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悲剧——浅谈中学课本中鲁迅小说的美学特征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s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一词作为广义的美学范畴,不仅存在于戏剧艺术中,也存在于非戏剧艺术的其他形式中。鲁迅正是把美学意义中的“悲剧性”熔铸到了他的创作实践中,仅从中学课本所选的小说来看,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全面反映了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如《狂人日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悲剧,《孔乙己》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祝福》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剧,《药》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悲剧。这些悲剧小说,从美学角度来看,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家们非常重视触发的功夫。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合著的《文心》一书中特别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此句言简意丰。对学生的读书作文如此,对于中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来说,也同样不可忽视。  2011年安徽省中高考作文题命制得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紧抓住了“触发”这一核心理念,触动了学生的生活,触发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触发的“触”字,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话题,引发学生以话题为支点与文本深入对话。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未必能达到多角度、深层次,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点拨。  点拨二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所谓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的‘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①    一、在生成离题处追问点拨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偏离“航线”,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
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半寸粉笔曾是教师挥洒一生的天地,这片天地承载着多少文化与知识。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这片天地逐渐遭受冷遇:多少课堂上,绚丽夺目的多媒体课件热闹闪过后,剩下的或是一方悲默的黑板,或是一片混杂的字迹。黑板,成为课堂上一个沉闷的背景;板书,似乎只是教学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
谈到语文,学生说:“天天不学也能考及格,天天学也只能考及格。”语文教师说:“学生考高分是偶然的,考不高不低的分数是必然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与高考有很大的关系。  一、 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试题要有区分度,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每年高考语文分数一出来,情况却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分数差别不大,成绩良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分
期刊
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孩子们可亲可爱的形象总能燃起我上课的热情,我陶醉于自己一手设计的教学,久而久之,我渐渐发现,我的课堂只是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多数学生凝神静听,他们成了默默无闻的观众。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不是个能言善辩的学生,每当听到同学们流利的回答,除了羡慕之外,我又何尝不想一试呢?然而,老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几双高擎的小手上,于我,课堂发言是那么遥不可及。  现在,自己身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