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将工学结合运用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实现校企合作的“多赢”提出了一些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类型特色的创新,它向我们提出了需要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符合学校特点的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如今,有许多鉴国外先进、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诸多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提供创新的理论支撑,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模式(Work-integrated Learning)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教育路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所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做中学”是其表现形式上的基本特点。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方法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学习/工作任务(具体形式多数体现为项目教学)。课程实施以行为导向学习为主。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产学研结合不同,产学研结合的主体依托是教师和科研人员,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同时也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但是学生参与和受益面不如工学结合的来得大。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制定一个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培养方案。而这个方案的主角就必须是学生,要依托实践,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学结合模式,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
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三、转变教学观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转换教师、学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法一般是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如传统教授、讨论式讲授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与“学”关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就强烈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法。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可以借鉴德国的四阶段教学或六阶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强调行动的自主性、行动的完整性、行动的合作性、行动的社会性。
1.教学设计的理念要发生转变,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
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和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其教学设计原则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并要求学生自始自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参照标准可以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规律的角度通过学习性工作任务和学习性的实验教学(而不是验证性的)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实施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整的行动模式达到培养完全行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在行动导向的学习中,也就是学习者在亲自行动的过程中,通过想到行动分析和设计、实施、检查、评价各环节,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
在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促进专业化能力发展的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是一个不断进步和终生学习的具体过程。
2.教学主体的改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学活动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转变使得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地是咨询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控制和评价。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来构建“学习情境”,要转变从教学内容出发开发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的方式,要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开发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其个性要求来构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来进行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论的知识和能力。
四、加强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通常,行动伴随的知识是可以在职业学校获得的,而行动主导的知识则必须在企业里学习得到。这意味着要将这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为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打造一个新空间,从而实现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引发的职业教育合作与分工的新局面。
因而,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方面,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而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五、小结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职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实现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三重融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紧扣行业特色,紧跟行业发展领先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6,(6).
[3]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2007.
[4]张翠英.对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类型特色的创新,它向我们提出了需要创新出符合中国特色、符合学校特点的新的高职教育模式。如今,有许多鉴国外先进、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诸多优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深层次的教学改革,提供创新的理论支撑,解放思想、明确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模式(Work-integrated Learning)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教育路径。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部所发布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做中学”是其表现形式上的基本特点。工学结合的课程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的方法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学习/工作任务(具体形式多数体现为项目教学)。课程实施以行为导向学习为主。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能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与产学研结合不同,产学研结合的主体依托是教师和科研人员,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同时也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但是学生参与和受益面不如工学结合的来得大。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制定一个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培养方案。而这个方案的主角就必须是学生,要依托实践,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工学结合模式,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
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三、转变教学观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转换教师、学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法一般是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如传统教授、讨论式讲授等。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只是单纯的“教”与“学”关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在工学结合模式中,就强烈要求打破这种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法。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可以借鉴德国的四阶段教学或六阶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强调行动的自主性、行动的完整性、行动的合作性、行动的社会性。
1.教学设计的理念要发生转变,由知识导向向行动导向转变
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和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其教学设计原则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组织的起点并要求学生自始自终参与教学全过程;其参照标准可以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规律的角度通过学习性工作任务和学习性的实验教学(而不是验证性的)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实施完整的工作过程、完整的行动模式达到培养完全行动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在行动导向的学习中,也就是学习者在亲自行动的过程中,通过想到行动分析和设计、实施、检查、评价各环节,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
在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的学习和促进专业化能力发展的工作是合二为一的,是一个不断进步和终生学习的具体过程。
2.教学主体的改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教学活动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转变使得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多地是咨询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自我控制和评价。
实现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来构建“学习情境”,要转变从教学内容出发开发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的方式,要从职业能力的培养出发开发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跨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其个性要求来构建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来进行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论的知识和能力。
四、加强企业与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
通常,行动伴随的知识是可以在职业学校获得的,而行动主导的知识则必须在企业里学习得到。这意味着要将这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为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打造一个新空间,从而实现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引发的职业教育合作与分工的新局面。
因而,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方面,学校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而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则是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五、小结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职能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开放办学,加强与行业、企业相融合,实现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三重融合”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紧扣行业特色,紧跟行业发展领先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J].基础教育参考,2006,(6).
[3]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2007.
[4]张翠英.对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教育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