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家们非常重视触发的功夫。叶圣陶和夏丏尊在合著的《文心》一书中特别指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此句言简意丰。对学生的读书作文如此,对于中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来说,也同样不可忽视。 2011年安徽省中高考作文题命制得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紧紧抓住了“触发”这一核心理念,触动了学生的生活,触发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触发的“触”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话题,引发学生以话题为支点与文本深入对话。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未必能达到多角度、深层次,这就需要教师智慧点拨。 点拨二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所谓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的‘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① 一、在生成离题处追问点拨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偏离“航线”,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
三尺讲台、一方黑板、半寸粉笔曾是教师挥洒一生的天地,这片天地承载着多少文化与知识。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更新,这片天地逐渐遭受冷遇:多少课堂上,绚丽夺目的多媒体课件热闹闪过后,剩下的或是一方悲默的黑板,或是一片混杂的字迹。黑板,成为课堂上一个沉闷的背景;板书,似乎只是教学里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 其实,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
谈到语文,学生说:“天天不学也能考及格,天天学也只能考及格。”语文教师说:“学生考高分是偶然的,考不高不低的分数是必然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与高考有很大的关系。 一、 试题的区分度不大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试题要有区分度,让成绩优异的学生脱颖而出。而每年高考语文分数一出来,情况却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良好的学生分数差别不大,成绩良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分
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孩子们可亲可爱的形象总能燃起我上课的热情,我陶醉于自己一手设计的教学,久而久之,我渐渐发现,我的课堂只是优秀生展示的舞台,多数学生凝神静听,他们成了默默无闻的观众。 由此,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不是个能言善辩的学生,每当听到同学们流利的回答,除了羡慕之外,我又何尝不想一试呢?然而,老师的目光总是停留在那几双高擎的小手上,于我,课堂发言是那么遥不可及。 现在,自己身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