人口分布严重不均,性别比例失衡,步入老龄化社会,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给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带来深深的隐患。
关键词:人口问题;分布不均;性别比例;老龄化
一、人口分布与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下表为中国三大地带人口的分布。
表1 中国三大地带的人口分布
区 域 人 口
(10000) 面 积
(10000sq.km) 人口密度
(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
(人/公顷) 人口经济密度
(人/万元)
中国 120778 960.00 125.81 1.27 2.10
东部 49482 132.34 373.90 16.30 1.47
中部 42887 277.69 154.44 10.19 2.70
西部 27554 549.77 50.12 12.23 3.38
注:本文的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5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低于中东部,9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高于中东部。原因是50年代未实行计划生育,中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部,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于西部地区。实际上,50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是很不明显的。如果考虑统计数据的误差,即使假设数据的精度较高,误差在6%以内,上述22%-23.3%的数据变化幅度仍可以认为是仅仅的误差造成的,也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整体来说,我国的人口、经济分布的重心将进一步东移而不是西移。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对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作一度量,我们用1995年130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因变量,用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自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43.90881+0.001503*X, R squared 0.5301
这里 X是人均GDP, Y 是城市百分比。
按此公式计算,我国期望的城市化水平应是44.84%。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依然是滞后的。21世纪我国人口将进一步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而不是相反。同时,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将是解决我国过剩劳动力问题和缓解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状态的根本出路。
二、性别构成与中国的发展
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如下: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
性别比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既关系到人口的性别匹配与社会稳定,又反映出人口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影响今后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新生儿的性别比一直畸高和全社会性别比一直偏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由106.74下降为105.72(女性=100),表明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2000年—2009年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与青年人口性别比的比较
通过对总人口的性别比与青年人口的性别比进行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青年人口的性别比有着自己的波动特征。从性别比的具体数字上比较,总人口的性别比总是高于青年人口的性别比。造成这样的差异原因很多,其中可能主要是由于总人口中历史遗留原因的后续影响所致。
三、年龄构成与中国的发展
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如下:
全国15岁以下(0-14岁)人口222,459,737人,占16.60%;15-64岁人口998,433,406人,占74.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省级行政区人口结构特点如下: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
2001-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3]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5]汉市教科文卫委员会;《武汉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1999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
沈宏亮(1989-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3级财政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人口问题;分布不均;性别比例;老龄化
一、人口分布与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根据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全国总人口共计13.7053亿人。下表为中国三大地带人口的分布。
表1 中国三大地带的人口分布
区 域 人 口
(10000) 面 积
(10000sq.km) 人口密度
(人/km2) 人口生理密度
(人/公顷) 人口经济密度
(人/万元)
中国 120778 960.00 125.81 1.27 2.10
东部 49482 132.34 373.90 16.30 1.47
中部 42887 277.69 154.44 10.19 2.70
西部 27554 549.77 50.12 12.23 3.38
注:本文的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5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低于中东部,90年代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高于中东部。原因是50年代未实行计划生育,中东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西部,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高于西部地区。实际上,50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比重的变化是很不明显的。如果考虑统计数据的误差,即使假设数据的精度较高,误差在6%以内,上述22%-23.3%的数据变化幅度仍可以认为是仅仅的误差造成的,也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整体来说,我国的人口、经济分布的重心将进一步东移而不是西移。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对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作一度量,我们用1995年130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因变量,用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自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43.90881+0.001503*X, R squared 0.5301
这里 X是人均GDP, Y 是城市百分比。
按此公式计算,我国期望的城市化水平应是44.84%。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依然是滞后的。21世纪我国人口将进一步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而不是相反。同时,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将是解决我国过剩劳动力问题和缓解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状态的根本出路。
二、性别构成与中国的发展
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如下:
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占48.73%。
性别比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既关系到人口的性别匹配与社会稳定,又反映出人口政策执行效果以及影响今后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新生儿的性别比一直畸高和全社会性别比一直偏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相比,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由106.74下降为105.72(女性=100),表明我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2000年—2009年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与青年人口性别比的比较
通过对总人口的性别比与青年人口的性别比进行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较大的差异,青年人口的性别比有着自己的波动特征。从性别比的具体数字上比较,总人口的性别比总是高于青年人口的性别比。造成这样的差异原因很多,其中可能主要是由于总人口中历史遗留原因的后续影响所致。
三、年龄构成与中国的发展
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如下:
全国15岁以下(0-14岁)人口222,459,737人,占16.60%;15-64岁人口998,433,406人,占74.53%;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省级行政区人口结构特点如下:
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小组近年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已相继面临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增长的“三线交叠增长”的非常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达94100万人,所占比重将增长至2010年,大约占67%左右,届时从属年龄人口比下降至50%以下,社会赡养负担最轻,随后从属比上升伴随着劳动人口比重的下降,预示着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开始显现。
2001-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预测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大部分早在50年前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因此我们也不必“谈虎色变”。正因为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波及许多领域的重要趋势,因此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也必须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综合考虑,协调运筹,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全面策划,及早部署。
参考文献:
[1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孟向京;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J];人口研究;2008年03期
[3]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5期
[5]汉市教科文卫委员会;《武汉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1999年9月10日
作者简介:
沈宏亮(1989-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3级财政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