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语文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所追求的目标。当一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就成为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的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使得语文课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营造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和、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二、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许多教师的堂上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优化教学情境,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
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3.精选时文,引进时代活水,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向学生充分揭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尾艺术,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在教学时,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四、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
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 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关键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差不多,认为没什么可想的时候,追问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寸步难行时,进行点拔,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思维产生定势时,提出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等。
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思考中,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回答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练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不但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练习安排上,既要重视旧知的巩固,又要强调思维的拓展,在重视设计好基本题、变式题的基础上,注意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策略,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营造课堂氛围
在语文课堂上,作为教师必须要讲究教学的艺术。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合理诱导启发学生,灵活娴熟地掌握教育的机智(契机,应变能力等),精选适度有益的训练,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活每个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当课文的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应以愉悦欢快的讲授心情去感染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怨悱恻时,教师应以沉郁凄凉的讲授心情去影响学生。又如,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和、舒快;议论文的思维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或严肃,或振奋。教师的这些情感借助教材,通过形象的意境语言,传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二、精选教学内容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一篇课文读下来,哪些地方能够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没能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需要形成有效刺激,哪些地方不必形成有效刺激,都必须加以考虑。教师没必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讲解,而应该对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进行教学,为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参与和理解。从迁移的心理活动看,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形成知识迁移。许多教师的堂上讲解时间都有严格的规限,并取得相当显著的教学效果。他们的成功经验就在于教师善于控制知识量,择其精华要点,突出主要问题,保证了用于高思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时间,使学生很快形成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变传统的竞争和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受到课堂气氛和群体情绪的影响。因而,优化教学情境,创造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情绪高涨,就容易产生教学共鸣。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
1.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美的潜因。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世界。它充满了美,美的山河、美的故事、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品德、美的情操、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入钻研,细心品味,发掘出教材大量美的潜因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心神“入境”,让学生受其感染,被其熏陶,得其净化,获其美感,达到“励志移情”、“以美润心育人”的最佳教学情境。
2.质疑激思,把学生带入疑问的情境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会有思,才会去探究。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质疑,把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教学情境中。3.精选时文,引进时代活水,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向学生充分揭示语文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懂得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讲究导语设计艺术,调动初读课文的积极性。重视启发讲解艺术,增强分析课文的启发性。注意教学结尾艺术,增强总结课文的鲜明性。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美的教学语言应该是“亲切热情、词准意切、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在教学时,运用美的语言,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四、把握课堂关键环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把握课堂的关键环节。
1.导入:精心设计,引起学习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异开始。” 教学情绪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导入的作用就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学好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求知热情和对新知的好奇心,就应在课的导入阶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
2.讲解:启发引导,激发创新思维。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展示学生的思维的过程,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的“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在学生困惑处、教材重点处、关键处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如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得差不多,认为没什么可想的时候,追问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寸步难行时,进行点拔,提出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当学生思维产生定势时,提出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等。
3.反馈:把握时机,调动思维积极性。反馈能对学习过程起调控、激励作用。在反馈的时间上,应提倡延时反馈。在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个问题下去,便迫不及待地寻找举手的学生要他发言,如果答案符合心中的标准答案,便大加赞赏。其实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在思考中,教师这样太过及时的反馈只能是借少数尖子生的回答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培养了一些学生的惰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在学生回答后,也应再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判断的时间。这样延时反馈,更能调动多数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练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课堂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课堂练习不但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课堂练习安排上,既要重视旧知的巩固,又要强调思维的拓展,在重视设计好基本题、变式题的基础上,注意设计思考题,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创新的技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与方法,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化。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摸索和探求适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的策略,才能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