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和他的两个家庭 家书不是写给一个家的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老前辈谢觉哉的书信选编而成的《谢觉哉家书》近日出版。穿越3个世纪的人物、事件、墨迹和思考凝结在一部书信集中,其深邃与厚重自不待言,出乎一般读者意料的,此书的编者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却是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谢老的儿子谢飞。曾引起热议的《湘女潇潇》《香魂女》《我们的田野》,均为谢导的大作。但是,“家书”令我瞩目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老的家书是写给不同的两个家的。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生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是清朝的末代秀才。同当时大多数富家子弟一样,谢觉哉15岁即娶妻。就在科举、乡绅之路上迈进时,他在家乡的“洋学堂”里结识了早于他投身革命的同乡何叔衡。偶然的际遇打断了祖辈规划的前程而展开了全新的人生。41岁时,谢觉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下来的场景为大多数国人所熟知:背井离乡,音信断绝,秘密宣传革命道理,日以继夜地编报纸,东躲西藏,被反动派追捕而又侥幸逃脱。人到中年的谢觉哉,闯过了重重关口,然而他只能遥望“苦守寒窑”的结发妻子和四男三女共7个孩子,默默地为亲人祷祝。所幸,原配夫人有从谢家祖业继承的30亩口产用以维持家计。1934年谢老跟随红军踏上长征之旅时已是知天命之年,在异常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老人几乎病死。胜利到达延安堪称奇迹,同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并列为“五老”,当然不只是他们年龄的原因,而是包含了同道青年们深沉的敬爱。1937年,经组织安排,53岁的谢老与比他小29岁的红军战士王定国组成新的家庭,互相搀扶着走过了余下的漫漫长路。苍天好像在有意平衡这前后两个家庭,谢老和王老共生下五男二女,也是7个孩子。
  新出版的“家书”即是谢老几十年间写给两位夫人和前后十几个儿女的“万金”之书!
  对原配夫人何敦秀
  谢觉哉与原配夫人何敦秀结婚,是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谢觉哉年仅15岁时家里给他娶进门的。何夫人年长谢觉哉5岁。这是中国农村典型的传统婚姻。何敦秀的父亲中过举人,做过清朝的官员,家教敦厚。少年谢觉哉因与何敦秀堂弟同窗,曾应邀去何家玩耍,被何父看中,两家人就这么结下了姻缘。妻子长于丈夫,可能为今人错愕,却正好符合当时当地的习俗,少不更事的当事人当然提不出什么异议。5年后,他们的长子廉伯出世。1920年谢觉哉应何叔衡之邀赴长沙办报,与宁乡老家的妻儿只能靠书信联系。像许多在外“做事”的男子一样,谢觉哉虽然开始了革命生涯,但写回去的家信不过是敦促全家节俭度日、子侄勤奋读书之类的老生常谈,自己经历的磨难和生死险境无法向家人吐露。但从谢觉哉悉心指点夫人写信等情节来看,他无疑是一位重情义、知体贴的好“夫君”(谢老家书用语)。
  可悲可叹的是,就连这种款款细语也难经常互通,谢老很快就加入了党组织,自长沙而洪湖,而上海,而江西苏区,颠沛流离,出生入死,将居家用度统统交付给了那30亩水田。从1921年致何夫人的书信之后,除一封给岳父的祝寿信之外,再次有家书寄回宁乡,已是1937年的春日了。令人略感惊讶的是,这位清末秀才居然给只是粗通文字的夫人写了一首五言长诗!诗中感慨岁月延宕,世事变迁,彼此早已青春不再,同时表达了作为一个丈夫未能履行责任的愧疚。
  对夫人的感激、对自己的责备,溢于言表。细读此诗,人们也能体会到,谢老似乎对危险而又艰辛的抗战已有充分的预想(在后来从延安寄给何夫人的另一信里,有“日本强盗飞机猛炸之下写成”之说明),他深感新的战斗生活已经无法接纳昔日的荆妻了。
  一位善良的农家妇,为了丈夫的革命,付出了大半生的幸福,付出了自身和孩子的安全,最后还要付出自己的丈夫。没有人算过她的失去和她的贡献,而我们后人又怎能对她漠然处之呢!
  仅仅几个月后,谢老又给何夫人寄回家书,深情回忆他们41年前的新婚,并用“如果是平凡女子的话,不免会悔不该嫁个读书郎,更悔不该嫁个革命者”来称赞何夫人的不平凡。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糟糠之妻的眷恋而又无奈,他用这种方式表示了对过去那个家庭的总结和告别。果然,一个月之后,谢觉哉、王定国的婚礼在兰州举行。
  对革命夫人王定国
  1913年2月4日,王定国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贫苦家庭。王定国的妹妹活活饿死;因为没钱安葬病逝的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四块木板和两升麻豌豆;王定国15岁被卖去邻村李家做童养媳。多亏舅舅和朋友凑了40多块银圆,终结了王定国和李家的婚姻关系。重获自由的王定国,配合当地的农民协会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10月,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
  “家书”披露了王定国在其他书中的回忆,原来谢、王之恋带有戏剧色彩。长征到达延安后,九死一生的谢老担任着重要工作,身边确实需要有人照顾,而老夫人绝无可能接到边区来。此时,唯一的办法是重新建立家庭。王定国出身贫苦,文盲。参加革命后原是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战士,战败失散后在张掖找到组织,半年后来到兰州办事处工作。组织上经过研究,找24岁的王定国谈话,告诉她谢觉哉是老革命,需要人照顾,希望她与谢觉哉结为伉俪。她答应了。可是到了晚上该入洞房了,她不解地问:“让我照顾谢老我同意,怎么还一起睡觉?”别人告诉她结为伉俪就是结婚,她犹豫了,原来她在四方面军有个意中人,也是她的引路人,失散后一直没找到。后来查清那位老革命已经牺牲了,王定国才同意了与谢觉哉的婚事。但这却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次年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女儿谢宏(乳名定定),再次年又有了第一个儿子谢飘。
  共同的理想和奋斗,弥合了年龄、文化背景的差异。婚后,王定国一直工作在谢老身边,偶然因事分离又总是书信往来。二人既是伴侣又是师生,王定国写给丈夫的每一封信,身为大学问家的谢老都要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地修改,改好后再拿给王定国看,让她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几十年下来,由当初的文盲练就了一手好字,晚年书画俱佳。
  谢觉哉这样满腹锦绣的文人,对美景、对大事每每诗兴大发,而对自己心爱的革命伴侣更不可能只写些家长里短。令人震撼的是在老人1963年5月突患中风导致右半边身体瘫痪后,竟然坚毅地练习用左手写字,并赋诗献给爱妻。诗曰:华龄过五十,爱身宜节劳。事可分头管,心须择要操。一步看几步,今朝想明朝。多言言防失,少吃吃不消。   此诗写作时间是1963年9月,离开王定国的五十大寿已经半年有余,显然不是贺寿之作。我们知道,自1957年起,国是逐渐陷于困顿。目睹种种险象,他提醒老伴(同时也在自省)遇事“多看几步”,“言多必失”,恐不是空穴来风,值得后人“细推敲”(原诗的词语)。这是身居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高位的谢觉哉给亲人的忠告,这种心心相印、声气相通的“私房话”,是中国政治的特殊产物,是革命队伍之外的任何人都无从体味的!
  对两任妻子
  读者不可能不问:谢觉哉的原配夫人眼见自己的丈夫另外成家就没有什么反应吗?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正是“家书”的独特价值之所在。正如前文所说,谢老在兰州再建家庭时,坦诚地告知了何敦秀,并一直写信给她,坚称“你永远是我的夫人”。兵荒马乱之下,团圆无望,这位从清光绪年走来的老妇人无条件地服从了“老礼”。但是在她看来,“老礼”也不能在“打下江山”之后仍然拒绝她进京团聚,连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不也有熬到头的一天吗?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她开始多次要求进北京。显然,谢老不能应允这个要求。在谢老和整个革命队伍看来,战争阻隔、革命需要,这两个巨大因素已经使前一段婚姻归于终结了。所以,他在“老太太”提出进京要求后,先是不予回答,待对方由生气而冷静些了之后,再从多个方面慢慢开导。他写道(大意):第一,我们离开了二十多年,我在外又有了家。你如来,很不好处置,要发生纠纷。现在是新世界,和旧世界不一样。你我都是上七十的人了,经不起烦恼,对我不好,对你也不好。第二,经过了一年,家乡当已知道我是在做“工”,而不是在做“官”。共产党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不能多拿一个钱,他的生活不能比一般人高。第三,你现在的眼睛,不要望着我,要望着孙子们,他们才是有前途的。我们的希望就是后代。第四,我快七十了,我的先辈、家人都没活上六十的。你如记及我,当作我早已死了就是。第五,我们不是再不能见面了。我并非下决心不回湖南。不过要有事才能回,因为我们是以身许国的共产党人。第六,晚辈和亲戚都说到生活困难,我都不能给他们满意的答复。国家有政策,能做事的有事做,孩子读书有公费。应该看清楚些,体会着新世界的事物。这是谢老写给何敦秀的最后一封信。
  读着这样的文字,任何一个成熟的男人都会佩服作者的说理能力和仁爱之心。他不用官样文章唬人,不以“大官”的身份训人,不搬出“组织”来压人,不躲闪,不耍赖,而是把二人遇到的问题摆出来,既讲国家、世界的大道理,也讲村里族里家里的人之常情,句句讲到了老夫人的心里。
  “家书”还披露,20世纪50年代后期,八十高龄的何敦秀随着自己的小儿子谢放也到了北京居住,但并未提出任何要求,更没有在新的家庭掀起轩然大波。据说谢老和王定国请这位有功于家的老人到自己家里来过,也多次去看望她。何敦秀对王定国说:“感谢你对谢胡子照顾得这么好。”(谢胡子这个称呼,全体同事包括毛泽东都是这么叫的)1967年,88岁的何老太太安详西去。1971年,谢老在京病逝,享年87岁。王定国以102岁高龄仍然活跃在书画社会活动的舞台上,这已是长征女战士中唯一的一位了。
  董岩据《炎黄春秋》整理
其他文献
邢少臣·作品欣赏
期刊
本届北京田径世锦赛上,退役后的“飞人”刘翔担任嘉宾解说,给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谁比他更适合坐在这个解说席上吗?在这个位置上,恐怕没人比他更专业。信手拈来的专业知识、时不时出现的“神预言”,那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尤其是在他最了解的跨栏项目上,他不仅对各位参赛者的以往成绩了如指掌,还能凭借对运动员们状态的了解作出预测,且预测与比赛结果不谋而合。  在这个位置上,恐
期刊
自从刘翔得到那枚奥运金牌之后,在这漫长的十来年时间里,在公众愈发娱乐化的眼光里,他的重大举动几乎都与田径这件“正事儿”有些距离,以至于人们已经习惯看他田径赛场之外的生活,而逐渐放弃了对他比赛成绩的期许。所幸,夸年的刘翔终于回到了田径赛场,回归本行,虽然不是靠腿,而是靠嘴。  鸟巢对于刘翔的意义肯定是重大的,甚至该说是伤心之地,或许套用谨慎分析理论来看,这个地方应该是他潜意识里不敢触碰的所在。但是如
期刊
她是曹禺四大名剧女主角——《雷雨》里的四凤、《日出》里的陈白露、《原野》里的金子和《北京人》里的愫芳的首位扮演者。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她却隐身幕后,“甘为他人作嫁衣”,干起了刊物编辑和剧本组织工作,直到告老还家。晚年,她曾问自己:我是编辑?是演员?是记者?是作家?然后,又自答道:“我,什么也不是……”  她是曹禺四大名剧女主角——《雷雨》里的四凤、《日出》里的陈白露、《原野》里的金子和《北京人》里
期刊
当下,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正在中国北京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国田径项目的前领军人物,110米栏集奥运会、世锦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于一身的刘翔,担任了央视体育频道本次大赛直播的解说员。  对于他的解说,我个人觉得还是挺好的。另外我还发现,他不仅对110米拦这个项目了若指掌,凡与跑有关的项目,就没有他不熟的。当然,我是一个外行,他解说得究竟好还是不好,我无法给出一个答案,不过,我还是
期刊
1985年,进入8月以后,西方各国的党政军大员一如往年的这个时候,纷纷前往各旅游圣地避暑度假。然而,这个夏天,却成了西德的“多事之夏”……  蒂德格出逃惊动四方  8月2日,西德经济部部长班格曼的私人秘书吕南博格失踪;16日,西德难民协会女会计利希特失踪;17日,波恩陆军后勤部传令兵贝茨因失踪。这三个人的神秘失踪一时间成了新闻界的热门话题,但更大的新闻还在后头,8月23日11时30分,东德通讯社—
期刊
8月26日起,北京电视台特别定制的抗战传奇大戏《左手劈刀》登陆北京卫视红星剧场,每晚两集连播。该剧由北京电视台、浙江唐德影视、北京唐德国际文化、北京儒意欣欣影业、北京起点影视联合出品。著名导演连奕名自导、自演,剧中会集连奕名、黑子、李润成、白海涛、徐梵溪、管乐、王彤羽、乔大韦、韩青、叶静等一众优秀演员,更有老戏骨斯琴高娃、倪大红的特别加盟,共同演绎这部横刀立马、决战沙场的抗战传奇。该剧也是北京电视
期刊
600多年以前,有一个名叫郑和的中国人,他统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先后用了28年的时间,七下西洋,航迹远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壮丽篇章。  在郑和的船队出发87年之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才横渡了大西洋,到达了被他误认为是亚洲岛屿的美洲新大陆;92年之后,葡萄牙人达·伽马才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沿着郑和当年开辟的航线,抵达了印度西海岸;11
期刊
刘翔在电视荧幕上出现的那一刻,不少无法忘记他过去的人还会骂一句“怎么还有脸出来?”其实一个运动员从赛场的主角到旁观者,个中的滋味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况且他去的还是鸟巢,曾经让13亿国人失望的地方。这也是刘翔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勇气,因为不管是不是运动员他都会是各路人的焦点,能够转身再次出现在13亿观众面前,只有刘翔。况且他的解说还是很专业的,在这个位置上他扳回了一局。  曾经刘翔是中国的巨星
期刊
那一年我去采访谢铁骊  闻得忘年交老友、著名电影导演谢铁骊离世的消息,心中充满了绵绵的追思和缅怀,不由得记起了1984年我前往苏州探访谢铁骊拍摄电影《清水湾淡水湾》时许多难忘的情景……  看着这张我和谢铁骊、谢芳、张金玲合影的照片,不禁忆起那一段往事: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件放弃巨额遗产宁愿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轰动。这便是苏州丝绸厂的青年女工杜芸芸的真实故事。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