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对教师要求更加严格,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创新是根本,方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本文阐述微课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具体应用,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性,尽可能将实践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对学新内容及相关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应试教育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应对高考,巨大考试压力使得教师教学本末倒置。微课是一种针对性较强教学方法,可吸引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了解知识,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微课在地理课堂教学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其进行有效性反思是不断推动其进步、发展的根本。
一、重视知识技能传递
核心素养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秉除应试教育弊端,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目标,增加学生知识学习应用能力。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应与教材结合、生活结合,但教材中很少有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有效性受到影响。微课教学旨在应用新教学方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进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课程内容教学时。教师尽量将课程教学与生活教学融合,课程设计实践为10分钟,教学内容为地质框架结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调查家里、学校某个地区土质情况,观察土质性质,并通过资料查找,地质性质学习,分析地质结构层。教师根据可能出现地质结构情况,准备相应地质结构层模型,播放视频、提问,结合生活讲述该地区地质结构形成主要原因。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传递生活知识以及生活案例,将课堂教学题材与生活融合,呈现生活化地理[1]。
受地理课程教学性质影响,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坚持有效性教学手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实例,应用多样化教学展示方式,并且打破课本内容的限制,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学习导入以及疑难解答两个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平原地质形成、褶皱地质形成,并要求学生分析生活土地地质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会查找大量资料,了解地质形成影响因素,但对其仅仅有一个模糊认识。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解答疑难问题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其梳理和理解知识,快速判别知识内容。课程讲述过程中结合地区发展历史、时代变迁史探讨其对地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
二、加强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改革将微课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传统课程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造成影响。微课教学应当引发高中生自发且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强化其发散性逻辑思维,进而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其思考能力以及主观能动力。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么?全球变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完成提问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且将其科学地分成小组,每组安排3-4名组员,在解决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将知识整理出来。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拓展延伸课程内容,利用微课枢纽调节功能,恰当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在将教学内容整理完成后,教师应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拓展课外知识内容。教师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各国举措,以及一些贴近生活小例子,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将课程教学时间缩短至5至10分钟,教师也要提前让学生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在课堂中让学生将内容直接展示出来,理解、学习相关知识,前期问题只是简单基础问题,课堂教学需要探讨核心问题以及单元问题,利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地理兴趣[2]。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将信息技术与设计融合,对地理规律、现象以及模型进行模拟,将课程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一起,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知识点、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以及广度,拓展思维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
若想求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重视课程教学评价与课程教学融合。以往老旧、常规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最终成绩为主,而对学生探索问题以及日常学习的过程有所忽视。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评价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价方法,探讨学生在课程中的所得所感,积极与学生交流,不断完善现有微课教学结构体系。例如,在进行《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教学时,微课教学目标为风带与气压带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之间关系。在问题探讨、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问题积极性不足,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多经验,使得微课教学有效性存在偏差。因此,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是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重要方法。在气压带分布规律课程学习中,教师采用个性评价法,针对不同性格学生采用适宜课程教学方法,学生问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探讨是关键。有效课堂评价纪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提炼,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感。
教学反思是加强课程教学有效性最终阶段。教师可适当与学生沟通交流,设置信息反馈渠道,询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感,要求学生评价课程教学模式弊端。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听取高中生的合理意见,主动和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对其实际需求加以掌握,尽可能完善不足之处。最后,多元化评价方式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若学生学习困难,则可以给予适当鼓励,若学生表现过当,则需要敲打学生,促进学生平稳健康发展。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同步进行,致力于学生进步与发展,从不断评价与反思中找到问题,完善微课教学体系,这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之一。
结论:总而言之,有效性反思是查找教学问题过程,也是完善微课教学方法过程。教师除掌握微课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方法之外,也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融合,进一步对教学方式的不足处展开反思,对自身教学理念、手段等进行不断更新,找到最适用课堂教学方法,保障实践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锡龙.教育信息化下高中地理教师思维僵化行为的转化策略[J].学周刊,2020(02):144.
[2]路建強.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81.
作者简介:于萍,1966.7,女,江苏省如东县,本科,从事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传统应试教育下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应对高考,巨大考试压力使得教师教学本末倒置。微课是一种针对性较强教学方法,可吸引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了解知识,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微课在地理课堂教学应用是一种新的尝试,对其进行有效性反思是不断推动其进步、发展的根本。
一、重视知识技能传递
核心素养提出高中地理教学应秉除应试教育弊端,以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为目标,增加学生知识学习应用能力。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应与教材结合、生活结合,但教材中很少有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有效性受到影响。微课教学旨在应用新教学方法,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进行地质结构、地质构造课程内容教学时。教师尽量将课程教学与生活教学融合,课程设计实践为10分钟,教学内容为地质框架结构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仔细调查家里、学校某个地区土质情况,观察土质性质,并通过资料查找,地质性质学习,分析地质结构层。教师根据可能出现地质结构情况,准备相应地质结构层模型,播放视频、提问,结合生活讲述该地区地质结构形成主要原因。教师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传递生活知识以及生活案例,将课堂教学题材与生活融合,呈现生活化地理[1]。
受地理课程教学性质影响,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坚持有效性教学手段,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实例,应用多样化教学展示方式,并且打破课本内容的限制,全面提升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学习导入以及疑难解答两个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平原地质形成、褶皱地质形成,并要求学生分析生活土地地质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会查找大量资料,了解地质形成影响因素,但对其仅仅有一个模糊认识。除此之外,地理教师在解答疑难问题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其梳理和理解知识,快速判别知识内容。课程讲述过程中结合地区发展历史、时代变迁史探讨其对地质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
二、加强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改革将微课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传统课程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造成影响。微课教学应当引发高中生自发且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强化其发散性逻辑思维,进而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其思考能力以及主观能动力。比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中,教师重视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全球变暖产生的原因么?全球变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在完成提问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且将其科学地分成小组,每组安排3-4名组员,在解决教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将知识整理出来。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拓展延伸课程内容,利用微课枢纽调节功能,恰当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在将教学内容整理完成后,教师应当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和完善,拓展课外知识内容。教师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各国举措,以及一些贴近生活小例子,讲述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高中地理微课教学将课程教学时间缩短至5至10分钟,教师也要提前让学生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在课堂中让学生将内容直接展示出来,理解、学习相关知识,前期问题只是简单基础问题,课堂教学需要探讨核心问题以及单元问题,利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地理兴趣[2]。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作用,将信息技术与设计融合,对地理规律、现象以及模型进行模拟,将课程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一起,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知识点、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深度以及广度,拓展思维模式,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
若想求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重视课程教学评价与课程教学融合。以往老旧、常规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以最终成绩为主,而对学生探索问题以及日常学习的过程有所忽视。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评价方式,坚持过程性评价方法,探讨学生在课程中的所得所感,积极与学生交流,不断完善现有微课教学结构体系。例如,在进行《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教学时,微课教学目标为风带与气压带分布规律及其与气候之间关系。在问题探讨、课程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问题积极性不足,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多经验,使得微课教学有效性存在偏差。因此,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是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重要方法。在气压带分布规律课程学习中,教师采用个性评价法,针对不同性格学生采用适宜课程教学方法,学生问题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探讨是关键。有效课堂评价纪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提炼,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感。
教学反思是加强课程教学有效性最终阶段。教师可适当与学生沟通交流,设置信息反馈渠道,询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所得所感,要求学生评价课程教学模式弊端。所以,教师需要认真听取高中生的合理意见,主动和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对其实际需求加以掌握,尽可能完善不足之处。最后,多元化评价方式与结果性评价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若学生学习困难,则可以给予适当鼓励,若学生表现过当,则需要敲打学生,促进学生平稳健康发展。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同步进行,致力于学生进步与发展,从不断评价与反思中找到问题,完善微课教学体系,这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策略之一。
结论:总而言之,有效性反思是查找教学问题过程,也是完善微课教学方法过程。教师除掌握微课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方法之外,也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将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融合,进一步对教学方式的不足处展开反思,对自身教学理念、手段等进行不断更新,找到最适用课堂教学方法,保障实践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锡龙.教育信息化下高中地理教师思维僵化行为的转化策略[J].学周刊,2020(02):144.
[2]路建強.地理知识点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路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81.
作者简介:于萍,1966.7,女,江苏省如东县,本科,从事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