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教育层面看也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启蒙教育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巨大差异来阐述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启蒙教育的关系,主张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主张将创新教育贯穿素质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启蒙教育 素质教育
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知识可以随时随地从“云端”获得,知识的储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反之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教育层面看也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的指引下,更多的国人正在走着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道路。比如,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看法奠定了一种基调:竞争在所难免,所以要时时做好冲锋陷阵的准备,因此越早启蒙越好。然而,在这种压力导致的教育热潮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收效甚微,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启蒙教育开始
人的创造能力直接受到启蒙教育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中外启蒙教育的比较中得到印证。从现在流行的胎教、幼教,可以看出当今国人的教育意识真正贯彻到了从娃娃抓起。3、4岁的小孩,就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送去学这个培训班那个特长班,孩子和家长在重负之下都苦不堪言。反观西方的一些国家,在幼儿园甚至小学期间都不会给儿童太大的学习压力,孩子们基本上是玩过来的。以教育水平世界顶尖的德国为例,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都被禁止,这种规定还被写进了《基本法》。德国的小学生也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孩子们只需要上半天课。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教育界的普遍观点是: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只会变成背书和读书机器,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
幼儿的浑沌阶段其实是一个十分宝贵的阶段,过早开发利用,灌输给他以确定性、明晰性为主的知识,会使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干涸。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的小女孩学会了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因此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最后陪审团的23位成员被她的辩护词感动,幼儿园败诉。而这位母亲的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①玩的权利;②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孩子的家长会觉得非常骄傲,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确实学到了东西,这是幼儿园教育成功的体现。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外的幼儿教育理念不同也许是导致两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如果认同了启蒙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阶段的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庄子·应帝王》讲了一个“被凿七窍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浑沌”喻天然状态或人的自然天性,“凿七窍”喻人为,引申为以人为的方法束缚摧残人的自然天性,必然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的丧失。我们总是惊叹于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把宇宙看成和他一样活跃可爱的生灵,他认识的世界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整体,也就是一个浑沌的世界。浑沌这个词,在人类神话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之前,天和地就是浑沌如鸡蛋的一团。《圣经·创世纪》这样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浑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希腊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是这样的:“最初的宇宙一片浑沌,浑沌神名为卡俄斯。卡俄斯生了地母该亚。该亚又生了天神乌拉诺斯。”三大文明都认为创世之前是一个浑沌的状态,也就是说,浑沌中自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儿童玩游戏时,完全进入他们自己创造的情境之中,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的游戏自有它的深意,事实上最高水平的科技、艺术就是最高水平的游戏而已。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去来无碍……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反观我国现在的启蒙教育现状,家长早早把还应当沉浸于游戏中、发展自己想象力的孩子送进课堂,把逻辑性的概念灌输给他们,这无异于扼杀儿童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在儿童阶段应该充分发展的能力,一旦扼杀,很难再找回来。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看起来是非常闲散,这样正好保护了儿童最可贵的天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可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刻意去破坏这一浑沌状态,即保护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这个时期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的失败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上述主张。世界公认中国的学生非常聪明,应试能力特别强,在各种国际大赛中频频拿奖,但是创新精神欠缺。外国的学生考试也许不一定拿高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特别强。据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启蒙教育 素质教育
互联网时代由于大多数知识可以随时随地从“云端”获得,知识的储存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反之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二十一世纪最大的竞争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从教育层面看也就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我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的指引下,更多的国人正在走着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道路。比如,小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看法奠定了一种基调:竞争在所难免,所以要时时做好冲锋陷阵的准备,因此越早启蒙越好。然而,在这种压力导致的教育热潮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果,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收效甚微,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1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启蒙教育开始
人的创造能力直接受到启蒙教育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中外启蒙教育的比较中得到印证。从现在流行的胎教、幼教,可以看出当今国人的教育意识真正贯彻到了从娃娃抓起。3、4岁的小孩,就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送去学这个培训班那个特长班,孩子和家长在重负之下都苦不堪言。反观西方的一些国家,在幼儿园甚至小学期间都不会给儿童太大的学习压力,孩子们基本上是玩过来的。以教育水平世界顶尖的德国为例,孩子们在上小学前,任何人都不可以对儿童进行所谓的学前教育,比如跳舞、体操、读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都被禁止,这种规定还被写进了《基本法》。德国的小学生也没有什么功课负担,孩子们只需要上半天课。一般是上午上课,下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可以学习钢琴、绘画、手工和体育等有关素质修养的课。德国教育界的普遍观点是:如果太早强行教授所谓知识,小孩子各方面并不成熟,没有思辨能力,只会变成背书和读书机器,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
幼儿的浑沌阶段其实是一个十分宝贵的阶段,过早开发利用,灌输给他以确定性、明晰性为主的知识,会使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干涸。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3岁的小女孩学会了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因此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令人吃惊,竟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这位母亲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最后陪审团的23位成员被她的辩护词感动,幼儿园败诉。而这位母亲的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①玩的权利;②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类似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孩子的家长会觉得非常骄傲,认为孩子在幼儿园确实学到了东西,这是幼儿园教育成功的体现。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外的幼儿教育理念不同也许是导致两者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如果认同了启蒙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时期,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阶段的教育的重点是什么呢?《庄子·应帝王》讲了一个“被凿七窍而死”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发人深省,“浑沌”喻天然状态或人的自然天性,“凿七窍”喻人为,引申为以人为的方法束缚摧残人的自然天性,必然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的丧失。我们总是惊叹于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把宇宙看成和他一样活跃可爱的生灵,他认识的世界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整体,也就是一个浑沌的世界。浑沌这个词,在人类神话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开天之前,天和地就是浑沌如鸡蛋的一团。《圣经·创世纪》这样写道:“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浑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希腊关于天地起源的神话是这样的:“最初的宇宙一片浑沌,浑沌神名为卡俄斯。卡俄斯生了地母该亚。该亚又生了天神乌拉诺斯。”三大文明都认为创世之前是一个浑沌的状态,也就是说,浑沌中自有无限的创造力。这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儿童玩游戏时,完全进入他们自己创造的情境之中,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儿童的游戏自有它的深意,事实上最高水平的科技、艺术就是最高水平的游戏而已。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去来无碍……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反观我国现在的启蒙教育现状,家长早早把还应当沉浸于游戏中、发展自己想象力的孩子送进课堂,把逻辑性的概念灌输给他们,这无异于扼杀儿童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在儿童阶段应该充分发展的能力,一旦扼杀,很难再找回来。西方国家的儿童教育看起来是非常闲散,这样正好保护了儿童最可贵的天性——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可见保持儿童的天性,不刻意去破坏这一浑沌状态,即保护好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是这个时期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式的应试教育的失败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上述主张。世界公认中国的学生非常聪明,应试能力特别强,在各种国际大赛中频频拿奖,但是创新精神欠缺。外国的学生考试也许不一定拿高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特别强。据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美国专家评论,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