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nan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情感、意志、兴趣等多个方面提出探讨,谈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科学教学 非智力因素 培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目标、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下,一跃而为神童,16岁便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又如,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他们却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目前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就是非智力因素。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性格尚未形成,意志力脆弱,做事凭兴趣,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因此,教学中,科学教师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并把它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培养积极情感,树立学习信心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着学生的学习和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作汽车的燃料,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的快慢程度。如果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满足,学习会更积极主动,学习效率就会更高。因此,教师应将愉悦的情感看作学生认知过程的催化剂。培养愉悦的情感可从教师一进入课堂开始,如精神面貌、姿势、神态、语言、语调等,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愉快、轻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要关心爱护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不断钻研、探索。而对于后进学生,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努力使他们勇于克服弱点,争取进步,并且尽量为他们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氛围,如在课堂提问、练习时,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机会,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关心自己的,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良好的情感,就会迁移到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教育力量。
  
  二、利用典型事例,锤炼学习意志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智力的发展有强化和推动作用。初中生思想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上课容易分心,自控能力差。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地不断用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例如,讲牛顿煮手表、爱迪生经历多次失败发明灯泡等故事,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科学的高峰,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
  另外,充分利用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使他们体会到成功并不遥远,勤能补拙,从而培养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使其形成坚强的品格,勤奋学习。
  
  三、注重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兴趣培养的优势所在。初中生好奇心强,又有好动手的习惯。即使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后进生,也同样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演示实验,演示时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其次,学生实验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忌以教师讲来代替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最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每当完成一个实验后,他们会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和自豪。像《探究导体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这堂实验课,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到了“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在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规律,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再次,重视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如地球仪的制作、星空图的制作等,它们具有器材简单,容易操作等特点,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思维、设计等综合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四、挖掘知识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善于挖掘知识联系和规律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提高兴趣。
  例如,书写化学式要用到化合价,而化合价较难记,使得书写很容易出错误,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它们之间的规律,把它们编成口诀记忆:-1氯, 1钾钠银和氢;-2氧, 2镁钡钙铜锌……又如,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步骤较繁琐“查、装、定、点、收、移、熄”,教会学生用谐音记忆。再如,化学方程式是初中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H2还原CuO生成水;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挖掘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提高了学习科学的效率。
  
  五、运用引导教学,保持学习热情
  
  学生学习科学热情的持续、深化和巩固,要靠教师循序渐进的培养。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学内容讲述过程中尽量与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相联系,做到通俗易懂。如果是某种新知识,要创造引人入胜的情境。
  2.教学上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引导。如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讨论等,从而得出氧气的一系列性质。又如,在讲“溶解度”概念时,组织学生讨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启发学生探索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等等。
  3.教师的语言引导要简炼、直观、生动。语言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可以创造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环境。如在讲日食和月食时,内容较抽象,学生难理解,这时引导学生用身体的头、拳头等模拟日、地、月三者关系。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较好。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教师在学生精神状态最佳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
  总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科学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创造条件。重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张嘉玮.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3]科学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聚烯烃是一种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并且生产过程能耗和污染很小的高分子材料,在汽车、包装、建筑、电器、医疗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随着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
本文介绍了海南省槟榔椰心叶甲的形态特征,阐述其发生症状,对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槟榔椰心叶甲的防治提供参考。
读是阅读教学的支点,有效的诵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诵读的不同方式,指出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不同作用。范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齐读,可以培养学
<正>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
会议
通过对连州电厂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Ca/S比优化燃烧调整试验,分析Ca/S和污染物排放、床温、飞灰含碳量、锅炉效率之间的关系,找出锅炉高效、洁净燃烧条件下的最优Ca/S比,从而指
<正>~~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